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名师发展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基于CSSCI期刊文献的分析

2016-06-08蓝红军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广东广州5064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5040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献

李 敏,蓝红军(.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064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 5040)



我国名师发展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基于CSSCI期刊文献的分析

李 敏1,蓝红军2
(1.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64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摘 要:名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军力量,名师的发展更能带动和激发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对近年来名师研究的CSSCI期刊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我国名师发展研究已经形成了日渐清晰的研究领域,研究的理性不断增强,但研究科学性、研究系统性和研究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将来的名师研究需要进一步厘清研究基本概念,强化研究问题意识,增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关键词:名师发展研究;文献;学术共同体

名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军力量,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和示范者,名师的发展更能带动和激发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教育部于2003年组织发起国家名师工程,各省市也纷纷实施了名师工程,然而名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名师的发展需要条件,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因而名师既成了学习的对象,也成了培养的目标。

一、名师发展研究领域的形成

和整个教育研究的发展一样,我国的名师研究也走过了一个从朦胧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我国最早的名师发展研究是对名师生涯的描述,如《论语》、《史记》梳理记载了孔子为人师表的生涯发展历程。在早期的名师发展研究中,名师被视为天生的“圣人”,而并非“凡夫俗子”,“圣人”之为“圣”对其他人成为名师并不具有借鉴的意义。此后很长的时间内,名师研究都采用了传记著述方式,如《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清儒学案》等,与其说是名师发展研究成果,不如说是对相关朝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系统总结和梳理。另外,还有一些名师的言论集述,如《韩昌黎集》、《朱子语类》、《船山遗书》、《龚自珍全集》、《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等,均主要为资料集注,是对名师作为思想家的研究,而并非其作为教育者的研究。建国后,现代教育受到重视,教育家成为研究对象,但相关研究依然采取生平活动记叙和思想评述的模式,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都没有形成独立而清晰的名师研究领域。

改革开放之后,一些有关教育名师的著作得以出版,如余立(1988)的《校长——教育家》、叶忠海(1993)的《教育人才学》、袁振国(2004)的《当代中国教育家丛书》等。名师研究论文陆续发表,如程斯辉(1991)的《当代教育家论》、余立(1994)的《我们需要教育家》、胡德海的小学教育家形成机制的研究》和《中小学教育家的特征、类型和作用》、周川(1999)的《试论教育家的角色特征与成长因素》、田正平和肖郎(1999)的《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特征综论》、林良夫(1999)的《民国时期教育家的群体特征论析》等。虽然21世纪之前的名师研究还是以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为主,尚不能全面揭示名师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但其中部分探讨教育家共性特征或发展问题的成果对名师发展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21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呼唤贴近实际的名师培育,有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专家型教师等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探寻名师发展共性规律的研究才真正开始,全国范围内名师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开始形成,名师发展研究开始进入学术化、专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那么,当前的名师研究有什么特点?存在什么问题?我们有必要对21世纪以来的名师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了解现状,指出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名师发展研究的现状

通过期刊载文梳理描写教育名师发展研究的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和数据来源,将文献提取的时限确定为2000年至2015年,为保证研究效度和所分析文献的代表性,选取CSSCI来源期刊文献,共涉及《中国大学教学》、《中国教育学刊》等71种期刊。以“名师”为题名进行搜索(数据获取时间为2015年11月23日),初步获取292篇期刊文章,经过甄别后剔除其中14篇非教育类名师文章,共保留278篇有关教育名师的文章。

首先,按照文章所体现的研究方法的性质将所有278篇文章分为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两大类,分类标准为:是否提供了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分析等相关信息,是则归为实证研究,否则归为非实证研究。其次,根据研究内容将实证研究分为个案分析与调查研究两类,将非实证研究分为名师风格品格介绍与宣传、名师培养、名师素养与特征、名师教学、名师作用等类别。

图1 教育名师研究发文数量

如图1所示,名师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呈现整体上扬趋势。从发文数量来看,2000年至今的教育名师研究明显呈现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7年,第二阶段为2008-2015年。第一阶段文章总量为63篇,年均7.875篇,年发文最多为15篇,最少为1篇;第二阶段文章总量为215篇(是第一阶段的3.14倍),年均26.875篇,年发文最多为33篇,最少为20篇。

下面列出自2000年以来相关文献的归类结果。实证研究的文章总数为20篇,非实证研究的文章为258篇,第一阶段2000-2007年间共有实证研究文章2篇,非实证研究方面文章61篇,前者仅占整个研究的3.17%,两者反差极大;第二阶段2008-2015年间共有实证研究文章18篇,非实证研究方面文章197篇,前者占整个研究的8.37%,两者反差依然很大。两个阶段综合来看,名师研究中的非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章占了绝大多数,为总数的92.8%;实证研究占比很小,仅为总文章数量的7.2%。虽然实证研究文章数量远远少于非实证研究文章,但两个阶段实证与非实证研究文章数量之比有所缩小,实证研究文章数量由第一阶段的2篇增加到第二阶段的18篇,这说明实证研究开始受到更多的认识与认可。

就实证研究的内容而言,第一阶段的2篇文章分别为对名师培养措施的分析和对名师心理素质的调查。第二阶段实证研究文章数量是第一阶段的9倍,所涉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名师成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5篇;名师培养方法与发展路径3篇;名师工作室、名师文化与管理5篇;名师教学2篇;名师素质特征与发展现状3篇。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为:案例分析法9篇;调查分析法5篇;综合性分析4篇;对比分析1篇。可见,名师发展实证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均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就非实证性研究的内容来说,第一阶段61篇文章中名师访谈、风采与风格介绍22篇;名师教学6篇;名师培养7篇;名师素质与特征4篇;名师新闻与宣传16篇;名师工作管理6篇。第二阶段的197篇文章中名师访谈、风采与风格介绍102篇;名师教学10篇;名师培养40篇;名师素质与特征13篇;名师新闻与宣传26篇;名师工作管理6篇。非实证性文章采用的方法主要分为评价和论述两类。

三、名师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CSSCI期刊文献数据说明,当前的名师发展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已经取得了一批较为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名师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为了继续推进该领域的研究,我们需要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明确未来前进的方向。

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主要的问题如下:

(一)研究科学性有待提高

从研究类别上看,虽然目前名师研究已经形成了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的不同研究路向,但实证研究严重不足。目前文献中实证研究的文章数量远远少于非实证研究。而非实证性研究的文章中对名师工作经验介绍和风采评介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对如何培养名师的深入性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也就是说,相对于整个教育研究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名师发展研究尽管有所成绩,但尚处于起始阶段,以基于感性经验的体悟式、介绍性的文章为主,不少文章选题“大而全”,语言表述情感色彩浓厚,对问题的揭示、现象的解释客观性不足。

现有的实证研究采用最多的是案例法和调查法,其他研究方法运用得极少甚至是缺乏,如对名师课堂内外的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对准名师或名师培养对象进行长时段跟踪研究、对名师的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以标准化量表对名师能力进行指标检测、严格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有目的地给受试以变量刺激并加以研究的实验法等均没有很好地运用。对名师的调查研究也比较浅显宽泛,具体深入的调查较少,如对名师发展所需的工作环境的要素与特征方面的调查缺乏,所获取的调查数据又基本未经过“三角验证”,这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对推动名师发展研究向纵深发展的意义不大。当然,也不能否认它们对起步阶段研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就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过去的名师通常是“神化”了的人物,名师研究者通常是名师的崇拜者。而现在教育体制下,名师虽然已经走下了神坛,但依然被塑造成完美的形象,研究名师多出于地方教育宣传的需要,研究者的观察往往带有强烈的功利和主观的色彩。目前的名师研究仍然处于道德评判、主观感受阶段,以赞颂、弘扬为主,偏重于展现名师作为超乎常人的个体存在的意志、奉献、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深入剖析名师作为“人”的素养、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研究少而又少。

(二)研究系统性有待加强

目前的名师研究主题较为零散,基本概念未厘清,完整的研究对象域和问题域还未显现。首先,研究的元概念“名师”内涵模糊,这影响到名师研究领域的结构性框架的建构。目前我们对于名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的认识较为明确,但对于“何为名师”、“如何成为名师”,以及“名师有何可为”等问题未予以足够的研究关注。名师概念的界定是名师发展研究的前提,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名师?是否可以用职业的标准来界定名师?是根据名气、学术成就、所培养学生的数量与质量、教学技能、还是品行与师德?名师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特征?怎样才能把真正的名师选出来,达到示范作用?诸如此类有关名师的基本概念的问题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而这些问题又关涉到研究讨论的起点和研究的可操作性。已有的名师研究较多地从抽象的知、情、行、意等方面来讨论,而没有对名师的知识、能力、心智结构的可量化标准,也就是说,目前的研究尚缺乏一套严密的广受认同的名师内涵标准体系,因此研究时自说自话,缺乏对话的情况广泛存在。

其次,关于名师发展阶段的划分也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的研究对于名师作为社会人,对于名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历程,生存压力、职业压力的来源与分布,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等均缺乏明确的认识,因而无法真正有效地回答怎样才能促进名师发展的问题,无法为如何培养名师提供清晰合理的路线图。

(三)学术共同体建设需要加强

学术共同体是学术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担负着创造和评价学术成果的功能,也是学术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从事名师发展研究的学者在研究目标、研究范式、学术观点和学术活动等方面尚没有形成稳定的队伍或学派。

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在CSSCI来源期刊发文4篇的仅有1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方健华),发文3篇的仅有2人(江苏省常州市教师培训中心的朱广清和杭州师范大学的童富勇);发文2篇的有11人(分别为辽宁师范大学的张桂春,上海大学的欧阳光明和岳柏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李源田,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的缪爱明和徐新民,肇庆学院的曾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屈演文,东北师范大学的韩爽,内蒙古大学的孙炯,福建教育学院的蔡靖淑),其余均为发文1篇。而以发文最多的方健华为例,2000年以来他发表的CSSCI文章共有19篇,这就意味着名师研究仅是其研究中较小的一部分。其他研究者更是偶尔才发表有关名师研究的文章,因而名师研究领域尚无影响力深远的领军人物。

而按照机构分组的数据显示,东北师范大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家单位分别发文4篇,华中师范大学、江苏省常州市教师培训中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6家单位分别发文3篇,江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曲阜师范大学、福建教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浙江教育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河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肇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等19家单位分别发文2篇。因而可见,名师研究的队伍并没有呈现出很好的组织结构,名师研究重心依然以高校为主,独立的基础教育研究机构参与名师研究的很少。

另外,研究成果中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资助的4篇,获得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2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各1篇。由此可见,名师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家科研和教育发展规划方面的重视,但相对于教育研究整体发展而言,名师研究者还需争取获得更多的科研投入。而按照具体教育领域分类,高等教育58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54篇,中等教育33篇,职业教育5篇,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3篇,初等教育3篇,学前教育1篇,可见高水平的研究者对基础教育名师的关注还很少,而实际上,基础教育对名师的需求又是最高的。这也表明,研究者开展名师研究多是出于学术需要,而非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因而较少探寻一线教师成长和发展为名师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结语

作为国家教育长足健康发展的需要,名师发展研究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共识。综上所述,我国名师发展研究近年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日渐清晰的研究领域,研究的理性日益增强。但同时,现有的名师发展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名师形象树立、名师经验总结的阶段,研究科学性、研究系统性和研究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实证性研究较为缺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不够,相关研究基本概念需要澄清,研究的问题意识有待强化。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名师研究大有可为,高校和基础教育的研究者可以紧密合作,重视开展对基础教育名师的知识、技能的实证效果,对名师和普通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对名师进行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显化和描写名师的能力智识、信念心理等素质特征,从而揭示出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周期规律,提出可复制的名师发展策略和路径。

参考文献:

[1]程斯辉.当代教育家论[J].教育评论,1991,(6):6-9.

[2]胡德海.论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J].教育研究,1998,(8):43-47.

[3]林良夫.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82-91.

[4]田正平,肖郎.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特征综论[J].教育研究,1999,(11):47-52.

[5]王青.教育家角色浅析[J].教育研究,1998,(9):57-58

[6]叶忠海.教育人才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7]余立.我们需要教育家[J].吉林教育科学,1994,(8):3-7.

[8]余立.校长—教育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9]袁振国.当代中国教育家丛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钟祖荣.中小学教育家形成机制的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9-24.

[11]钟祖荣.中小学教育家的特征、类型与作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5-30.

[12]周川.试论教育家的角色特征与成长因素[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3):29-33.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Problems of Eminent Teacher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Data Analysis of CSSCI Journal Articles

LI Min1, LAN Hong-jun2
(1. Dean's Office,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Advanced Translation Institut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Abstract:Eminent teachers are leading forces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whose contribution can provide 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ll teachers. Then what i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what problems are we confronted with?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dada of CSSCI journal articles, the authors of his paper hold that though there has been forming an enlarging domain of eminent teacher research, greater 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make the research both mor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teams is strengthened as well.

Key words: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inent teachers; literature; academic community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64X(2016)01-0014-05

收稿日期:2015-11-28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年度研究项目“教育叙事视角下的名师发展路径研究”(2013JK198)。

作者简介:李敏(1971-),女,湖南益阳人,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党的文献》2013年第6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4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3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2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1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