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地球 搜索回收任务圆满成功
2016-06-07
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于4月18日16时30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预定区域着陆。卫星回收舱着陆状态正常,外观良好,这标志着搜索回收任务顺利完成。
实践十号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也是单次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最多的卫星,共开展了19项实验。
实践十号是4月6日1时38分在酒泉发射升空的。在轨飞行期间,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进行不间断测控管理,确保其运行稳定、星地链路通畅、飞行控制准确高效、各项科学实验按计划实施。经过精准的轨道控制,使其瞄准预定着陆区域返回。
16时15分,卫星回收舱与留轨舱分离。回收舱返回地面后,留轨舱还将在轨运行,待完成后续实验项目后,坠入大气层烧毁。据介绍,搭载回收舱返回地球的科学样品涉及11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2项为微重力科学实验,剩余9项为空间生命科学实验,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重力生物学效应、空间生物技术等领域。搜索及回收任务完成后,11台科学实验载荷及样品正式交付科学应用系统。生物类样品进行了现场处置,其中6个项目的样品当晚返京,将及时送往实验室处理。
卫星在轨12天期间,19项科学实验有序开展,卫星遥测、实验载荷数据传输完整。初步分析,实验进展顺利,总体达到要求,取得了预期的实验结果。其中,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研究还首次在太空中实现小鼠的胚胎发育,并在地球上第一次看到了小鼠胚胎在太空发育的照片。
据了解,回收舱返回后,卫星的留轨舱继续在轨工作,完成包括煤燃烧实验在内的8个实验项目。专家指出,卫星留轨让科学家有机会开展危险性、拓展性的科学实验,对前期在轨段实验做有益补充。这期间的科学实验结果仍将通过卫星原来的遥测、数传发射机下传。
实践十号是我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24颗返回式卫星。以前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大多是遥感等应用卫星。实践十号作为我国第一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其实验的苛刻要求对卫星平台提出巨大挑战,例如,诸多实验的展开让天地遥操作系统更加复杂,对回收舱的散热提出更高要求。因而设计人员在热控、微重力、供电能力、回收保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可以说,实践十号是创造性地迈出空间科学实验步伐的一颗“新星”。(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