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教育标准的类别分析及模型建构
2016-06-06李欣严文藩
○李欣 严文藩
目前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内专家学者的注意,综合起来看,海外各国的华文教育普遍存在“三教”(即教师、教材和教法)问题和软硬件教育资源的匮乏。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目前较多的研究提及华文教育本土化发展、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师资培训等应然的宏观构想,缺少系统化的深入研究。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必须借鉴和参照国际上教育改良的成功经验,加强华文教育标准框架的研究和顶层设计。
一 教育标准的理论阐释与全球实践
在探讨华文教育标准化建设之前,有必要对“标准”“标准化”“教育标准化”等核心概念进行原始解读,并且对世界范围教育标准化的发展概要加以介绍。
(一)“标准”与“标准化”
“标准”在中国古已有之,经历了由字(“标”“准”二字)到词(标准)再到概念(用词语来表达)的发展过程。司马迁在《史记》的《夏本纪》中记载了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使用“左准绳,右规矩”来确定施工基准标记,据此,有学者认为“准绳、规矩”为“标准”概念之起源。*杨鸣铭:《“标准”一词的起源》,《大众标准化》1996年第1期。也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横扫六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才是使用标准真正的开端。到了东汉,“标”“准”二字才出现于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随后在三国张揖所撰《广雅》训诂书中首次收录了“标准”一词,后经历代沿用至今。
“标准化”则源于西方近代的工业化。由于工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最初在企业内部开始采用专业分工和协作的方法来解决零部件的通用性及互换性问题, 这成为企业中最早的标准化实践。早期的著名标准是英国工程师惠特沃思设计的螺纹标准。1841年英国采用了他的设计,形成了统一螺纹制度,后来美国、英国、加拿大也采用了惠氏螺纹。螺纹标准是工业标准化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式标准,也是标准连接世界的一项重要范例。*刘义光:《关于教育标准的思考》,《学术论文》2006年第1期。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建设,“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于1946年应运而生,这就是后来被世人所熟知的ISO组织。该组织将“标准”(standard)定义为:“标准是对要求、规范、准则或特性的说明,标准要被持续使用,从而确保材料、产品、流程和服务实现既定目标。”*Standards,what is a standard?,ISO官网,2016年11月15日,http://www.iso.org/iso/home/standards.htm.该组织成立至今的七十年间,已经颁布了19000部国际标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ISO-900质量管理标准、ISO-45001职业健康与安全标准等。
随着世界范围生产和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改变,标准化的对象和内容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标准化的对象更加多样化,由过去的基本行为、劳动行为、意识信息表达行为等扩展到了技术关系、管理关系、工作操作、服务、食品、环境等领域;其次,标准化的内容由劳动行为、语言、文字、度量衡等物化的有形内容,向科技术语、信息协议、代码、产品规范等抽象内容转变;第三,标准化的发展更加系统化。人类历史上,由单项主流标准的推动,向多项标准、配套标准、系统性、体系化标准的综合推动转变。时至今日,标准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的需求上建立标准,并推行标准化,已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标准化”及其全球实践
“教育标准化”是对教育目标、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等的确定,以及对教育质量保障、改善与评价的规定。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对“教育标准”研究的理论准备。
对“教育标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国外的研究焦点已经从对教育标准的理论挖掘转向对教育标准化改革实践的深度探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由于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因此学者们对教育的投入标准(办学条件等硬件要求)的关注较少,而更多关注教育的过程标准和结果标准。美国的马塞尔(Massell)、福尔曼(Fuhrman)、奥戴(O’Day)等诸多学者对学业标准的制定、教育系统各关键元素与标准的一致性、基于标准的学业测验、为学校达标提供援助支持、建立基于标准的问责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英国的莱维(Lavy)、阿尔金森(Atkinson)、格莱纳斯特尔(Glennerster)等研究者在新课程学科的内容标准、基于绩效标准的教师工资制度、学校的绩效管理体制、政府主导的学校督导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研究;总体说来,国外学者的观点可以简要归纳为:一、要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和教学的基础,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习者和教育者都要向学生的学业表现负责;二、要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向学校和教师问责的基础,对学校的奖惩和给教师的工资都要以学业成绩为依据。
教育标准的理论研究推动了实践领域的教育标准化改革,美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教育标准化运动”。美国前教育部副部长戴安·雷维奇(Diane Ravitch)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标准运动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她对标准尤为推崇。在其《美国教育的国家标准:国民指南》(National Standards in American Education: A Citizen’s Guide,1995)一书中,她对标准进行了如下解释:“美国人……在盖楼、造桥、修公路和隧道时,都要实施严格的监控标准,粗制滥造的工作会把人们置于危险之中。人们设定严格的标准来保护他们的饮用水、食品以及所呼吸的空气……标准得以创造是因为它们能改善人们的活动。”*Diane Ravitche,National Standards in American Education:A Citizen’s Guide,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5:8-9.她坚持认为,正如标准能够改善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一样,它们也能改善美国教育的效果:“通过清晰地界定应该教什么以及学生应该有的相应表现,标准能够提高成绩。”*Diane Ravitche,National Standards in American Education:A Citizen’s Guide,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5:8-9.雷维奇等技术派人士推崇标准化运动,认为应该在全国自上而下地制定标准,进行严格的高利害测验,以促进教育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基于标准的问责制度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小布什总统任期的教改方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及奥巴马总统签署的《教育改革蓝图——对<初等及中等教育法>的再授权》(A Blueprint for Reform:The Reauthorization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均沿袭了这一思想。
英国设有专门的教育督导机构,即“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该办公室根据1992年的教育法案成立,是由女王和枢密院联合任命的皇家总督学来领导的政府机构,旨在以督导促进学业标准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该办公室的推动下,英国实行独特而严格的教育质量标准评价和保证体系,制定了以学生成就为核心的标准体系,涵盖了课程、学生学业、管理、服务到教师队伍的各种专业标准。每所学校以及各种教育服务机构,都必须接受教育质量监管部门严格的标准评估、监督和检查。澳大利亚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经历了“教育专业标准化运动”。这场运动的主题是为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教育领导者以及澳大利亚的教师教育制订“专业标准”。此外,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对学校、课程、教师等制定有相应的标准,构成了完善的教育标准体系。
在中国,随着世纪之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等国家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和推广实施,我国无疑已经开始了一场标准和基于标准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标准是这场运动的关键词,正如我国学者崔允漷所言,“教育有了课程标准之后,会是什么?国际经验已经告诉我们:随着我国课程标准的出台,随之而来的就是‘基于标准’运动,如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基于标准的评价,基于标准的问责,基于标准的资源开发,等等。”*崔允漷:《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页。中国的教育标准化建设正在逐步向纵深发展。
(三)华文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新进展
受世界范围教育标准化运动的影响,华文教育也逐步踏上标准化建设的历程。在国务院侨办以及一些科研院校的推动下,目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标准化建设的大政方略得到确立。华文教育的发展问题具有长期战略意义,因此一直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关注。2014年3月20日,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国侨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华文教育存在基础薄弱,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够“强劲”等问题,华文学校具有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表示要支持海外华文学校转型升级发展,就必须要推进海外华文教育的标准化、专业化、正规化建设。*《“走进国侨办”新闻发布会举行,裘援平现场答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官网,2014年3月21日, http://www.gqb.gov.cn/news/2014/0321/32708.shtml.继而在同年12月的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中,裘主任再次重申了国侨办推动“三化”建设的决心。*裘援平:《华文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彰显新特点》,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官网,2014年12月8日,http://www.gqb.gov.cn/news/2014/1208/34580.shtml.至此,华文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方针得到确立。
第二,顶层设计受到重视,协调机构逐步形成。2016年4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首届“华文教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宣告成立,该委员会由来自11个国家的27位专家组成,基本覆盖了五大洲华文教育较为集中的海外国家。该委员会的职责之一就是统筹协调各国的华文教育活动,推进华文教育事业的“三化”建设。
第三,标准研发工作逐步开展,标准化科研项目陆续启动。为了顺应海外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国侨办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针对不同办学模式,开始研究制订相对规范的华文学校办学标准、华文教师从业水平测试标准、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标准,组织研发华文教育教学大纲、华文教材编写大纲等。
由此观之,面向华文学校、华文教师、华校学生三大华文教育要素的系统化标准体系正逐渐拉开帷幕,华文教育的标准化建设方兴未艾。本文尝试性地对海外华文教育进行类别分析及模型建构,以期为华文教育的标准化建设提供理论框架。
二 华文教育标准的类别分析
“标准类别”即标准的分类,从世界范围看,标准的发展历程依次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产品标准阶段、体系标准阶段、社会标准阶段。在产品标准阶段,标准的制定主要集中在产品本身,比如对机械设备、工业产品的指标要求等;在体系标准阶段,标准的制定不仅包括产品标准,还包括对组织内部的系统性要求,最著名的当属目前被广泛采用的ISO9000系列管理标准;到了社会标准阶段,除了关注产品本身、组织本身,还更为关注社会及文化层面的基本要求,此类标准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为代表。*刘义光:《关于教育标准的思考》,《学术论文》2006年第1期。据此,可以推断华文教育标准的发展也将历经此三个阶段,涵盖三种类型的标准,而目前华文教育标准整体上尚处在产品标准阶段。结合华文教育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华文教育标准将囊括的标准类别如图1所示。
图1 华文教育标准的类别
对上图华文教育标准的类别描述如下:
(一) 华文教育的产品标准
要探讨华文教育的产品标准,就必须首先厘清华文教育的产品性质。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论及教育产品的性质时指出,“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教育服务。”*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0期。由此观之,华文教育的产业也是一种教育服务,主要是提供中华语言与文化教育的服务。认清这一点对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尤为重要。
从当前海外华文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海外华文学校或机构的类型虽千差万别,但大都游离于所在国政府的国民教育体系之外,既无法获得当地政府的完全资助,亦无法获得大陆或台湾地区政府的完全资助。多是由当地的宗亲会、商会、基金会、慈善机构、财团或者个人捐资兴办,采取收取学费、自负盈亏的运行模式,具有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讨论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据此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由政府提供经费而实现的教育服务属于公共产品。义务教育阶段的国民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制度性的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指居民或企业通过市场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准公共产品”是由某一社会团体(如某一集体组织、某一协会、某一俱乐部、某一基金会等)提供的服务。的属性,生源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保障。这决定了海外华文学校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来赢得生源,通过合法的经营获得自我积累、自我成长。
华文教育的产品是一种教育服务,华文教育的产品标准也即华文教育的服务标准,那么华文教育的服务对象是谁?国务院侨办裘援平主任在讲话中谈到,“目前海外侨胞自主兴办各种层次、各种类别、各种学制的华文学校或中文学校已经达到2万多所,在校师生保守估计有数百万”,*裘援平:《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国际在线网,2016年3月15日,http://news.cri.cn/2016315/dcca5c4d-f3d4-d67c-545c-a28aaa81b625.html。因此,华文教育说到底是要为这几百万的学生服务。因此,华文教育的产品标准要落实到其教育服务中,具体可以分解为两方面的标准:提供服务的人(教师)和所提供的服务(教学)。前者是指针对广大华文教师的标准,后者则是针对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标准。每一类标准还可以适时开发出子标准,以满足实践领域精细化的发展需求。
例如,对于华文教师,目前已经出台了《华文教师标准》,列出了华文教师应该具备的20条知识与技能。与此标准配套的华文教师的等级认证也在积极推行之中。《华文教师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华文教师要参加《华文知识与能力》《华文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华文化知识与技能》三门考试,或者可以根据自身从教年限、学历资质等情况申请免考,并获得相应等级。今后时机成熟的时候,还应该适时推出《优秀华文教师标准》,为海外华文教师的表彰和奖励提供依据。
(二)华文教育的体系标准
“体系标准”是指对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的认证标准,起源于工商业界。近几十年来,随着教育行业重要性的凸显,教育界的“体系标准”也日益得到标准化组织的重视,质量管理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正在教育行业得到不断应用。1997年美国最高质量奖项——“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对适用于企业的标准作了大幅修订,使其符合教育部门的特点,并取名《绩效优异教育标准》(Education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向全球的教育组织开放评奖。200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发布了《质量管理体系——教育行业实施ISO9001:2000指南》(Quality management-Guidelin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SO9001: 2000 in education)。该指南适用于教育行业中提供各种教育形式的各种层次的组织,涵盖中小学、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等。当今,在全球范围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或教育机构热衷于参与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既有公立院校,也有私立院校,涉及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网络学院、高等学校等各个层面的教育机构。
华文教育的体系标准是针对华文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及工作运营的标准,它从优化组织绩效入手,为达成华文教育的产品标准来构建软环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步入转型阶段,华文教育机构的发展必须用国际通行的、公认的标准来衡量,必须向优秀的国际教育机构来看齐。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对不同国家华文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评估,极有必要引入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海外不同国家华文教育质量管理提供更为广泛的参照系,填补海外各国华文教育质量缺乏可比性之不足,有助于华文教育质量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
(三)华文教育的社会标准
在现阶段,华文教育的社会标准就是指其社会责任标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理念,该理念认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近年来,对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日高,特别在海外一些国家,因此应该把社会责任标准作为华文教育服务的考量维度之一。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学校的社会责任简言之就是:学校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应对自身管理行为的外部效应负责,并应在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方面承担责任。从责任要求者的角度看,学校的社会责任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对家长(学生)的责任
海外华文学校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的有数千人,小的仅有数十余人,但无论学生数量多少,一旦学生注册入学,在家长(学生)与学校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隐形的契约关系。华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无论学生的族裔身份、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确保每个学生受到公平的对待,促使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对家长做到信息公开,尊重家长意见,确保家长对其子女在校情况的知情权。
2.对教师的责任
华校一旦雇佣了教师,就对教师负有相应的责任。在法律层面上,这些责任包括:为华文教师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和安全的工作环境、组织并安排华文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华文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评、为教师提供相应薪酬福利等。此外,华校还对华文教师负有道德伦理上的责任,那就是为华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充分和必要的保障。在外部对华文教师从业标准提高要求的同时,华校要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等方式,确保其教师群体在职业生活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3.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社区为学校提供现实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社区秩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社区发展也依赖于学校文化辐射作用的发挥。”*张建雷:《谈在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学校社会责任及管理回应》,《教育探索》2011年第5期。海外华校的身份较为特殊,因此在服务社区方面尤为重要。只有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社区的文化建设、环境维护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沟通华裔族群与非华裔的语言文化交流,深度融入社区建设,才能为自身赢得生机,也才能被社区乃至主流社会更好地接纳。
4.对其他华校的责任
在当前海外各个国家,同一城市或地区的华校存在生存竞争的压力,每所华校都要竭尽全力为自己谋求发展空间,这本无可非议,但各个华校也要恪守行业规则,自觉维护行业声誉。要在制度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正当手段获取生源、优质师资和经费。单个华校的发展要做到“利己不损众”,不能以损害所在地区华文教育的公共利益为前提。
5.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责任
华校要以满足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来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符合所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长远愿景,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特别是能够为所在地区的弱势群体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把自身作为实现社会正义的实验者和实践者。
随着海外华文教育的持续稳步的发展,华文教育的标准体系建设也应该逐渐由华文教育的产品标准过渡到体系标准和社会标准,构建完备的标准之网,让海外华文教育体系内的每一份子都能有章可循,进退有据。
三 华文教育标准模型构建
华文教育标准的制定要考虑方方面面,例如给谁制定标准?制定关于什么的标准?在多大范围推广标准?标准的执行力度如何?等等。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建构出了如下模型,并对其功能进行了说明。
(一)华文教育标准模型
本研究认为,标准类别、教育门类、标准级别、标准约束力等四个要素是制定任何华文教育标准都需要考虑的四个方面。因此将其作为模型的基本要素,并由此延伸出一个正四面椎体的模型,详见图2。
图2 华文教育标准模型
如图2所示,四个要素构成正四面体底面的四个顶点,对其描述如下:
1.华文教育标准的类别
“标准类别”是对华文教育标准的分类和定性,本模型将其作为描述和制定华文教育标准的逻辑起点,鉴于上文已对华文教育的标准类别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2.华文教育标准的门类
“教育门类”是对华文教育所提供教育服务领域的划分。参考国内外教育服务的分类标准,立足当前海外华文教育的实际开展情况,可试将华文教育门类按照教育程度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4个领域。学前教育指幼儿园或学前班阶段;初等教育即小学阶段;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每个业务门类都应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以学前教育为例,此领域应包括“华文幼儿园教师标准”“华文幼儿园课程标准”“华文幼儿园教学标准”“华文幼儿园教育质量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用以从师资准入和质量监控等多个方面来规范学前华文教育阶段的办学和管理。
3.华文教育标准的级别
“标准级别”是根据适用范围对标准的划分,从小到大依次包括校本标准、地区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等四级。正如著名的华文教育家贾益民教授所言,海外华文教育的类型复杂多样,在办学学制上,可以分为全日制教育、半日制教育、课后制教育及周末制教育;在教育学历上,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教师身份上,可以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在语言教学性质上,既是民族母语学习,也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在教学对象上,既有华裔青少年子弟,也有其他族裔青少年。*贾益民:《关于海外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3期。因此在制定华文教育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标准的适用范围,切忌一刀切。
“校本标准”是各国华校结合所在社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制定的针对本校的标准,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地区标准”是为了满足各地区华文教育发展的特殊需要,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当地华文教育特殊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的适应于本地区的标准,具有本土化的色彩。
“国家标准”是由某一个国家的华教机构牵头制定的本国华文教育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必须经过各地区华教机构或组织的共同参与,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在尊重地区差异的前提下,明确提出对各地区的共性要求,以便该国华文教育的发展更为规范化、正规化。
“国际标准”是适用于海外各国的华文教育标准。华文教育分布在海外各个国家,各国华校千差万别,亟需统一的协调和规范。然而,鉴于华文教育的特殊性,任何单一国家或组织提出的标准都缺乏对其他国家的执行力。因此,应该在国侨办的牵头下,由各国华教机构共同参与制定统一标准。在课程标准、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了统一的国际标准,才能方便各国华校之间的对接与交流。
4.华文教育标准的约束力
“标准约束力”是针对标准实施力度对标准进行的划分,从弱到强依次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
“推荐性标准”是提倡自愿性、指导性的标准。中国缺乏对海外国家华校进行强制性要求的合法身份,因此无法实现所谓的强制约束力,这时“推荐性标准”就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强制性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国家运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强制实施的标准。就华文教育的实施主体,即华文学校而言,其广泛分布在海外各个国家,受所在国行政和法律制约,华校应遵从所在国政府对教育机构的强制性标准,例如保障学生有安全的学习环境等。
上述两种标准是一种相对性的划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推荐性标准一旦选定,则该标准对采用者而言,便成为必须绝对执行的标准,即“推荐性”转化为“强制性”。反之,如果强制性标准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执行,或遭到执行者的抵制,那么决策者就有可能弱化其约束力,将其调整为推荐性标准。就华文教育的特殊性而言,较为适宜提倡推荐性标准,海外华校可自行决定是否愿意执行,但一经决定就必须严格执行。
(二)华文教育标准模型的功能
华文教育标准模型的底面顶点向上延伸,汇合相交,可以构成一个正四面椎体,它能够实现多重功能:
1.基于标准模型的华文教育标准开发
在椎体的底面,以“标准类别”为起点逆时针旋转一圈,就可以形成华文教育标准的开发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标准模型的华文教育标准开发流程
在制定任何华文教育新标准的时候,都可以从确定“标准类别”开始,这也是对新标准性质的确认,标准开发者可据此广泛参考同类标准的制定框架、核心要素等为己所用;第二步为确定“教育门类”,这是对标准实施对象的确认,基于此,标准开发者要识别出实施对象的特殊性,制定具有切实针对性的标准;第三步为确定“标准级别”,即开发者要充分考虑新标准在现阶段可能的推广范围;第四步为确定“标准约束力”,即确定新标准的执行力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推荐使用还是强制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四步开发流程的顺序未必是绝对的,标准制定者的思考顺序可能是跳跃性、往复性的,也可能是同时进行的。
2.基于标准模型的华文教育标准解读
在模型中,将正四面椎体的每条棱两两相连,都可以构成一个关于华文教育标准的解释面,一共可以形成六个解释面,可借此对各种现有的华文教育标准进行多方位的直观描述。
国侨办已经出台的《华文教师标准》,列出了华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知识与技能。借助本模型可对其进行精确描述:即“面向海外初等、中等华文教育从业教师的推荐性教师标准”。再如,尚处在研发阶段的“海外周末制中文学校教学大纲(小学阶段)”,通过标准模型可将其描述为“面向海外初等教育周末制中文学校的推荐性教学标准”。
目前海外不少国家也出台了华教标准,如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建立了独立中学的课程体系,并制定了《独立中学普通学科课程标准》。借助本模型可将其描述为“面向马来西亚中等华文教育独立中学的推荐性课程标准。”再如菲律宾华教中心制定了菲律宾的华语教学大纲,包括《菲律宾华校幼儿园教学大纲》和《菲律宾中小学(十年制)华语教学大纲》,据此模型可分别描述为“面向菲律宾学前华文教育的推荐性教学标准”和“面向菲律宾初等、中等华文教育的推荐性教学标准”。
3.基于标准模型的华文教育标准化建设
海外各国的华文教育发展不平衡,在有的国家发展较为发达,如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些华文教育发达的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华文教育标准。国侨办主导的华教标准研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对照此模型,可以对目前已有的华教标准进行归类和整理,包括已经开发了哪些类别的标准?哪些标准还亟待开发?已有标准的适用范围如何?执行力度如何?等等。新标准的开发和标准化建设都要基于对现有标准的全面掌握。
四 华文教育标准的实施原则与策略
标准的生命在于实施,建设标准体系的目的在于运行。华文教育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和策略:
(一)华文教育标准的实施原则
1.全面系统,重点突出
要立足华文教育事业的各个教育门类,把握华文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确保华文教育标准体系的结构完整和重点突出。
2.层次清晰,避免交叉
基于对华文教育标准类别、教育门类、标准级别、标准约束力四个维度的思考,按照体系协调、职责协调、管理有序的原则编制华文教育标准体系,确保总体系与子体系之间、各子体系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尽量避免交叉与重复。
3.开放兼容,动态优化
保持华文教育标准体系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为可能新产生标准条款预留空间,同时结合海外华文教育服务的发展形势需求,定期对华文教育标准体系进行修改完善,采取动态优化的措施,提高标准体系的适用性。
4.基于现实,适度超前
标准往往都是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反映当时被人们所能接受的程度。华文教育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当前海外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华文教育的现实需求,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体系。同时,分析华文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确保华文教育标准体系适度超前。
(二)华文教育标准的实施策略
1.构建阶梯式发展目标
华文教育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立足时间、空间和工作重点这三个维度来构建发展目标。在时间维度,要有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例如,可以将5年时间为中期节点,以10年时间为长期界限,勾勒未来华文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在空间维度,基于地域性的差异,设计适合于海外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在工作重点维度,要围绕华文教育中长期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确立出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重点开发和实施的华教标准,集中优势资源和人财物力,着力攻克重点和难点。
2.走分层推进式发展道路
实行分层推进的策略是由海外华文教育的现实情况决定的。海外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差距巨大,各国对待汉语学习的语言文化政策千差万别,华文学校的办学模式形态各异,华文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无法实行“一刀切”式的“目标达成式发展”,应取而代之以兼顾“量”与“质”的渐进式协调发展之路。走区域化、层次化的发展道路。在对海外华文学校进行全面摸底考察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层次的标准化建设要求,进行分层推进式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财政保障体制
标准的实施有赖于健全有力的外部财政保障。华文教育标准的研发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标准的实施也需要充足的经费投入,因此,需要建立财政投入机制,筹集专项经费等来确保华文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稳步实施。对此,除了国侨办的专项经费外,还可以通过华文教育基金会或向海内外热心华教事业的人士募捐等多种方式来筹措经费。另外,目前国际上标准认证的做法,通常是让需要接受认证的个人或组织要向负责认证的机构缴纳一定的费用。华文教育标准的实施或可参照这种做法,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对于某些标准进行收费认证以缓解经济压力。
4.建立基于评估的奖惩机制
首先,要建立可靠的监督评估机制。海外各国华文教育标准的执行情况需要得到评估与监督,这有助于华教标准的落实与推进,有利于及时诊断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应该采用有效的奖励机制来激励各国华教机构竞相达标,各项评优工作的开展都要依据相关标准,应基于评估的结果对表现卓越的机构进行表彰奖励,为尚未达标的华校或华教机构树立学习参考的榜样。今后,在相关标准得到确立的前提下,应把国侨办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优秀海外华文教师”等的遴选工作与标准的监督评估相挂钩。
5.搭建全面的帮扶体系
华文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将是个极为艰巨的过程,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实践领域路径依赖形成的惯性阻力。因此,在推进华文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应该配套积极的帮扶体系,例如,开展针对新标准的宣传宣讲活动、开办面向海外华教机构负责人和华校校长等重要领导的高级工作坊、开办面向华文教育一线工作人员和华文教师的新标准培训班等。要对海外华教机构的标准执行过程进行全面连贯的帮助指导,对薄弱机构进行重点帮扶。搭建全面的帮扶体系,使得华文教育事业中的每一份子都能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有效帮扶。
6.打造标准研发的高级智库
为了深化华文教育的标准化改革,实施华文教育标准化战略,必须把华教标准的研发工作当成“重中之重”。华文教育标准研发将是个持续的庞大工程,研发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要充分利用国侨办直属院校,包括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华文学院等科研院校的人才优势,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成立具有不同定位的标准研发智库,负责不同华文教育标准的开发、研究、维护和优化工作。此外,这些智库还要承担华教标准理论创新、舆论引导、为侨服务和咨政建言等功能,为国侨办等行政机关、华文教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各海外华教机构建言献策,推动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推进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五 结语
在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和专业化的建设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标准化建设,作为“三化”之首,华文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其正规化与专业化能否实现。换言之,华文教育的正规化与专业化都要基于相关标准展开,标准化建设是落实“三化”的抓手。构建华文教育标准模型旨在为落实华文教育标准化建设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为华文教育的决策者们在标准建设的过程中提供审视的维度,为华教标准的开发者提供思考的框架,为每一个出台的华教标准进行精确的描述和定位。任何一次模型建构都是一种大胆假设下的小心求证,难免挂一漏万,恳请有识之士指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