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音系研究
2016-06-06孙海燕胡建
孙海燕,胡建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重庆合川401520)
淅川音系研究
孙海燕,胡建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重庆合川401520)
摘要: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双重原因,淅川方言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在声母方面,淅川方言保留了中古音的娘母、微母,保留了近古音中的尖音和团音。在韵母方面,中保留了《中原音韵》音系中的部分语音现象,有着不少韵母混用的情况,没有卷舌元音,丢失u韵头的语音现象;声调上,调类相同,调值不同。
关键词:淅川;音系;方言
胡建(1987-),男,重庆大足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的正西方位,与陕西、湖北两省相连,是三省相交之地,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境内有丹江和淅水两条河流。淅川这一称呼就由此而来。淅川属于江汉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经历史学家考证,淅川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都丹阳的所在地。楚丹阳在丹江北岸和淅水交会处。《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古今的大部分楚辞学者、历史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考证认为,熊绎为楚始封君,丹阳为楚之始都。1977年~1979年在丹江岸边下寺龙山发掘出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墓葬,证实了文献的记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司马贞《史记索隐》中的注解是:“二水名,謂於丹水之北,淅水之南。”史书中所记载的就是公元前313年,张仪欺骗楚怀王,而使得秦楚两国交战,楚国战败之事。两国交战之地就位于现在的淅川县境地。秦始皇26年设置丹水县,县治位于现在的淅川县寺湾镇。此镇现在依然存在。在整个河南省,它地势偏高,不经国道,不通火车,有河南省的“小西藏”之称。
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该地的方言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并保留了不少古音。淅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华北东北次方言的中原官话区。但由于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方言呈显出以北方方言为主要特点,同时杂糅吴方言的一些特点。它的语音特点符合北方方言语音的主要特点。它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之分,但却保留了尖音和团音,有韵尾[-n]和[-η],声调数目为四个,但调值与普通话差别很大。下面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来分析淅川音系。
1 淅川方言的声母系统
1.1淅川方言声母表
淅川方言比普通话多出两个声母,共23个声母。它们分别是辅音[η]和[v]。
1.2淅川方言声母系统的特点
1.2.1保留中古音中的娘母
淅川方言中保留了中古音中的娘母。《广韵》的声母系统中知组声母有四个:知、彻、澄、娘。只有有娘母字在淅川音系中保留了下来,其他的三个声母逐渐演变为舌尖后音。
1.2.2保留了浊音声母微母[v]
淅川方言和中古音《广韵》的声母系统相比,已经分化出轻唇音。只是在浊音清化的过程中,还保留了浊音声母微母。淅川方言比普通话多出的另一个声母就是微母[v]。这个声母是宋代语音系统的遗留。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
[v]是一个齿唇音,它的语音描写是:唇齿音,浊,擦音。发声母[v]时,舌头后缩,后部隆起,上齿接着下唇,气流从缝隙里摩擦而出,声带振动。这说明在淅川方言中浊音清化还没有进行完毕,还保留了一部分浊音。
1.2.3保留了尖音和团音
淅川方言也存在着尖团音的问题。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已经不辨尖团音了,但是在淅川方言中尖音和团音并存。
所谓尖音是指舌尖前音z、c、s与齐齿呼和撮口呼相拼而发出的语音。所谓团音是指舌面前音j、q、x与齐齿呼和撮口呼相拼而发出的语音。在标准的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尖音了。淅川方言中存在的尖音反映了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规律。
现代汉语中的舌面前音j、q、x来自于中古时期的精组声母和见组声母。见组声母在与齐齿呼和撮口呼相拼时,受舌面前高元音i的影响,发生腭化,发音部位前移,从而产生了一组新的声母舌面前音。同样,精组声母在与齐齿呼和撮口呼相拼时,受舌面前高元音i的影响,发生腭化,发音部位后移,演变为舌面前音j、q、x。由于语音发展的规律性和不平衡性,在淅川的地方方言中,精组声母仍然可以和齐齿呼和撮口呼相拼,于是出现了尖音。比如下面几个例字:
从以上几个例字,我们可以知道,在淅川方言中确实仍保留着尖音,而且尖音和团音的区别非常明显。普通话中以j、q、x为声母的字,在淅川方言中读为z、c、s和j、q、x两组声母。比如:“新”和“欣”两字,在普通话中是同音字,而淅川方言中却不是同音字,“新”读作[sin],“欣”读作[]。这种尖音和团音的区别,当地人一读就能区分,而不需要再字典中查询它们来源于中古音的声母中的精组字还是见组字。
2 淅川方言的韵母系统
2.1淅川方言的韵母表
2.2淅川方言韵母的特点
普通话有39个韵母,可以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也可以分为开尾韵、元尾韵和鼻尾韵。淅川方言和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差别比在声母方面的差别要更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单韵母在?与[ε]混用
这种语音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还比较少见,这是古音遗留造成的语音现象。“德”在《广韵》中的读音是“曾摄、开口呼、一等、德韵、入声字,声母是端母。”“得”与“德”同。
“特”字在《广韵》中是“徒得切,曾摄、开口呼、一等、德韵、入声字,声母是定母。”
“勒”字在《广韵》是“廬則切,曾摄、开口呼、一等、德韵、入声字,声母是来母。”
“色”字在《广韵》中的读音是“所力切,曾摄、开口呼、三等、職韵、入声字,声母是山母”。
“德、得、特、勒”四字在中古音中都是开口呼一等德韵,“色”字在中古音中是开口呼的三等職韵。所以在淅川方言中,它们的韵母和声母直接相拼,并且保留古音中开口度大的[ε]韵母,而不用开口度较小的韵母。
2.2.2单元音[γ]和复元音[uo]混用
普通话里单韵母[γ]与声母g、k、h、l相拼时,淅川方言中出现了把[γ]韵母念成[uo],例如:
从以上所举例子来看,“科、课、和、禾、歌、何”等字在中古音中均属于果摄。只因开口度的不同分别属于“戈、个、歌、过”四个韵部。
根据杨耐思先生的《中原音韵音系》中韵目表,“歌、戈”这两个韵部合口呼的拟音为[uo]。这个拟音是根据《中原音韵》而来,然而这一语音的发展演变的结果却活生生的保留在了淅川方言中。现在“歌、戈”这两个韵部的字没有开口呼,全部转化为合口呼,在淅川音系中的韵母就是[uo]。与科、课同韵的字还有“骡、螺、和、禾、火、坐、惰、货、果、祸、妥、蓑”等字。它们的韵母在近古音中均为[uo]。
另外,有两个中古音中的入声字在淅川音系中韵母也是[uo]。现一并记录在文。
2.2.3单元音韵母[i]与复元音韵母[ei]混用
当单元音[i]与双唇音b、p相拼时,在淅川方言中会发生变化,单元音韵母[i]被复元音韵母[ei]代替。比如:
这种语音现象也与古音有关。在《广韵》中,“坯”是“芳杯切”,是蟹摄合口呼一等灰韵,声母是滂母。与“坯”同韵的字有“杯、胚、梅、陪、培、煤”等字。
2.2.4单元音韵母[u]和复元音韵母[ou]混用
当单元音韵母[u]与声母d、t、n、l、z、c、s相拼时,在淅川方言中大部分读为复元音韵母[ou]。比如:
同时,淅川方言把应该ou的部分音读为u,比如:阴谋[mou]读为[mu]
2.2.5没有卷舌元音[? ]
在淅川方言中,人们很少读儿化音。并且在读“而、珥、耳、二、儿”等单元音的音节时,舌尖也没有向后卷。这是淅川方言不同与南阳其他地方方言的一点。
2.2.6复元音韵母[uei]在淅川方言中会丢失韵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详举。
2.2.7特殊读音
3 淅川方言的声调系统
3.1淅川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声调对照表
淅川方言的声调大多为降调。笔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订的《方言调查字表》所收例字为依据,将淅川方言和普通话进行对比后,得出下表:
3.2淅川方言声调的特点
淅川方言的声调也是四个调类,但是它和普通话不同的地方在于声调的调值差别比较大。它除了阴平字外,基本上都是降调,所以当地有这样一种比喻:“这里人的话,像一掘头一块子”。它的特点是: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在淅川方言中为中升调;普通话中的阳平字在淅川方言中为中降调;普通话中的上声字在淅川方言中为高降调;普通话中的去声字在淅川方言中为低降升调。
1.55变34
2.35变43
3.214变54
4.51变312
4 小结及展望
淅川音系的声母系统保留了中古音的娘母、微母,保留了近古音中的尖音和团音。另外,淅川音系和大部分中原官话区相同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
淅川音系的韵母系统中保留了《中原音韵》音系中的部分语音现象,这是因为在金末元初、以至明、清,淅川是比较繁盛的,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任内乡县令、南阳县令。所以淅川方言中保留着不少元曲中的词汇、音韵。淅川音系中,有着不少韵母混用的情况。
淅川音系的声调系统有四个调值,与普通话差异明显。这也是淅川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和重点。
到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期正式开通。淅川作为渠首,16.5万移民到湖北、河南中部。淅川方言和当地方言会发生新的语言融合,形成新的语言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淅川音系进行全面的描写。
注释:
①在普通话中“勒”字是多音字,但在淅川方言中,“勒”字均读为[lε].此字的在淅川方言中的用法和元明时期的用法相同.以二例说明.
其一,【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那廝巨萬貫東西,要娶俺妮子,屢次着人來説,被俺勒了他二萬貫,嫁與那廝去了.”此句中“勒”字在淅川方言中读为[lε].
其二,【明】《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戒指]緊緊的勒在指頭上,可見他不忘姐姐的了.”此处同上.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王晓红.南阳话与普通话语音差异[J].南都学坛,1998,(1):65-67.
[5]张成材.商州方言的尖团音及其音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62-63.
[6]徐奕昌.南阳方言概要[J].南阳师专学报,1983,(3).
[7]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责任编辑:周哲良
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2094(2016)01- 0075- 04
收稿日期:2015-12-09
作者简介:孙海燕(1987-),女,河南淅川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