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壶为石 点石悟禅

2016-06-11吴永春

江苏陶瓷 2016年3期
关键词:禅语紫砂壶紫砂

吴永春

紫砂壶艺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除了紫砂壶造型的原因外,还跟其绝佳的宜茶特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其与多种元素相融合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当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开始喝茶以后,茶文化就免不了开始融合其它文化,而在古代人匮乏的精神生活中,宗教文化无疑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禅宗是佛教流入我国后本土化的一支。其教义较为温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紫砂壶恰恰因为茶禅一味而融入了禅文化。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紫砂壶的造型都融入了禅文化元素且经久不衰。

紫砂壶艺这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具有禅文化烙印的紫砂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描述了紫砂艺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禅味的故事。笔者对这一领域历来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也有意尝试这方面的创作,这把“石韵禅语壶”(见图1)便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结果。

在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一般人往往会首先注重外在的华丽装饰,虽然这是俗人浅见,但由于将其奉若圭臬的人数众多,反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古人追求大雅,往往追求超出大众欣赏范围的脱俗境界;然而在时光的漫漫长河中能够获得后世肯定的,却是那些被欣赏水平有限的普通大众接受并喜爱的作品。禅便是其中一味。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参禅悟道非一般人能涉足,这却与禅的本意背道而驰——佛教中禅即想,也就是思想、思考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所以广义上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禅。正是这种思想与现实的对立,为艺术创作开辟出足够的空间。什么是禅?艺术家们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告诉别人:这就是禅。

紫砂创作中关于禅的创作大抵如此。细细想来,最简单的却偏偏是最合适的。手工制作紫砂壶原本就是艺人内心的写照,老辈壶艺人常说“壶映人心”正是此理。这恰恰契合了禅的本质,即对内心世界的表达。以禅文化为引子进行创作的重点就在于合适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把“石韵禅语壶”采用传统布局,流、把、钮的位置中规中矩。壶身圆润饱满,体态流畅,轮廓简洁。平圆压盖恰到好处地覆于壶口,乍看似乎极其普通,然而其流、把、钮经处理后的独特质感却让这件作品塑造的细节很容易吸引眼球。舍弃传统上润物无声的平滑器表,以刀刻的手法表现出磨砂的质感,再镂雕出大小不一的装饰。这种装饰并非胡乱堆砌,而是结合佛教文化中关于空的常见表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而作为整个作品的视觉中心,钮被塑造成一个十分抽象的似在参禅的人。这个人也许只是一个轮廓,或者一道幻影,观者也可以把自己代入进去,也可以在想象中把它当成一个和尚。重点不在于这个人形象如何具体,神态如何逼真,而在于通过壶钮可以联想不同的人,从而将“禅”这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石是表象,心才是真语。“石韵禅语壶”看似一件佛教主题作品,实则立足于人们对于宗教的传统印象,借以表达内心的寄语。将自身所理解的美通过作品传扬出去,将这种精神、审美以及境界广而言之,这就是禅心。以紫砂表现这种文化元素,首先要对其有所了解甚至感悟,深邃的文化背后是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就紫砂壶的全手工制作而言,感悟亦是創作中的重要一环,这对于自身的工艺风格和艺术特质的形成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倘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当创作所选择的文化元素契合作者本身的生活阅历和自身领悟,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品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

什么是艺术?艺术不是天价的拍卖品,也不是刻意迎合俗世审美的产物。艺术应该用美的精神感染众多的心灵,给人们带来欢乐,让世界变得更好。艺术指明的方向,就是人至高的梦想。紫砂壶艺发展至今,从艺者要面对生活的现状以及整个社会真实的艺术环境。尽管如此,从艺者的心间应该仍然有一方净土:这样他们可以在创作的时候,收获内心的宁静,也找回真正的自己。

猜你喜欢

禅语紫砂壶紫砂
雨夜听禅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徽州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