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楚辞

2016-06-11曹智轶

湘潮(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楚辞屈原传统

《楚辞》,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称为“离骚体”。“楚辞”又称“楚词”,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楚辞”的产生和形成原因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我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学诗歌创作开了先河。

一、楚辞的文学创作特征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为《楚辞》。这是继《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的特点,楚辞体的整体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因而富有楚地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和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有中原文化的影响,有楚地民歌、巫风文化、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的影响。“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讲,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体诗。从总集名称来讲,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发主人公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如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向,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对的常见创作手法,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并得到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二、楚文学对毛泽东的影响

楚文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在文艺思想、创作精神、表现手法、体裁形式等各方面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酷爱《楚辞》,《诗经》和《楚辞》是毛泽东从小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在延安时,《楚辞》又是他常读的作品之一。建国之后,毛泽东阅读和谈《楚辞》的次数就更多了。他要求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尽量收集给他。毛泽东为什么喜欢《楚辞》呢?他在1959年说得很明确:“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是对腐败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同年夏季在庐山会议期间,他还让秘书抓紧编一本含几十种评价和研究《楚辞》的书目,并经他本人审定后印发与会代表。他在外出视察工作时在他指定带走的书目中必有《楚辞》。1961年他亲自指名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宋版《楚辞集注》。从《沁园春·雪》一词中可见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的涉猎是广博的。他阅读了诗歌总集《诗经》,也阅读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及以屈原为主要作者的辞赋总集《楚辞》。他在创作七律《答友人》中“洞庭波涌连天雪”的“洞庭波”也取自《楚辞》中《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他用大学问家的方式研读经典。对于一本经典和重要的书,他反复读,并还喜欢把同一个题材、同一个内容的书对照起来读。这已经不仅仅是读书,更像是做学问做研究了。比如说读屈原的《楚辞》,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他一下子要十几种《楚辞》的注释版本对照地读,且每句话都要琢磨它的解释,朱熹的解释是一种解释,别人的解释也是一种解释,他都要看,这是一些大学问家才干的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初次访华时从毛泽东手中得到的礼物就是精印的线装《楚辞集注》。

三、毛泽东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文学创作的影响非常之大。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社会主义的建设。毛泽东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以他为主要代表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代伟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毕竟是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孕育了他,对毛泽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毛泽东知识结构中的积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包括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联系的文化,表现在思想观点、理论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风俗習惯等方面,正是这样,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滋润着中华大地,也孕育了一代伟人。二是毛泽东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9岁在家乡韶山南岸就读私塾,熟读《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等。19岁的毛泽东考入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后,便孜孜以求攻读宋明理学、朱熹哲学。特别在杨昌济老师指导下,认真研读朱熹的《近思录》、《四书集注》等书,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史学典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又熟读《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日知录》等。他特别爱好王船山、谭嗣同的著作和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还精心研读过曾国藩的著作。青年毛泽东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渊博的历史知识,为探索新的政治学说,掌握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当毛泽东成为共产主义者和共产党的领导人之后,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但并不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起来,而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材料结合起来。不论是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或建国后的繁忙工作中,他总是坚持不懈地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延安时期,他除了大量阅读马列著作外,还阅读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建国后,从经史子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民间乐府到稗官小说,他都加以研读。对于历朝纪事本末,以及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也都广泛涉猎。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而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从事革命事业的科学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的形成也蕴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没有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则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实践斗争的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扬弃,充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四是在哲学方面,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受朱熹“知行观”的影响很大,他研读过一些宋明理学著作,包括朱熹的《近思录》、《朱子语类》、《四书集注》等。青年毛泽东也广泛接受过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的影响,对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博大精深的学术和履践笃实的精神非常佩服;毛泽东很敬佩顾炎武将实地考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实学”精神。五四运动以后,青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开始摒弃理学唯心主义而明显地转向于面对现实,把改造中国和世界视为奋斗目标,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五是在政治上,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中国国情。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借鉴历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有益经验,通过总结历代农民战争失败教训,批判黄巢、李闯王式的流寇主义,深刻阐明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在政治斗争策略上,毛泽东借鉴战国时期的合纵家与连横家的作法,吸收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政治斗争的思想智慧,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策略原则,即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等;在研究治国理论时,毛泽东批判地吸收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以及苟子的礼与利相统一的观点,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加以改造,来阐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指导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六是在军事领域里,毛泽东对古代军事理论遗产的继承和运用最为出色。他潜心研读《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战国策》、《汉书》、《三国演义》以及曹操、岳飞等人的军事论著,充实、丰富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的问题》等一系列纵论战略的专著中,广泛地征引古代史书与兵法,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推陈出新,继承和发展古代军事辩证法思想,以丰富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在军事理论宝库中大量吸取了中华民族传统军事文化的优秀成果。毛泽东与楚辞

曹智轶

《楚辞》,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称为“离骚体”。“楚辞”又称“楚词”,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楚辞”的产生和形成原因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我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学诗歌创作开了先河。

一、楚辞的文学创作特征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为《楚辞》。这是继《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的特点,楚辞体的整体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因而富有楚地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和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有中原文化的影响,有楚地民歌、巫风文化、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的影响。“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讲,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体诗。从总集名称来讲,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发主人公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如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向,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对的常见创作手法,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并得到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二、楚文学对毛泽东的影响

楚文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在文艺思想、创作精神、表现手法、体裁形式等各方面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酷爱《楚辞》,《诗经》和《楚辞》是毛泽东从小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在延安时,《楚辞》又是他常读的作品之一。建国之后,毛泽东阅读和谈《楚辞》的次数就更多了。他要求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尽量收集给他。毛泽东为什么喜欢《楚辞》呢?他在1959年说得很明确:“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是对腐败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同年夏季在庐山会议期间,他还让秘书抓紧编一本含几十种评价和研究《楚辞》的书目,并经他本人审定后印发与会代表。他在外出视察工作时在他指定带走的书目中必有《楚辞》。1961年他亲自指名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宋版《楚辞集注》。从《沁园春·雪》一词中可见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的涉猎是广博的。他阅读了诗歌总集《诗经》,也阅读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及以屈原为主要作者的辞赋总集《楚辞》。他在创作七律《答友人》中“洞庭波涌连天雪”的“洞庭波”也取自《楚辞》中《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他用大学问家的方式研读经典。对于一本经典和重要的书,他反复读,并还喜欢把同一个题材、同一个内容的书对照起来读。这已经不仅仅是读书,更像是做学问做研究了。比如说读屈原的《楚辞》,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他一下子要十几种《楚辞》的注释版本对照地读,且每句话都要琢磨它的解释,朱熹的解释是一种解释,别人的解释也是一种解释,他都要看,这是一些大学问家才干的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初次访华时从毛泽东手中得到的礼物就是精印的线装《楚辞集注》。

三、毛泽东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文学创作的影响非常之大。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社会主义的建设。毛泽东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以他为主要代表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代伟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毕竟是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孕育了他,对毛泽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毛泽东知识结构中的积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包括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联系的文化,表现在思想观点、理论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正是这样,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滋润着中华大地,也孕育了一代伟人。二是毛泽东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9岁在家乡韶山南岸就读私塾,熟读《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等。19岁的毛泽东考入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后,便孜孜以求攻读宋明理学、朱熹哲学。特别在杨昌济老师指导下,认真研读朱熹的《近思录》、《四书集注》等书,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史学典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又熟读《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日知录》等。他特别爱好王船山、谭嗣同的著作和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还精心研读过曾国藩的著作。青年毛泽东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渊博的历史知识,为探索新的政治学说,掌握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当毛泽东成为共产主义者和共产党的领导人之后,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但并不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起来,而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材料结合起来。不论是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或建国后的繁忙工作中,他总是坚持不懈地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延安时期,他除了大量阅读马列著作外,还阅读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建国后,从经史子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民间乐府到稗官小说,他都加以研读。对于历朝纪事本末,以及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也都广泛涉猎。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而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从事革命事业的科学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的形成也蕴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沒有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则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实践斗争的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扬弃,充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四是在哲学方面,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受朱熹“知行观”的影响很大,他研读过一些宋明理学著作,包括朱熹的《近思录》、《朱子语类》、《四书集注》等。青年毛泽东也广泛接受过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的影响,对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博大精深的学术和履践笃实的精神非常佩服;毛泽东很敬佩顾炎武将实地考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实学”精神。五四运动以后,青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开始摒弃理学唯心主义而明显地转向于面对现实,把改造中国和世界视为奋斗目标,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五是在政治上,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中国国情。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借鉴历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有益经验,通过总结历代农民战争失败教训,批判黄巢、李闯王式的流寇主义,深刻阐明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在政治斗争策略上,毛泽东借鉴战国时期的合纵家与连横家的作法,吸收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政治斗争的思想智慧,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策略原则,即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等;在研究治国理论时,毛泽东批判地吸收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以及苟子的礼与利相统一的观点,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加以改造,来阐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指导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六是在军事领域里,毛泽东对古代军事理论遗产的继承和运用最为出色。他潜心研读《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战国策》、《汉书》、《三国演义》以及曹操、岳飞等人的军事论著,充实、丰富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的问题》等一系列纵论战略的专著中,广泛地征引古代史书与兵法,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推陈出新,继承和发展古代军事辩证法思想,以丰富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在军事理论宝库中大量吸取了中华民族传统军事文化的优秀成果。

猜你喜欢

楚辞屈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