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艺二代”黄笛
2016-06-09陈杨军陈红艳
□陈杨军 陈红艳
湘绣“艺二代”黄笛
□陈杨军 陈红艳
湘绣对于她来说,是骨子里的爱,是内心里的坚持,也许还是一种既定的缘分。
作品“卧虎”
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刺绣工艺。湘绣对于黄笛来说,是骨子里的爱,是内心里的坚持,也许还是一种既定的缘分。
走进长沙市开福区沙坪金球湘绣的展示厅,记者立即被《碧玉新妆》这幅湘绣作品所吸引,只见透明的镜芯中,镶嵌着绣线刺就的荷花,田田荷叶上水珠点点,藕梗上的小刺亦若隐若现……荷塘月色下“风荷并举,香远益清”的意境跃然绣品上。这幅作品正是出自长沙沙坪金球湘绣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黄笛之手。
“别人抢不走的‘铁饭碗’”
知道湘绣的,都知道艾玉奇。1986年,他第一个“吃螃蟹”,20万元银行贷款办起了“沙坪湘绣厂”;1995年让“中国湘绣之乡”花落沙坪;2005年,他第一个让湘绣搭乘“神六”上了天;2008年,他的“金球湘绣”获得刺绣行业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他捧回了“2014年度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奖。
黄笛就是艾玉奇的女儿。黄笛从小跟妈妈姐姐学湘绣,1987年,考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习服装设计,1991年的毕业设计作品《湘绣旗袍系列》,亮相第62届巴黎国际女装博览会。毕业后,黄笛端上了当时令人艳羡的“铁饭碗”,1995年,父亲的一番话打动了她:“有一个厂,有自己的事业,就是别人抢不走的铁饭碗。”
黄笛外表质朴沉静,但内里总要做第一。看到湘绣总是一些山水花鸟的老题材,前期手工画稿和上缎描图费时费工,2003年,她主持的《电脑设计与喷绘技术在湘绣领域中的应用》科研项目获得成功,第一次创造性地将电脑喷绘技术引入湘绣,改变了湘绣千百年来单纯依靠手工绘稿的局面。
以工代写“禅意绣”
在黄笛看来,传统的湘绣前期工艺包括制稿、临稿,然后配色,最后才是工人去绣。前面的几道工序非常费时,用电脑设计可以大大缩短前期制稿时间,电脑喷绘也比手工描图更细腻、更具层次感,一旦发现原稿有瑕疵,只需半小时就能调整好。另外,手工描图一般需要10~20人一起来做,采用电脑可以节省人力。
“有人认为电脑的运用使湘绣摒弃了传统工艺,但其实湘绣的精髓是绣,人工绘画只是湘绣的一道工序。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是湘绣也是其他艺术门类发展的必然趋势。”黄笛分析说。
不过,没多久,黄笛和绣工们发现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的缎面在喷绘后,画面层次感不强,影响了湘绣的整体品质。“湘绣对画布要求比较高。好打印的画布,不一定适合刺绣;适合刺绣的画布,打印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为了找到一种理想的原材料,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黄笛最终和厂家合作研制出一种便于刺绣和喷绘的白画布,有效地解决了缎面染晕效果较差、容易泛黄的不足。如今,这种画布已经成为了湘绣的主要材料,在湘绣中运用电脑技术也成了业内共识。
黄笛的创新并未就此停止,她开始把目光转向湘绣的表现内容和底料上。传统的湘绣,大多以绸缎为底布,绣品也多是一板一眼的工笔画。为了提高湘绣的表现力,黄笛尝试采用锦纶蚕丝作为绣品的底料。不过,要在这种好似蚕丝般轻薄的网眼材料上绣花并非易事,为了找到绣线与底料完美结合的针法,黄笛与湘绣师们绣了拆、拆了绣,一件绣品返工五六次,终于琢磨出了门道。
“我想把这种绣法命名为蝉翼绣,它最适宜表现以工代写的画作,若隐若现,有空灵唯美的意境,也可以称为禅意绣。”黄笛说。
正是由于不断地推陈出新,黄笛的湘绣作品备受业界认可和市场青睐。其中,《母爱》《觅》荣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当年她设计指导的《伟人毛泽东》等四幅作品搭乘“神六”遨游太空。《如日中天》揽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蝉翼绣《碧玉新妆》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把老祖宗留下的基业发扬光大
随着早一批绣工老去与离开,许多湘绣独有的针法正面临失传。为了挽救这一局面,从2013年开始,黄笛和湖南师范大学联手建立湘绣针法数据库。“湘绣有72种针法,常用的也有近20种。我们希望以影视动画的形式把湘绣针法保存下来,这样湘绣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根据视频DIY。”黄笛说。
针对湘绣行业人才匮乏的问题,金球湘绣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合作搭建了人才培养平台,黄笛经常往来于公司与学校之间,悉心向学生传授各种设计与工艺知识。
此外,金球湘绣还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免费为湘绣爱好者教学。“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湘绣,才能把祖宗留给我们的基业发扬光大。”黄笛表达了如是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