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国“雾霾”研究状况
2016-06-09孙颉
孙 颉
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 湖北 武汉 430070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国“雾霾”研究状况
孙 颉
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 湖北 武汉 430070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以CSCD为数据源,利用Excel软件对有关雾霾研究发表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从文献发表的年代、基金资助、高产作者、高被引文献、热点文献等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揭示了目前科研领域关于雾霾的研究进展。国内雾霾研究整体呈增长趋势,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发展缓慢期,逐步提高期,快速发展期。基金资助分析显示、从中央到地方对雾霾的研究重视程度都很高。从雾霾发文量著者H指数看,因雾霾在国内毕竟还是一个新的研究点,故高产作者H指数相对较低;高产作者所在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相关大气、环境、气象等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环境与生态、气象与大气等学科;雾霾的起因、如何控制和治理及所带来的人体健康问题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雾霾;文献计量学;定量分析
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雾霾已成为国内首要空气污染物。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其含量过高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1]。雾霾天气引起了政府与民众的高度重视。自2011年以来雾霾频发,国内大部分地区已将雾霾天气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2]。2014年1月,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2014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于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3-4]。
当前民众对雾霾的关注度很高,PM2.5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拟从中文文献的角度分析国内学者对雾霾的研究状况,了解掌握目前相关雾霾研究科研机构、基金资助、高产作者的发文情况,高被引文献和当前研究热点,为国内学者深入进行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在确定选用数据库时,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进行相关检索,所得文献研究趋势图非常相似。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创建于1989年,收录国内许多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优秀期刊千余种,具有建库历史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被誉为“中国的SCI”。因此,基于CSCD为数据源,数据检索时间为2015年5月24日,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以雾霾、灰霾、PM2.5为主题,检索得到1 873篇文献为研究对象,使用该平台中的分析功能,利用 Excel软件在检索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合并、去重处理等数据清洗后进行指标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国内目前科研领域关于雾霾的研究状况。
2 结果与分析
检索得到1 873篇文献,其中研究论文(article)1 789篇,占95.52%。综述(review)77篇,占4.11%,简报(short paper) 7篇,占0.37%。采用中文写作1 758篇,占93.86%。英文写作115篇,占6.14%。
2.1 文献发表年代分析
CSCD中最早出现相关雾霾的研究文献是1999年的6篇,其中2篇有影响力的文献是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滕恩江,吴国平等[5-6]完成的中美科技合作项目,介绍了当时污染较重的中国四城市空气中粗细颗粒物元素组成,指出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PM2.5普遍超过美国新标准的2~8倍。如图1所示。从1999年到目前雾霾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研究进展整体呈增长态势,大致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1999—2001年,国内学者开始着手研究雾霾对空气的影响,该阶段文献数量甚少,发展缓慢。发展阶段:2002—2011年,学者们对雾霾有了新的认识,文献量逐步提高,2009年达到一个极点,而在随后2年数值徘徊,分析认为,借助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在中国举办的契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针对细颗粒物对灰霾及其前体物控制等方面相继开展了大规模、高层次的系统研究[7]。高峰阶段:2012年开始文献量急速增长,雾霾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雾霾一词在2012—2013年两度成为年度十大热词之首。政府已将雾霾治理列为环境治理的重点,国务院2013年9月公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国十条”)。雾霾治理成为国家头等大事,随着政府治理雾霾强度的加大,学者们的研究也日益高涨,其内容涉及雾霾天气成因、危害及防治的各个方面[8]。
图1 雾霾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
2.2 基金资助分析
对雾霾研究文献进行基金资助分析,研究显示,相关雾霾研究获得的基金资助比较繁多,因此在统计时将科学院、各省市进行归纳并进行了数据的清洗。结果显示,在雾霾研究方面各省市都比较重视,特别是经济发达省市有各种类型的基金资助(表1)。排在前3位的都是国家级资助项目且资助力度较大,这表明政府非常重视雾霾的研究。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到了总数的31.23%,具有绝对的优势,对雾霾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科学院是国内科研项目研究的主力军,对雾霾的研究资助力度较大。雾霾研究文献前10项基金资助累计高达78.27%,在各种项目的研究中比例较高,由此可见,从中央到地方对雾霾的研究重视程度都很高。
表1 雾霾研究基金资助分析
2.3 高产作者分析
对雾霾研究高产作者进行统计分析(表2),可以确定该领域论文的核心著者。由表2可以看出,发文量均在21篇以上,总文献量为295,占总量的15.75%。可见,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中,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H指数是指该学者至多有H篇的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citations)。因此,H指数越高表明该学者的论文影响力越大[9]。从雾霾发文量著者H指数看,因雾霾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的研究点,故发文量较高的著者H指数相对还是较低(6~13)。通过对高产作者机构分布的数据统计分析,高产作者机构分布同高数量发文机构很接近,在1 873篇文献中,相关大气、环境与工程、气象、卫生等研究机构的关注度较高,高产作者所在研究机构相对比较集中,其中中国科学院2人,北京大学3人,说明国内雾霾研究具有相对实力的研究团队在逐步形成。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王跃思,是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气霾污染化学,主持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气气溶胶化学成分全国联网观测研究”、“大气灰霾溯源”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相关重大科研项目[10]。白志鹏、贺克斌、曹军骥、吴兑、陶俊、胡敏等都是国内雾霾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表2 雾霾研究作者发文量分析
注:作者单位以作者发文最新的机构为准。
2.4 高被引文献分析
通过高被引频次文献分析(表3),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雾霾研究引起关注的文献出现在1999—2007年,显示此类文献的关注期较长,说明关于雾霾研究是持续、长久的。通过分析高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雾霾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问题;大气颗粒物来源、组成分析;污染状况、污染水平;霾与雾的区别等是关注的焦点。研究方向和来源期刊都比较集中,研究方向集中于环境、生态、气象与大气等科学领域,其中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占70%,气象与大气科学占30%;刊物主要集中在相关环境学、气象学方面,环境学刊物占60%,其中《中国环境科学》占30%,《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各占10%;气象学刊物占40%,其中《气象》占20%,《气象学报》、《热带气象学报》各占10%。从一个侧面说明雾霾已经从一种天气现象上升为具有污染危害的环境问题[2]。由表3可以看出,其中2篇文献是有关北京大气细颗粒物的研究。可见,首都北京的雾霾状况已经引起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11]。表3中,高被引频次文献以珠江三角洲、广州、北京、南京等为研究范围,显示出区域性雾霾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难点、重点问题,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12]。1999年发表的中国四城市空气污染状况2篇文献影响较大,是该领域的基础文献。长期从事大气物理化学、大气环境研究工作的吴兑教授,是4篇高被引文献的作者,学术影响力大。
表3 雾霾研究高被引频次文献分析
2.5 热点文献分析
提取雾霾文献的主题词特征向量,检索文献在发表2年后的最新被引次数,以此作为热点文献的指标[13],雾霾研究热点文献分析,如表4所示。与高被引文献比较基金数量明显加大,全部都有基金资助。研究方向更加集中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遥感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区域性雾霾污染现状依然很严重,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发达地区。从热点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当前研究热点分为4个方面:1)雾霾天气气溶胶光学特性(文献2、4、6、10),说明气溶胶的源解析研究已成为全国各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核心内容;2)探讨雾霾的形成原因、变化机理及治霾的方法(文献1、5、7),揭示如何对高浓度PM2.5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是关键所在;3)大气污染过程中有机碳和元素碳变化特征(文献3、9),表明目前污染过程中大气成分的变化研究得到重视;4)雾霾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以及健康经济损失研究(文献8),显示雾霾引起的人体健康问题受到关注。
表4 雾霾研究热点文献分析
3 结论
基于CSCD数据源从文献产出的角度分析中国雾霾的研究状况,可以作为一种客观的指标,用来揭示并衡量国内雾霾研究领域中文文献整体发展情况。雾霾研究进展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从开始的缓慢发展到逐步提高,再到快速增长。表明虽然国内学者对相关雾霾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通过基金资助分析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对雾霾的研究重视程度非常高,研究资助力度强。雾霾在国内是一个新的研究点,即使高产作者H指数相对而言比较低,高产作者所在研究机构集中在相关大气、环境、气象等高校、科研院所,具有相对实力的研究团队在逐步形成;雾霾研究高被引文献的关注期较长,研究方向集中于环境、生态、气象等领域。大气颗粒物中气溶胶的源解析研究、对高浓度PM2.5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污染过程中大气成分变化、雾霾引起的人体健康问题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遥感成为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PM2.5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预测关于雾霾的研究将持续上升,相关部门和领域更加重视PM2.5的监测和研究。而随着民众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空气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M2.5也得到了更多关注。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2月28日说:“解决环境问题要迈出更大步伐,既要积极有为也要耐心持久”。控制PM2.5污染是中国大气环境的首要问题,相信国人一心、共同治霾,不久的未来中国治理雾霾工作将会取得较大的进展。文章仅从学术文献层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今网络社会,媒体、博客等形式多样,如何全面的进行分析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1] 张小曳,孙俊英,王亚强,等.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学通报,2013,58(13):1 178-1 187.
[2] 董微.雾霾报道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4.
[3] 环境保护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4] 巩梦丹,尹华强.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进展及展望[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浙江大学.第十七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污染防治技术暨细颗粒物PM2.5控制与监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
[5] 滕恩江,胡伟,吴国平,等.中国四城市空气中粗细颗粒物元素组成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3):238-242.
[6] 吴国平,胡伟,滕恩江,等.我国四城市空气中PM2.5和PM10的污染水平[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2):133-137.
[7] 朱增银,李冰,赵秋月,等.对国内外PM2.5研究及控制对策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科技,2013,26(1):70-74.
[8] 杨洪斌,邹旭东.汪宏宇,等.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3):77-82.
[9] 袁飞,李珑.小议Web of Science检索技巧—以SCIE为例[J].现代情报,2013,33(5):62-65.
[10] 王跃思,姚利,刘子锐,等.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3):353-363.
[11] 李兆林.基于Web of Science引证数据分析我国科研人员关于PM2.5的研究状况[J].编辑学报,2012,24(S1):99-102.
[12] 郑玫,张延君,闫才青,等.中国PM2.5来源解析方法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0(6):1 141-1 154.
[13] 张晗,韩爽,白星,等.利用遗传算法确定医学文献的研究热点[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3):57-61.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Research Conditions on Haze in China
SUN Jie
Library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Haze is wide concerned in China now,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haze research literature data published from 1999 to 2015 by Excel softwar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based on CSCD database as the data source, from the literature amount of years, research funds, high-yield authors, and the amount of literatures hot spot. Adopting the method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he result reveals the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haze. Haze research is generally a growing trend in China,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slow development period, gradually increase stag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Fund analysis result shows that our country very emphasis the haze research from the central to local, and now the haze is a new research point in our country, even if the H index is relatively low for prolific authors.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high yield authors are universities or research institutes focus on the atmosphere, the environment and weather. The attention period is longer for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of haz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future, the particle source analytical research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haze;bibliometrics;quantitative analysis
2015-05-11;
2015-06-19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2015018)
孙 颉(1968-),女,河南邓州人,博士,副研究馆员。
X830
A
1002-6002(2016)03- 0025- 06
10.19316/j.issn.1002-6002.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