供春提梁,承古传今
2016-06-11王柯钧
王柯钧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宋朝已出现紫砂壶,并有诗为证:“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居住期间,因其嗜茶,故对紫砂壶情有独钟,曾写下 “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著名诗句,这里的“氐壶”说的就是他亲自设计并制作的提梁紫砂壶。可以说苏东坡是动手设计并制作紫砂壶的文人雅士中的第一人,从此紫砂壶便进入了世人视野。但真正工艺成熟并天下知名,还是明代正德年以后的事。众多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和制作,紫砂壶在实用的基础上慢慢增添了文人气,由此紫砂文化初步形成,并在此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经几百年的发展,紫砂壶早已誉满全球。其呈现出来的造型亦千变万化。艺人们对自然和生活深刻的感悟,加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都增加了创作的灵感。制作一把工艺完美且风格独特的紫砂壶一直是艺人们追求的目标。现以“供春提梁壶”(见图1)为例,浅谈其创作思路,探讨其实用性能,并对其艺术层次进行分析。
1 “供春提梁壶”的创作思路
在紫砂界流传着关于壶的很多故事,其中影响最广泛也最深刻的一个,莫过于是苏东坡先生创制的提梁壶了。自问世以来,它因那圆润持重的造型、简明潇洒的提梁设计、恰到好处的布局安排,历来备受世人青睐,一直是后世艺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却始终未曾被超越。据说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小书童手里提的一盏灯笼,提梁则受屋顶大梁的启发。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不断创新,提梁壶亦有了各种形态,壶身或圆或方,器型或花货或筋纹货,提梁或单或双,风格或古朴粗犷或精巧典雅。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有一位名叫龚春的小书童,见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做紫砂壶,便偷偷地学;偶然间觉得寺内大银杏树的树瘿非常好看,于是依照树瘿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在壶身上刻下树瘿纹。烧成之后,树瘿纹及其指纹合在了一起,那把散发着古朴自然气息的壶一时声名鹊起,深受人们喜爱,人們都叫它供春壶,这也开创了紫砂壶取材自然的先河。
“供春提梁壶”的创作思路便是来自东坡提梁壶和供春壶。东坡提梁壶的“梁”取材于屋顶的大梁;“供春壶”取材于树瘿:两者皆为有形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两种元素结合起来创作一把新的壶,亦是在传承紫砂壶艺时体现的又一创新。此壶壶身设计为供春壶的造型;壶把为提梁,上刻树瘿纹。似供春而非供春”,似提梁而非提梁。既保留了供春壶的特质,又有着提梁壶的气势,故命名为“供春提梁壶”。
2 “供春提梁壶”的实用性能
已故壶艺泰斗顾景舟曾说过“紫砂壶首先得实用。”在笔者设计制作“供春提梁壶”时,从壶身到梁,以及冲泡功能,都经过周密细致的考虑再付诸实际制作。一方面,其整体比例协调。细观此壶,口与流齐平,把与嘴相呼应。另一方面,口、盖严丝合缝,平盖内嵌旋转顺畅。此外,圆弧状梁提拿更为方便舒适。最后二弯流壶嘴因其根部较大,有一定的蓄水功能,出水格外流畅,而且带有一定的冲击力,出水完毕时断水利落。壶身饱满,茶叶在壶内可充分舒展,故茶汤更为芳香醇厚。“供春提梁壶”烧成后,经反复使用,根据实际问题做出相应调整,再重新制作烧成,终得此壶。
3 “供春提梁壶”的艺术欣赏
紫砂壶分为光素器、花塑器、筋纹器三大类。 “供春提梁壶”属“花塑器”范畴。好的花塑器不仅可以营造出一种自然清美、返璞归真的意境,更能给人带来巧夺天工的视觉享受。
“供春提梁壶”所用泥料上乘,烧制后浑身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壶身纹理天然,让人不然而然地想到深山中的千年古树。那古树历尽沧桑,吸日月精华,沐阳光雨露,面对岁月荣枯、四时更迭,自始至终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彰显着生命的睿智与从容。刻有树瘿纹的提梁,张弛有度、线条柔美,构造出高渺旷远的空间,不失典雅。全壶流露出的自然平和及返璞归真,均给人留下无穷回味。
4 小 结
“供春提梁壶”的设计创作继承传统的同时追求创新,于变化中寻求统一:它既经久实用,又妙趣天然。提壶品茗时,似乎置身于天地间,弯曲的提梁形成的圆既美观大方又寓意美好。圆为团圆、融洽之意,又通“缘”,以壶为媒,与过往先贤和当世高朋对话,广结壶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