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版十三行两种合册》甘翰臣藏本

2016-06-06

大观(书画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贾似道真迹拓本

仲 威


玉版十三行两种合册》甘翰臣藏本

仲 威

中国小楷至尊也

《曹植洛神赋》小楷书,残本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无书者姓名,相传真迹书于晋麻笺纸,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仅存残帖九行,帖后有米友仁鉴定题跋,定为王献之真迹。宋末贾似道复觅得其后四行七十四字,始成十三行。元代真迹归赵孟收藏,之后下落不明。

此帖真迹不传,刻帖传本颇多,其中最著名者当属“玉版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帖石相传为宋代贾似道刻于于阗碧玉者,故称“玉版十三行”,久佚,明代万历年间从杭州葛岭贾似道半闲堂旧址重新出土,初归泰和县令陆梦鹤,后经观桥叶氏、王氏递藏,康熙中此石转入京师,康熙四十二年(1703)翁嵩年(萝轩)以重价购归岭南。康熙四十五年(1706)秋刻杨宾、翁嵩年题跋于另一端石上(杨宾题刻十九行,翁嵩年题刻六行,四明厉大标镌刻)。康熙末年帖石入内府,清末又流入民间,一度不明所在。20世纪60年代初,《玉版十三行》帖石为王壮弘先生发现,并非碧玉,而是端石,旋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存北京首都博物馆。

此册《玉版十三行》拓片两张,整幅装裱,未经裁剪。其一为“未进内府本”,系康熙末年拓本,张照(天瓶斋)、郑文焯递藏本。其二为“晋字未损本”,系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拓本。杨守敬、陈三立(伯严)、甘翰臣递藏本,杨守敬审定为“原石初拓本”并奉为“小楷墨皇本”。两种《十三行》可能经甘翰臣手合装一册,两本皆有杨守敬题跋,其中“晋字未损本”,历经二十余年后杨守敬又再度经眼并题跋,亦金石奇缘一段。

此册楠木面板有郑文焯题签:“玉版十三行,齐玉堪藏。”

(1)“未进内府本”,系康熙末年拓本。(图一)

首行“采”字“采”部完好。

二行“心振荡而不怡”之“不”字横画上石花未与撇画上石花泐连。

后附康熙四十五年(1706)秋杨宾、翁嵩年题刻。(图二、图三)杨宾跋云:“陆水修先生云贾秋壑得子敬书十三行镌于于阗碧玉,万历间或从葛岭斫地获之,归泰和陆梦鹤。朱文盎云此非宋刻也,乃钱塘洪清远所刻,余从祖四桂老人亲见玉工镌字,是二说者,向未知其孰是。甲申三月于维扬吴禹声家见宋拓本与此纤毫无异,

但‘我’字戈法尚细,‘宣和’印‘宣’字尚全耳,始信宋时已有此刻。若洪氏本亦于维扬杜氏见之,妍媸不啻霄壤,文盎徒闻四桂老人之言,遂误认为一,不知其又从此本翻刻也。至陆说予亦未敢深信,盖此刻独有‘宣和’印而无悦生‘长’字印,又无米友仁跋,与《容台集》所载秋壑家晋时麻笺不同,岂秋壑时所刻非麻笺耶,抑此玉不刻于秋壑而刻于宣和耶。”杨宾怀疑“贾刻说”,颇具慧眼,此石实乃端石而非碧玉,又无贾似道印章,故非贾刻已明矣,此帖可能刻于绍兴之前,宣和之后,此时《十三行》真迹尚未归贾似道手。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未进内府本”帖尾有恽寿平(南田翁)书张丑(青甫)绝句。后接光绪丙申(1896)八月郑文焯题跋:“右宋刻《玉版十三行》真本旧拓,咸丰初先抚部公得之大梁,盖天瓶斋物也。……今年夏过石碌徐君子静斋中获见杨大瓢题此帖原石手拓一纸,合付装池。”(图四)

后接陆懋宗题跋:“宋拓大令《十三行》,《销夏录》记载赵文敏跋云:二百五十字,绍兴间搜访仅得九行一百十六字,米友仁定为真迹,贾似道复得四行七十四字装于后,有悦生骑缝印,人间止有此本,后归文敏者也。又一本是《宣和书谱》所收,有七玺,是唐人临本,末有柳跋两行者也。此拓又是一本,相传明时得之湖心,有篙痕十余处,闻系碧玉版,为前人著录所未及,此为近之,笔势超逸,确是元刻,与世所传翻本相去霄壤,可宝也。”(图五)陆懋宗将碧玉版《十三行》定为元刻,若果如是,当有贾似道印章在焉,此处陆氏不能自圆其说,故将此碧玉版《十三行》定为又一本,以示区别于贾似道藏本和柳跋本。

图六

图七

后接光绪丁酉(1897)五月杨守敬题跋:“旧拓《玉版十三行》真本,神采焕发,山阴琴几如在目前,此石得名后翻镌者无虑数十,以余三十年搜罗之勤,仅得原石初拓一纸,以重价归义宁陈伯严,今见此本如遇故物。”(图六)

后接光绪戊戌(1898)三月郑文焯题跋:“至翁氏端石二刻跋本,在叔未时已叹其流传甚罕,求之久而始得,今端溪片石为余目击而手摸,合之于阗碧珉珍装迭宝。”(图七)

(2)“晋字未损本”,系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拓本。(图八)

标题“晋中□令王献之书”之“晋”字中横完好。(注:后拓“晋”字中横与其下“日”部泐连。)

首行“浒”字“口”部完好。

图八

二行“玄芝”之“芝”字捺笔完好,其下“悦其淑美”之“其”字左竖完好。

二行“无良媒以接欢”之“以”字左半完好。

七行“神光离合”之“离”字“佳”部首横完好。

九行最末“兮”字长横左侧完好。

十行“侣”字单人旁完好,“侣”字上有三点石花(如芝麻大小)单独分离。(注:后拓左侧两点石花泐连,“侣”单人旁之竖笔已泐。)

图九

十一行“或”字钩笔完好。

帖后有光绪甲午(1894)五月杨守敬题跋:“据《容台集》云子敬《洛神赋》之存十三行当自秋壑(贾似道)始,何以柳周跋本(唐临本)其文皆同,则知《十三行》已传之唐代,吴兴(赵孟)所云未足为典要。”(图九)杨氏此跋颇有见地,《十三行》墨迹旧传宋宣和以后流散,绍兴年间搜访仅得九行,贾似道复得四行,乃成今日所见之赫赫有名“洛神赋十三行”,然传世《洛神赋唐临本》(后有柳公权题跋者)亦十三行,内容相同,若非此帖唐代即已残损,即是唐临本亦属宋代以后的伪托之物,真所谓“孰为嫡嗣尚无佐证”。

杨守敬续题曰:“此本虽经翁杨(翁嵩年、杨宾)表章,当时毡拓无多,原石复佚,故市上所有即旧本亦多重刻,余奔走三十年,所见原石本不过数通,光绪庚辰(1880)道出津沽见此本于骨董店,墨色沉古,精彩射目,其为葛岭未入土本耶,抑万历初拓本耶,不敢质言之也。旅囊羞涩,多方购之,为之担延者数日,自此藏之箧笥奉为小楷墨皇。及访书海外未尝以此相易,去年秋,伯严陈兄访余于邻苏园见之,爱不释手,以重值相偿,念此物为得所乃割而舍之。大瓢称此刻如亲见古仙闻吹玉笛,今余则如李后主挥泪对宫娥云。”(图九、图十)

时隔廿一年后,民国三年(1914)杨守敬在上海甘翰臣府上重见此本后,再添一跋,其跋曰:“此本为光绪甲午(1894)义宁陈伯严三立以重值购去,距今廿有一年,为甘君翰臣所得,云是杭州人持来求售者以视余,独念伯严今亦避居沪上,岂以经济困难隐其名求售耶,抑为窃去辗转至杭州耶。惟余则如同隔世如复见亡子,为之怃然。”(参见图十)

共十开,帖文二开,题刻二开,题跋六开。册高33.3厘米,宽17.6厘米。第一种拓片高27.3厘米,宽26.1厘米。第二种拓片高27.3厘米,宽25.5厘米。馆藏号:S2974。

图十

猜你喜欢

贾似道真迹拓本
顶级画家
顶级画家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顶级画家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贾养材墓志》拓本
贾似道蠢昧醉“半闲”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