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向生性”情境提高情境活动课型的有效性

2016-06-07欧庆珍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有效性情境

欧庆珍

摘要:情境活动课型是中职德育课实施活动教学常用的课型种类。情境活动课型应用过程中应如何设计“情境”,让教学更有效?“为学习而设计教学”,设计“向生性”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专业或生活技能、学法明理、情感升华或行为养成等要素出发,增强情境的趣味性、真实性、思考性、典型性,可以提升情境活动课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向生性”情境;情境活动课型;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5-0071-03

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课型中,情境探究、情境体验、情境探究体验课型是常用的课型种类,统称情境活动课型。自从我教研组以“活动教学课型”作为主流课型实施于中职德育课教学与研究以来,“情境活动课型”使用率很高,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然而,情境活动课型教学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情境设计单调低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境活动流于形式、激而不动,导致情境教学低效;教师对学生了解和研究不够,创设的情境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性不足,难唤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情境活动课型设计必须“心中有学生”,设计出“向生性”情境,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向生性”与“向生性”情境设计的必要性

(一)关于“向生性”的涵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北京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师生犹鱼,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即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种“从游”关系,使教育教学活动成为美妙的生命互动过程。这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一般地讲,学生都具有“向师性”,而“向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向生性”。

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初中以下的“向师性”比较强烈,但高中(中职)以上的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特别中职生学习取向性较强。因此,中职德育教学必须考虑“向生性”。如何考虑? “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即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设计学生“愿参与,能学会,用得上,有发展”的活动,更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与内化。“向生性”情境即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符合学生趣味,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与感悟、主动内化的、能促进德育课活动效果的情境。

(二)中职德育课设计“向生性”情境的必要性

1.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需要

中职生不像小学生膜拜老师,个性独立、追求新鲜刺激、表现叛逆,过于强调“向师性”,实施“灌输式”教学,只会引起逆反心理,起反教学效果。相反,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关注点,设计“向生性”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索,情境活动效果更佳。

2.符合中职德育课程特点及德育课教学改革要求

中职德育课的课程目标重点在于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观念、提高能力、学以致用。与单纯的知识传授及技能训练不同,德育课改革要求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内化。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现象与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设计“向生性”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职场、真实性强的场景,更能引起共鸣,更能促进主动内化,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设计“向生性”情境,提升情境活动课型教学效果

教学主要在于“学”,而学生学不学在于教师的设计。实施“向生性”教学,“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首先就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什么?从中职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实施情境活动课型教学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中职生最需要的是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专业或生活技能、学法明理、情感升华。《创建温馨家庭》一课笔者采用的是情境探究体验课型。下面以此课为例,谈谈如何围绕激发学习兴趣等四要素,设计“向生性”情境,提高情境活动课型教学的有效性。

(一)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增加情境的趣味性

“愿参与,能学会,用得上,有发展”是活动教学课型应用的整体目标,也是“向生性”教学内涵的最好阐释。“向生性”情境设计首要的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情境活动的积极性。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强,不喜欢空洞直接的理论说教,不深究严肃的人生哲学,追求独立特行的时尚元素,容易接受娱乐性强的节目形式。因此要抓住其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利用丰富多彩、刺激感官的形式,如故事、剧作、音乐、图片、视频、游戏等,设计抓心激趣的情境。

《创建温馨家庭》一课,为了促进情境活动课型教学效果,笔者紧扣教学内容认真开展学前调查,了解到学生最近热追的一部电视剧是《辣妈正传》,调查显示学生最关注的话题依次为夫妻财产关系、结婚条件和程序、子女教育问题、婆媳关系处理、离婚如何分割财产等。根据此项调查结果,将电视剧《辣妈正传》改编成故事“夏冰与元宝的一家”,并创设5个剧情丰富的情境片段,分别为 “要结婚了”、“生孩子了”、“婆媳关系”、“夫妻人身、财产关系”、“闹离婚”。由学生熟悉的剧情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关注点创设情境,符合“情境展现生活”的情境创设途径,符合“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理论。所以这样创设情境能提高情境的趣味性,省时省力,学生乐于参与。

(二)为了发展专业或生活技能,增强情境的真实性

有效的情境探究与体验活动,应该紧贴学生专业、职场与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加强体验,从而提高技能、获得感悟、升华情感,学而有用。因此,应认真分析学生的专业、职业及生活发展需要,并据此设计真实性、实效性强的教学情境及问题诱导探究,实现学生用得上的目的。

《创建温馨家庭》一课授课对象为14文秘班,据学情分析,文秘专业的学生都是女生,在不久的将来不仅要走进职场担当职业人士的角色,更要在未来家庭生活中担当半边天的重要角色。因此学生需要懂得必要的婚姻家庭法律知识,树立牢固的家庭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掌握一定的经营生活的技巧。据此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 如果你是一位家庭主妇,你手里只有30万元,将你认为最不重要的选项逐步去掉,留下你认为最重要的项目,你会怎样选择?选项包括:换房首付需要30万,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需要30万,丈夫创业资金20万元,自身的进修费用15万元等。此游戏情境反映真实的婚姻家庭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家庭主妇经营生活的选择困难,有助于学生掌握将来经营家庭生活的技能;游戏形式轻松愉快,学生乐于参与,游戏结束时通过学生谈体会“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你在未来家庭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这样的设计,以现实生活现象“带入情境”,引导学生对家庭责任的思考,实现启迪功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为了懂法明理的需要,提高问题的思考性

探究的任务在于解决问题,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懂法明理是《职业道德与法律》一大课程目标,情境探究体验课型需要结合社会现实,在丰富的情境中提出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同时,问题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使学习具有思考性,使学生能学会法与理,并加强情感态度观念的体验与感悟,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习得法律知识),加强家庭责任感及守法的体验与感悟(明白家庭伦理),本课创设情境如:婆媳关系。①婆婆具有强烈的重男轻女思想,夏冰生孩子当天,婆婆一听说是女儿,一脸的失落,叹了一口气:“哎,怎么是个女孩呀!”邻居李阿姨也在帮腔说:“是个男孩就可以给你们家传宗接代了。”如果你是夏冰,你该怎么说?②婆婆患有老年痴呆症,生活无法自理,元宝出差到外地,只好把婆婆送到老人院去,跟老公吵架负气出走的夏冰知道这件事后,该怎么做?重男轻女思想是婆媳关系的一大杀手,而老年人的照顾则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是采用语言描述的方法创设情境,本情境符合“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理论。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讨论价值及思考意义,有助于学生认识并学会处理婆媳关系,加深对婚姻家庭伦理及法律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此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利于思考,学生答之有物,能帮助学会本课知识而且用得上,促使运用目标深度达成。

(四)为了促进情感升华或行为养成,优化情境的典型性

情感态度观念的形成或行为养成是中职德育课的最终目标。众所周知,润物细无声的情境教学比空洞单调的理论说教更受欢迎。因此情境探究体验课型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除了打造丰富有趣的主情境外,还可穿插轻松愉快的歌曲、音乐、图片、视频、影视小片段,助推学生情感升华或行为养成。很多老师喜欢播放歌曲渲染氛围或者在小结环节设计切合专业的话题以促感悟和升华,如《杜绝不良行为》播放周杰伦的歌《听妈妈的话》,歌词高度契合教学内容,在激发情感提升认识方面具有典型性。

《创建温馨家庭》一课在总结归纳阶段,设计话题谈体会:元宝和夏冰的婚姻家庭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你打算怎么做?切合主题并促进反思,学生畅所欲言,提升了感悟。之后来一首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契合教学主题的歌词,轻松的音乐旋律,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这样设计情境,采用了“图画展示情境”与“音乐渲染情境”的途径,能起到激发情感,引发学习的投入深度。促进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承担的权利义务及家庭责任”并加深了认识,升华了婚姻家庭情感,情感态度目标达成度高。

三、设计“向生性”情境,提高情境活动课型有效性应讨论的问题

(1)思想上重视“向生性”情境设计。思想决定一切,如果只是随意拿一个不具针对性的情境应付教学,打发时间,别指望课堂效果的活跃。要树立“向生性”教学意识,思考情境设计的“向生性”。

(2)注意搜集情境素材。好素材是创设好情境的关键,只有在情境“素材库”里挑选最适合的例子,才能“制作”出抓住学生的情境。

(3)善于开展学前调查。“因需施教”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受欢迎。开展学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以及兴趣爱好等,才能实现“因需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受学生欢迎的情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整合内容,优化主题。根据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需要,高度整合教材内容,优选主题,根据主题优化情境,有利于提高情境活动课型的教学效率。

(5)开展表现性评价促情境探究与体验。表现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等方面的评价;直观并及时反映学生的发展过程,促进情境的探究与体验,实现“愿参与、能学会、用得上、有发展”的活动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淑雯.为了学习而设计教学——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教学设计[Z].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3-10-25.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有效性情境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