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郑州至济南铁路引入济南枢纽方案研究
2016-06-11刘欢
摘 要:新建郑州至济南铁路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连接河南、山东两省省会。山东段主要经过山东省聊城市、德州市,接入济南枢纽,结合济南枢纽接轨点的不同,本线在枢纽内的车流特点以及济南枢纽客站现状,分别研究了北端引入齐河站方案和南端引入济南西站方案,并从技术经济等角度对两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线路走向 接轨方案 控制因素
一、引言
郑州至济南铁路起于郑州枢纽郑州东站,设平原新区站、新乡东站(同京广客运专线并场设置)、滑县南站、濮阳北站、莘县站、聊城西站、茌平南站、潘店站、于齐河县东北部下钻京沪高速铁路后引入石济客专齐河站,利用石济客专与济青高速铁路衔接。线路全长409.463km,其中河南省境内240km,山东省境内169.463km。
二、线路走向研究思路
铁路选线工作是一项精细的系统工程,通过本线引入济南枢纽方案比选的研究,重点把握高速度、高舒适性、高安全性和系统协调性等特点,与周边路网衔接,充分考虑项目定位、客流和技术标准,处理好铁路选线与工程投资的关系,确保线路走向工程安全、环境友好,并与地方规划紧密协调,促进项目的建设进程。
1.绿色环保原则。高速铁路行车密度高、速度快、其振动和噪音污染对沿线居民影响较大,选线时应尽量远离大的居民区、学校、医院、军事禁区和大型公共设施等,并注意沿线自然保护区和文物对线位的影响。
2.节省工程投资原则。高速铁路选线应尽量短、顺、直,减少工程投资,降低运营维护费用,对线路走向方案进行反复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完善,以节省工程投资。
3.以人为本兼顾规划原则。选择站址位于现有客流集散点或未来将要形成的客流集散点,以充分吸引客流、便于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线路不过分分割城市建设区,降低实施难度,强调站址位置与城市规划协调配合。
4.快捷舒适原则。高速铁路选线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满足列车运行速度和旅客舒适度得要求,应根据其途径地区自然条件选择合理的速度目标值。
三、线路(枢纽)方案比选
结合不同接轨点、本线在枢纽内的车流特点以及济南枢纽客站现状,分别对北端引入齐河站方案和南端引入济南西站方案进行了研究和方案比较,方案示意图如下:
1.主要控制因素说明。北端引入齐河站方案主要涉及控制因素:李官屯产业园、山东济铁省会中心物流城、规划物流产业园区、华店民营创业园、济南军区军用机场导航台、莒镇社区、潘石小学、茌平县森泉化工有限公司、茌平县潜流湿地公园、茌山公园、茌平县天鹅湖小区。南端引入济南西站方案主要涉及控制因素:西城西进时代、规划西城医院、规划麦德龙超市、地铁R1线地铁、R1线范村车辆基地、京沪高铁牵引变电站、腊山派出所、清虚观、陡沟希望小学、玉龙山森林公园等。
2.方案说明。
2.1济聊高速北设茌平站北侧引入方案(方案I):线路自CK329+000起,向东前行,于茌平县南侧,济聊高速北侧设茌平站,出站后向北并行济聊高速前行,依次上跨105国道、管氏河、308国道,于潘店镇北侧济聊高速公路与潘店煤电产业园之间设潘店北站,出站后向北,上跨引黄总干渠,于莒镇社区西侧继续向北前行,上跨老赵牛河,走行于济南空军机场西侧,距其导航台1.2km,向北绕避华店民营创业园、规划物流产业园及山东济铁省会中心物流城,之后折向东,下钻京沪高铁及石济客专后引入在建石济客专齐河站,正线线路长度:80.29km,桥梁长度:73.92km,桥隧比:92.07%,相关工程线路长度10.832km。
2.2济聊高速南设茌平站南侧引入方案(方案II):线路自CK329+000起,向东前行依次上跨济聊高速公路、105国道,于济聊高速公路南侧设茌平站,出站后继续向东,依次上跨赵牛西河、引黄总干渠,于胡官屯镇北側,并行在建105国道,共用长清公路黄河特大桥桥位,之后折向东北上跨北大沙河,于后升村北侧设长清站,出站后上跨南水北调,绕避长清工业区,之后折向东南,依次上跨220国道(经十路)、地铁R1线、玉符河、京台高速,之后下钻京沪高铁采用双引引入济南西及济南站,正线线路长度:79.952km,桥梁长度:73.165km,隧道长度0.84km,桥隧比:92.56%,相关工程线路长度16.1km。
四、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北端引入齐河站方案相对南端引入济南西站方案拆迁量少、对既有运营线的干扰较小、不需新建黄河特大桥、工程投资小且易于实施,与地方政府意见及发展规划相符,因此推荐北端引入齐河站方案作为贯通方案。
参考文献:
[1] GB 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S].
[2] TB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S].
[3] 火药炸药弹药引信及火工品工厂设计安全规范.
[4]GB 6364-2013 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作者简介:刘欢(1992—),男,助理工程师,201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学术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