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例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2016-06-09熊周芳涂凤莲余丹
熊周芳 涂凤莲 余丹
65例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熊周芳 涂凤莲 余丹
目的 通过对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中药及其制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中药及其制剂的临床使用,调配等方面的提供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5例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分类及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ADR发生率为33.85%。女性ADR发生率为66.15%。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未成年者以及大于40岁中老年患者居多,比率各占21.54%和46.15%;用药方式引起ADR以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占主要比例,其次为口服;以药品分类调查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清热解毒类的喜炎平注射液和益气固脱类的参麦注射液占15.38%:从累及器官来看: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比例最大(53.85%),其次为循环系统(13.84%)。结论 中药及其制剂安全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本分析帮助中药的临床使用,规避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并为涉及具体产品的不良反应提供补充性数据,为产品以后的发展及使用提供探讨性意见。
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回顾性分析
随着中药及其制剂在临床的使用,不良反应几率有日益增高的趋势,临床用药时,我们一般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比化学药品少,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也较轻。但近年来发生的中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事件连绵起伏,这些不仅伤害患者,也引起国人及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警惕。了解本院近年来的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报告(ADR)的发生情况,引导临床合理用药,对临床中发生的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析、讨论,拟发现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用药及研究提供参考是及其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析对象 2008~2015年本院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所收集65例的临床中发生的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事件病例。
1.2 分析内容与方法 对不良反应病例从患者年龄及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不同角度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及性别 分布65例发生ADR患者中,0~18岁的人数14人,占21.54%;19~25岁人数3人,占4.61%;26~40岁人数12人,占15.38%;41~60岁以上人数36人,占46.15%。表明0~18岁患者以及大于40岁的中老年患者居多,占21.54%和46.15%。从性别来看:男性ADR人数22人,发生率为33.85%;女性ADR人数43人,发生率为66.15%。女性比例大于男性。见表1。
表1 年龄及性别分布
2.2 给药途径 65例ADR给药途径:口服19例,约占29.23%;注射42例(注射剂4例,注射液38例,其中静脉滴注39例,占60%,肌注3例,占4.6%);外用4例,约占6.15%。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占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比例,约占60%;其次为口服,占29.23%(口服中又以饮片常引起不良反应)。
2.3 药品种类及主要药品 行气活血类:速效救心丸,发生1例。行气逐寒类:艾条,发生2例。回阳救逆类:参附注射液,发生3例。活血化瘀类:疏血通注射液(6例),平消胶囊(1例),复方丹参片(1例),乳香没药(1例),云南红药胶囊(1例),独一味滴丸(1例),发生11例。润肺化痰类:枇杷叶颗粒,发生1例。平肝熄风类:天麻,发生1例。清热除湿类:妇科千金胶囊,发生1例。清热解表类:柴胡注射液,发生2例。清热解毒类:穿心莲注射液(1例),清开灵注射液(3例),喜炎平注射液(10例),注射用炎琥宁(4例),发生18例。清热利湿类:茵栀黄注射液(1例),排石颗粒(1例),发生2例。清热泻火类:大黄,发生2例。祛风散寒类:细辛,发生1例。益气固脱类:参麦注射液,发生10例。醒脑开窍类:醒脑静注射液,发生2例。补益类:肉苁蓉颗粒(1例),淫羊藿颗粒(2例),六味地黄丸(2例),发生5例。泻下去积类:巴豆,发生1例。镇痛消炎类:麝香壮骨膏(外用),发生2例。
从以上数据:清热解毒类发生18例所占比率27.69%(比例较高有:喜炎平注射液10例15.38%,注射用炎琥宁4例6.1%,清开灵注射液3例4.6%),活血化瘀类共发生11例所占比率16.92%(比例较高有:疏血通注射液6例9.2%)和益气固脱类发生10例共占比例15.38%(此类不良反应只有一个药物:参麦注射液)的中药及其制剂ADR发生率高。表2可看出:益气固脱类参麦注射液与清热解毒类喜炎平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远高于其他中药及其制剂,其次为活血化瘀类疏血通注射液。见表3。
表2 排名前五的主要药品
2.4 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按类型分以下几类。见表3。
表3 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比例最大(48.22%),其次为循环系统(16.07%)。见表4。
表4 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患者本身因素 本院报告中,女性发生不良反应多于男性,这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在对女性患者用药时,充分考虑女性生理特点,对症下药,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另针对未成年人患者不良反应几率高,使用中药制剂,病情较轻时,首选口服用药,尽量避免静脉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老年患者身体各系统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加上本身免疫功能低下的生理特点,极易发生变态反应。因此,中老年患者在药物的选择及应用方面应尤为慎重,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尽力减少联合用药,必要时可监测血药浓度,以随时掌握药物效应,最大程度地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另对于既往药物过敏史的询问也是我们临床工作者根据患者本身因素开展临床工作的关键工作步骤,对本院65例的病例研究,发现涉及皮肤系统伤害的,表现为过敏反应的患者有大部分有药物过敏史或本身为过敏体质。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应仔细询问患者,做到减少中药及其制剂在使用时引发不良反应的可能。
3.2 引发中药ADR的其他因素包括 (1)静滴速度因素: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的滴速均可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应注意滴速,减少不良反应。(2)合并用药因素:中药注射剂在合并其他药物治疗时,若配伍不当,可引发酸碱度改变、不溶性微粒增多,阻塞毛细血管,从而引发静脉炎或肉芽肿等,尤其在与西药联用时,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也是导致中药及其制剂发生ADR重要原因,临床上应当予以足够重视[1]。如:清开灵注射液不宜与青霉素一起使用,常发生不良反应。(3)给药剂量因素:给药剂量不合适往往导致不良反应如茵栀黄注射液常规剂量为10~20 mL/次,用量40 mL/次时可引发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牛黄解毒片超剂量使用会导致慢坤中毒。(4)药物炮制与ADR:部分中药是由于未炮制或炮制不当造成生用,引发ADR[2]。
3.3 临床预防中药及其制剂ADR的措施 (1)遵循辩证施治,结合实际,合理用药:临床工作者在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病情,结合患者特点(如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充分考虑患者情况,诊断开药,指导用药。按说明书使用 使用中药注射剂首先应符合适应证,同时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溶媒、给药途径来使用。任何超说明书规定用药都有可能增加ADR的发生概率。因为中药注射剂在上市前的临床实验研究过程中并未将儿童和老年人这些特殊人群纳入其中,上述人群使用时应更加慎重;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药制剂时,应严格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准确辩证,并按照药品说明书提示的剂量、用法、适应症、禁忌症等施治。(2)对药房药库定期检查,炮制严把关,多培训学习,充分提高对药品处理不当引发的ADR的警惕。(3)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控及上市后再评价后续工作:临床医生应努力配合中药制剂ADR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并积极探索原因及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临床药学工作:处方点评等要循序渐进,充分重视。定期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通报。建立中药及其制剂专门ADR数据库,为科研和日后工作提供数据依据。(4)加强用药监护并作好救治准备。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较为严重的ADR大多发生在用药初期,因此加强监护用药初期患者的体征变化,若出现ADR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造成患者的严重伤害。
引发中药及其制剂ADR的相关因素较多,有患者本身因素、药物调剂使用过程因素(溶媒、输注速度、合并用药,给药剂量,炮制)等等。对中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不应因噎废食,而应在临床中重视和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中药临床合理运用,规范中药使用和调配的过程,减少中药ADR发生,充分发扬中医中药文化。
[1] 杨昌万.273例中药制剂不良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 2012,18(15):153.
[2] 刘民.192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 , B(13):54.
[3] 杨芳.对中药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的分析[J].大家健康,2015,9(2):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5.120
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 (2015 A 081)
江西 330100 南昌市新建区中医医院 (熊周芳 涂凤莲 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