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医者之探

2016-06-07谢妹伊肖丽娜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方可扁鹊医者

文/谢妹伊 肖丽娜



初医者之探

文/谢妹伊 肖丽娜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学者,该有多疑,久病成医者,更该有博学之心态。我本西医院校学生,辗转来贵州学习。对中医实难理解,也十分不信。日渐熏陶,却有小思,微宏观念累,经一年之多,对中医及中医药生好奇之心。

古者吟诗作画,书法围棋,无一不是沉心静气,缓中得步。思虑孕育大智,如排兵布阵,不急不躁。中国之古典精髓,大体都非一日之功,待思路成熟可见一气呵成之感。通晓其意者凡见有字贯穿其中,于是有稳者乃大雅。运筹帷幄之中,得其意。中医之精髓,亦如此。医者先观表,然后以脉查之……望闻问切渗透其中。轻重缓急拿捏准当,老医者合眼感之,于是速写方授之。此乃思虑成熟且一气呵成。方,不同西药,速食即可。中医草药需先泡片刻,内涵丰富,吾虽不能全部晓之,但其意定有扩大药效之功。后多味草药混合慢火煎熬,有效成分渗透水中。食之;饮时需温和不易冷。此药方能游走身体经络。但需多次饮之,且不同方疗。其程序繁琐,又次应言中医之道,慢条斯理,稳中求胜之意。如围棋,书法,饮茶。韵味非一刻之通晓。

来此地,吾自身感受清晰,可从吾身来思虑中医药之道是何?

所谓久病者成医。吾来自北方,无论春夏内心都不觉温暖,夏日虽感热,内心(体内)却依感寒凉。少食冰以解暑。更甚者属冬秋也,每至外总瑟瑟发抖,不能自抑。室内时,表皮升温,内寒依旧。无论四季,每晨起会有阴寒袭体之症,长此以往,不知内心温暖何感。至温泉,汗蒸等大热之处,未有汗,唯有表皮泛潮尔尔。脸色苍黄,气血亏虚,多年如此,最甚者亦是最过每月信疼痛难忍,之得卧床不起,蜷缩御寒抗痛,约摸三日才得善,每月此时身心俱疲,大恐。阅历北方大川名医,不得治。心思绝望,再不想求有果。今八月底来贵阳,此地气候温和湿润,不觉热却未有明显内寒之感。虽不幸,有天气渐凉,比起北方却温暖至极。舒适之余,得看一无名中医,半信余,月信前,食其药两日,不至三副。月信至,惊奇之事来之,痛减轻,未食止痛之药能过此劫。虽犹感寒冷,面色惨白,但倍感兴奋。又寻之,问其原因。医者述与,吾身气血空虚至极,不止月信之时,平日里依旧虚弱,然其是从补气补血始之,而非直止痛处,气血亏空,多药无益,反而伤身;且尔应早些时日调养。该时需多加以时日,方可有果。吾思,的确是之,每月虚脱不能放松,这月觉精力充沛,可以抵抗疼痛而不至无力。此述明示气血,精力不足所致。多年积累至今良早调养生息。愿为时不晚。第二月,吾食其药六副。月信至,优于上月,疼痛虽有存,然可以自己抵抗,与他人谈笑风生。心中又是一惊奇,难道贵阳随处可以神医,北方医生如此之陋?且为何如此之果?

经上述,吾一直思虑其涵。不禁想起三国孔明先生之话语:“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思其意,意在中医之道也。久病直治,不得其意,不理其心,反而伤身严重,适得其反。吾常年居于北方,体质寒冷,虚弱至极,未一时之药就能解决,弱加以止痛而不理其它,只标非本。所以需久治长补,体质才会有起色。凡是北方西医治标而未治本,吾体不应有西医速度治疗。而北方中医虽也博学,但吾身处在北方天寒地冻之内,其药未必能起其功效,而身处南方,吾想起:“淡妆浓抹总相宜”;且北方性格豪爽,用药直接,药性之烈许伤吾身,久不能受之。不得治,于是成多年沉疴,难治。余今,有觉悟,此疴需在南方温和处慢调,补我所需要而非一日之功效,急速成之。由此,想中医之道确有慢条斯理之意义。《黄帝内经》有言:“夫天为阳,地为阴,人为和。”除凡是有天地之影响,人本身亦是如此。遵从自然规律前提,才是调好身体最终之法。否则如孔明先生所言欲求安保,诚为难矣。遵中医之道必不可少。中医之道亦应归顺自然之道法,一“悟”字表彰其意,通晓贯穿中医药之法。

久病,沉疴应当加以慢调,如熬药,小火攻之,汁水才得以溶解药理。曾吾病应以小食补之,补成体态安康,再以重药下之,直指症状。吾记忆有附子入药,此药壮阳功效极强,每煎此药需要先煮此药不过两刻钟,然食之,并未有热感。此证阐吾体阴盛阳衰,极不平衡,定须久调而非治。于是乎,补药同时应从其事,配合温补之药发挥其功效。平日饮温热之水,食温热之食物,以艾草熏之,下脚之水滚烫,入艾叶在其中浸泡,待水温适中,足下水。做其事,便以补充配合中药发挥其功效,感叹它病应亦是如此之调,凡事非一时之功也。其道也在于从人,如是改变,从根做起,稳步前进方可。从前有不晓其意,不重之时未治得当,若非来此中医院,至今未得明确,此时为时不晚。始吾想起未病如今受人之重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也终于明昭天日,被世人所接纳。古有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上古扁鹊已开始晓得何谓治理未病,小病不任其逍遥发展,以致不得控。此乃中医思虑大气,绵延人寿,人命得以悠悠然。(但中医总有剔思,如蔡恒公,并未受扁鹊之言,最终治不得果。听他人诉说,医者也讲缘分,不信不听者永不得中医法疗,而医缘着重显著。)小微之毛病,中医之道有不觉明历之感,此之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之实。普及百姓方可好。做人亦是未雨绸缪,不应有恨晚之情。所谓用药并非要急于求成,并非烈性极度,并非不痛不痒。此学问非我等可以通晓清晰,只宏观思虑见闻清晰。国医堂师者刘尚义有此意,阴阳平衡;事物内部之间都有相互联系,难分割,不仅自身统一且需与自然和,节奏并进。才会有天人合一。正所谓“人与天地相应”,贵阳适吾病之调养生息,慢调后方可有果。北方总有寒冷天地,夏日也有寒处,阴凉天气不可避免。吾病在北方再有十年也未必得治。此处借用天时地利人和再不为过。凡是病亦是如此,单纯食药不能解全,需配合地域环境方可解析。今一般难以成就此况,需加以自身谨慎,所以然此多者得治而终不得其果之因。如人亦是,人者万万不可单靠蛮力成事,需加以与环境通晓,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医药之道实为中药之道,更为中医之道。其概念可以杂糅,可以分离。其共同点亦是与国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凡事运筹之感,都是需要万事俱备同时有再有细细品之其中之理最后如狡兔突发,一意贯穿。合成所要其意。

以上,乃个人愚见,不知是否吾病之得治之原因。吾需持之以恒试之,才能得果。

猜你喜欢

方可扁鹊医者
自由至上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枫叶红了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学生小低组特等奖作品
讳疾忌医
扁鹊与牛黄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