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宏观数据和山南地区调查数据的分析
2016-06-07李中锋
李中锋, 吴 昊
西藏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宏观数据和山南地区调查数据的分析
李中锋, 吴昊
摘要: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决定着西藏农牧民、农牧业、农牧区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而且决定着西藏整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当前,西藏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用于农牧业生产的物质资料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是,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较为缓慢,农牧业生产中开始显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不相适应的情况。通过完善农牧民知识技能培训体制机制,加强农牧区医疗卫生工作,提高农牧民非农牧业生产活动参与度,加强农牧区的科普工作,可以全方位、多层次促进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西藏;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
西藏74.25%的人口在农牧区(2014年)。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决定着西藏农牧民、农牧业、农牧区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而且决定着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决定着小康西藏能否顺利实现。近年来,在全国援藏的支持下,西藏农牧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由于施行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用化肥补贴等促进农牧业生产资料投入的政策,西藏农牧业的物质生产资料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与农牧区基础设施、农牧业生产物质资料水平显著提升相比较,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还较为缓慢,物质资本促进农牧业增长的作用显现出弱化趋势,西藏农牧业生产中开始显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不相适应的情况。那么,西藏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如何,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呢?以下,本文将在分析西藏农牧业生产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匹配性的基础上,对西藏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完善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体系,着力培育和提升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西藏农牧业生产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匹配性分析
一般认为,农业增长主要由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生产资料(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灌溉、化肥等)、农民人力资本决定;一定程度上,一个区域的农业增长体现在农业总产值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方面。我们看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牧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化肥施用量等物质生产资料投入的不断提升,西藏的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在可耕地面积、草场面积以及农牧民总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西藏农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在化肥施用量、农村机械总动力增速加快的同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却有所放缓。
从表1可以看出,西藏化肥施用量、机械总动力指数在2012、2013年增长加快,但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增长开始放缓,在2011年达到了118.5%的高值后,2012、2013、2014年增长速度减慢,分别较上年增长16.6%、15.0%、12.3%。实际上,2014年,西藏农牧民人均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台数达到了0.093台,而全国农民人均台数是0.029台,*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104年,第33、396页;《西藏统计年鉴201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第29、157页整理而得。西藏农牧民人均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1倍。可以说,西藏以家庭为单位的农牧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已相当高。
表1 2008—2014年西藏农牧业生产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注:数据出自《西藏统计年鉴2015》第128、157、161页,《西藏统计年鉴2012》第125、157页,《西藏统计年鉴2010》第125、128页。
在表1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用的是当年价格,不能准确反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情况。为了能更准确地考察比较农村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还必须测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根据公式: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可以测算出2008—2014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如表2所示。
表2 2009—2014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分别出自《西藏年鉴2010、2013、2014、2015》。
根据表1和表2,将农村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表3和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来说,2008—2011年,随着农村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的变化,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的变化。但是,2012年这种趋势开始被打破,2012年,机械总动力增速提高了4%、化肥施用量增速提高了3%,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际增速仅增加了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仅提高了0.28%;2013年,在农村机械总动力增速提升3%、化肥施用量增速提升10%的情况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际增速仅提升了0.4%,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下降了2.66%;2014年,只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提高了0.02%,其余三者则均出现了下降。从中可以看出,在2011年前,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机械动力、化肥等物质资本对于促进农牧业增长具有较强的正相关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增速加快就能必然引发农牧业生产增长的相应加快;2012年后,机械动力、化肥等物质资本促进西藏农牧业经济增长的正相关作用正在逐步减弱,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增速提升,也不能必然引发农牧业增速相应的增长。
表3 2008—2014年西藏农牧业生产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比较
图12008—2014年西藏农村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对比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资本和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本,“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量的差距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的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在农业生产缺乏运输设施、灌溉设施等物质生产要素供给缺乏时,增加以上生产要素的投入会促进农业增长,但是,如果农业技术状况仍然不变,农业生产又会恢复特殊均衡而难以进一步增长。舒尔茨还进一步指出,农业增长的动力,在于不断获得新的农业生产要素,而新的农业生产要素的获得,必然离不开具有一定知识技能水平的农民。如果只提供农业机械、灌溉设施和更多的肥料,向农民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那么农民就不能获得有效使用现代农业要素所必须的技能和知识。人的能力与物质资本不相称,就将成为农业经济增长中的限制性因素,“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5、29、147、155、159、169页。也就是说,促进农业生产增长的诸生产要素中,农民的能力是关键的因素;当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资本投入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农民的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提升,那么农业生产就难以取得进一步增长。
结合舒尔茨的有关论述,西藏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说明,在用于农牧业生产的物质资料显著提升的同时,农牧民的人力资本开始出现与物质资本不相适应的情况,物质资本促进农牧业增长的作用开始弱化,要进一步促进西藏农牧业的可持续增长,提升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西藏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评估
那么,西藏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究竟如何,制约西藏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2013年在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边、拉萨-泽当县公路旁的扎其乡德吉新村和较为偏远、距离拉萨-泽当县公路20公里的吉汝乡扎西林村调研时,专门就此进行了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研究宏观数据和田野调查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和呈现西藏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实际状况。
人的自我发展能力由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决定,学者在衡量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时,也多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分析衡量。*郑常德:《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关于人力资本的决定因素,1959年舒尔茨《人力资本——一个经济学的观点》列举了五种主要的人力投资形式:医疗和保健,在职人员的培训,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非厂商组织的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那些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劳动力适应于就业机会的迁移。以上观点奠定了人力资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人力资本构成要素的基本框架。以后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主要由知识、健康、技能和工作经验等要素构成,劳动者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受教育年限、健康水平、能力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知识来源于学习和培训,健康取决于预期寿命、健康投入、患病情况和卫生意识,实际工作能力由技能和工作经验决定(如表4所示)。*杨建芳等:《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Theodore W.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1, No.1,1961, pp.1-17.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劳动者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体现在收入水平上。以下,将从知识、健康、能力等三个方面以及收入水平的角度,分析西藏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现状。
表4 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农牧民的知识水平较低。从宏观数据来看,目前,西藏居民的平均学历程度低,高中以上学历比例还远低于全国水平(如表5所示)。从实地调查的数据来看,2013年时,德吉新村共772人,其中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107人、占13.86%,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476人、占61.6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89人、只占24.48%。扎西林村有515人,其中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153人、占29.71%,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325人、占63.6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7人、只占7.18%,其中,在外读高职或大学的6人(如表6所示)。同时,上述两村农牧民参与各种技能培训的机会也很少,其中,扎西林村2011年、2012年只有4人次,德吉新村2012年也只有3人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藏的教育水平落后于全国的教育水平,农牧民的培训水平也还不高。
表5 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西藏人口学历程度与全国情况比较
注:西藏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引自《西藏自治区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第60、155页;全国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第90页。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引自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第22、23页。
表6 2013年扎囊县德吉新村、扎西林村人口教育情况
2.农牧民的健康水平还不高。个人健康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预期寿命、健康投入(医疗保健投入、营养食品投入)、患病情况(近两周患病、慢性病患病率)等。以下,笔者将从上述3个方面来研究西藏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现状。
第一,关于预期寿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男性、女性及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2.83、77.37、74.83岁,西藏相应数据分别是66.33、70.07、68.17岁,*《中国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第102页。均最低。
第二,关于健康投入情况。健康投入,主要包括医疗保健和营养食品投入。首先,从医疗保健投入看,西藏农牧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金额少,且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较低。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53.9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9.0%,同期,西藏农牧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92元、仅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9%。*《中国统计年鉴2015》,第188页;《西藏统计年鉴2015》,第151页。2014年,各级财政对参与西藏农牧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为380元,国内其他省市对参与新型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获得的医疗补助标准一般为320元,西藏农牧民实际获得的各级财政医疗补助较国内其他地区多60元。但即使西藏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再增加60元(即152元),西藏农牧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保健服务是收入弹性较高的商品,由于西藏农牧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用于医疗保健、特别是保健的支出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说明,西藏农牧民的医疗保健意识弱,个人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还比较少。其次,从营养食品投入看。营养食品投入情况主要体现在食物消费结构上。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41公斤,而西藏高达279.3公斤,说明西藏农牧民的粮食消费量较大、食物结构较简单。特别是,从表7可以看出,西藏居民的蔬菜、蛋类消费量小,而食糖、食用油中的动物油消费量分别是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的2.25倍、10.55倍。蔬菜、蛋类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而食糖、动物油食用量过高则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西藏农牧民的主要食物消费结构相对不利于健康。
表7 2014年西藏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比较(公斤/人)
注:数据来源于《西藏统计年鉴2015》第152页、《中国统计年鉴2015》第180页。
第三,关于患病情况。由于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较弱,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患病情况不敏感,两周患病率等统计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农村居民的实际健康状况。为了真实了解农牧民的健康状况,2013年,笔者曾就农牧民的健康状况随机入户调研40家、问卷调查40人,其中,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好”的4人、占10%,“中等”的25人、占62.5%,“较差”的4人、占10%,“极差”的7人、占17.5%,没有人觉得自己健康状况“很好”(如表8所示);调查的上一个年份,家庭成员看病“10次以上”的25人、占62.5%,“5-10次”的8人、占20%,“1-5次”的7人、占17.5%(如表9所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较差”和“极差”的占到了27.5%,调查的上一个年份家庭成员看病“5-10次”以上的占到了82.5%,农牧民的健康状况还不容乐观。
表8调查对象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情况
很好好中等较差极差人数042547所占比例(%)01062.51017.5
表9调查对象上一年度家庭成员就医情况
10次以上5~10次1~5次0次人数25870所占比例(%)62.52017.50
3.农牧民的技能水平还不高。在德吉新村、扎西林村实地调查时,笔者专门就农牧民掌握的农牧业外的技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设计了“在农牧业生产外,还通过哪种方式获得家庭收入”“在农牧业收入外,其他家庭年收入有多少”两个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在40个调查样本中,4个样本回答“没有”,30个样本回答“打小工”,只有6个样本回答分别从事建筑业技工、裁缝、氆氇加工和做生意。与之对应,回答“打小工”家庭的除农牧业收入外的年均收入均不高,一般在2000~5000元之间。在调研的过程中还了解到,以上两村还很缺乏农业生产技术能手,并且还没有成规模的经济作物生产。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西藏农牧民掌握的技能还较为单一,除了农牧业、种植养殖业传统技术外,学习接受其他技能的能力还较为薄弱。
4.农牧民的收入水平都还不高。西藏农牧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是全国最低的五个省区之一,2000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06%,此后一直维持在60%~70%之间,2011年这一比例首次突破70%、达到70.29%。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88.9元,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95.0元,而西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7359元。同时,与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相对应,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3.6%,而西藏农牧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2.6%、比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值高了19.0%,*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第188、191页相关数据整理而得。这就说明,西藏农牧民的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依然较高,可用于生产投资的资本积累来源仍然较少。
从以上数据可知,无论从教育年限、健康水平、技能水平,还是从家庭收入水平来看,西藏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都不高,依靠自发的生产生活来改善现状的能力还不强。在实际生产中,除了掌握较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种养殖技术,能使用较简单的拖拉机等机械外,农牧民大多对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养殖新技术、农牧产品高附加值加工技术等新生产要素的创造、发现、吸收和运用能力不强。
三、提升西藏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内生型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系统内生因素增长的结果,人力资本的积累、内生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No.5,1986,pp.1002-1037;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1988,pp.783-792.因此,无论从解决目前出现的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与农牧业生产物质资本不相适应的角度,还是长远西藏农牧区必然要实现自我发展的角度来看,都需要进一步重视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着力提升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1.完善农牧民知识技能培训体制机制。首先,应对农牧民知识技能培训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目前农牧民培训负责部门多、培训体系碎片化、培训内容简单化的情况,加强归口管理和统筹协调,增强农牧民知识技能的系统性、整体性。其次,充分重视农牧学院(农校)、农科所的农牧业技术产学研一体化优势,以及劳动就业部门、农牧技术组织的培训专业化优势,充分发挥院校、机构在农牧民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农牧民培训的科技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再次,培训内容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地农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开展现代农牧业、特色种养殖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与生态友好型农牧业、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等技能培训,使培训与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相互促进,使农牧民经过培训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将农牧民培训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使农牧民真正能够通过培训致富。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致富典型的带动作用,以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带动农牧民参与知识技能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
2.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医疗卫生工作。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以及相关省市、中央部委和中央企业的支持下,西藏建立了布局较为合理、覆盖面较为广泛的农牧区医疗体系,先后实施了农牧区免费医疗制度和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农牧区医疗制度,并多次提高人均免费医疗标准,在全区实施了农牧民免费体检制度,充分保证了农牧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公益性,确保了农牧民获得卫生医疗的可及性。当前,随着农牧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卫生医疗需求的日益提升,应该进一步加强农牧区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工作。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员编制、医疗器械、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扶助力度,特别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强化对村医的定期技能培训。其次,应建立对区域高发慢性疾病的保障力度,将大骨节病、风湿病等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减少、防止因病致困、因病致穷情况的发生。再次,应加强对痢疾等区域性季节高发疾病的监控和防治。又次,应加强农牧区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在尊重农牧民生活习俗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农牧民建立科学的饮食意识、健康意识,提高农牧民日常生活习惯、日常饮食的科学性。
3.提高农牧民非农牧业生产活动参与度。为农牧民提供更多更广泛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不仅有利于提升农牧民的经济生产参与度,而且有利于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农牧民通过参与非农牧业生产项目,通过岗位学习实践,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可以学习技能、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农牧民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生产的能力,为实现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生态高效的农牧业奠定基础。首先,应为农牧民参与援藏项目创造更多机会。促进西藏更好的集聚自我发展能力,是实施援藏项目的重要目的。让当地农牧民更广泛地参与到项目中来,不仅有利于项目因地制宜实施、节约成本,而且也极大地有利于农牧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应根据援藏项目的技术要求、援助区域、投资规模,尽可能为农牧民参与项目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及维护等环节创造机会。其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农牧民非农就业转移培训。应加强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驾驶、建筑、旅游、民族手工业等行业的培训,使农牧民能很快实现就业转移;在培训过程中,应强化职业道德、务工常识等教育,逐步增强农牧民参与集体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加强农牧区现代科技知识的普及。具备基本的科学意识和科技知识,是农牧民主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先导;加强科技知识普及,是提升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由于农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农牧民知识技能较为薄弱,西藏农牧区现代科技知识普及工作的难度较大。在开展科技知识普及工作中,应结合西藏农牧区的实际情况、农牧民的生活风俗和生活习惯,构建多层次、多途径的普及体系。首先,在科普人才队伍上,应进一步提高科普人员生活待遇,加强对科普人员的引导和培训,建设一支能够跋山涉水的农牧区科普队伍。其次,在科普内容上,应加强与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健康卫生知识、健康生活知识等的普及,并编写汉藏双语读本,使科普工作能够更加适应农牧区的特点、更加贴近农牧民的生活。再次,在科普方式上,以村文化室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手段,建立完善以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科技教育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平台建设。通过富有成效的科普活动,通过农牧民对现代科技带给生产生活新变化的切实感受,提升农牧民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提升农牧民通过自发的生产生活活动改变现状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农牧业生产物质资料水平的提升,在西藏农牧民、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进程中,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的作用愈加凸显。当前,必须着力抓好农牧民培训、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健康水平、提高农牧民非农牧业生产活动参与度、加强农牧区的科普工作,全方位、多层次促进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曹玉华)
A Study on Evaluating and Promoting th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ies of 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A Research Based on Macro Data and Data Collected in Tibet's Shannan Region
Li Zhongfeng, Wu Hao
Abstract: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s self-development capacities not onl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rmer and herdsman themselves, the Tibetan husbandry, and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but also determine th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ies of the whole Tibet. At present, the infrastructure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has been noticeably improved, and the level of physical capital used for husbandry has been substantially upgraded. However, the slow accumulation of th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 has already indicated the disharmony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physical capital.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tatus quo of self-development capacities of 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Key words:Tibet, farmer and herdsman, self-development capacities
作者简介:李中锋,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商学院博士后(成都610065);吴昊,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成都61006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参与式援藏与西藏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研究”(12CMZ012)、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西藏农牧区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政策”(03-7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农牧民需求的对口援藏模式优化研究”(71273183)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16)03-0099-08
§经济与工商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