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个世纪的温情 郭老坚持义务理发50年

2016-06-06张莉莉张启睿

至爱 2016年5期
关键词:郭老白沙敬老院

■文|张莉莉 图|张启睿



半个世纪的温情郭老坚持义务理发50年

■文|张莉莉图|张启睿

“老唐,今天身体怎么样,我来给你剪发了。”每个礼拜,家住奉贤区金汇镇白沙东苑的唐德明家里会迎来一位常客——郭裕先,虽然已77岁,但身体十分硬朗。从包里拿出自己的理发工具,老郭就娴熟地操作起来,围好围布,用手轻柔地抬起老人的头,头下垫上一个毛巾,拿出电推刀,20分钟,为老人理了一个清爽方便的板寸,并刮了胡须。瘫痪在床的老唐连忙招呼郭老师坐一会儿,而凳子还没坐热,老郭又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到其他人家去了。“剃头教师”,金汇镇上的老老少少几乎都知道这位热心肠的老人。从青年到暮年,他用半个世纪的光阴,坚持义务理发。从服务学生到为百姓服务,他坚持着“不以善小而不为”的信念,发挥自己的余热。50年,4万多人接受过他的服务,大家无不感叹:郭老师真是一个好人!

从教师变为“理发师”

上世纪60年代,理发师还并不多,特别是在农村,人们想不到去刻意护理头发。当时27岁的郭裕先,是齐贤镇行前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细心的他发现,常年累月不理发,许多学生的头发里长出了虱子。“要不,我来帮孩子们理发吧。”有了这个想法,郭裕先立马自掏腰包购置了理发工具,说干就干。

刚开始是“赶鸭子上架”,没经验的郭老师剪不好,拿亲戚做试验,剪得七高八低,有的还剪秃噜了毛儿。于是他就跑到镇上的理发店观摩,如“三毛学生意”一般,一步步学,如何剪发型、刮胡子。经过一个月“偷师”,郭裕先慢慢上手了。

每天吃完午饭,郭老师的办公室里就格外热闹,四五个学生排排站,一享郭老师的理发技艺。看到孩子们清爽的发型,家长们还以为是学校集中组织的理发,得知缘由后,大家都十分感激郭老师的义举。每年暑假,即便是酷热的三伏天,郭老师也要帮大部分返校的学生理发,全校176名学生,几乎都要理个遍。

渐渐地,郭老师名声远扬,连生产大队里的职工也跑来找他,而他每次都有求必应,且分文不取。“当时,每个月工资在25—27元,去理发店理个发要5角吧。”郭老师觉得,看到大家的快乐,理发也有了价值。

1994年3月,郭老师参加学雷锋活动,第一次到齐贤敬老院义务理发。他回忆,那天他一口气剃了44个人的头,握剃刀的手都磨出了血疱。但老人们格外得高兴,他们希望郭老师再来,“以后你每个月来为我们理发好吗?”“当然好!”

就为这句承诺,郭老师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帮敬老院数十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还自己花钱添置了电吹风、香粉、头油、洗头膏等。有一次,郭老师在家拉人力车时不小心压伤了脚,在床上休养了几天。但一想到敬老院理发的时间又到了,老人们一定在等他,于是不顾伤痛,让儿子送他到敬老院,老人们见状都感动得流下泪来。

“剃头匠”主动上门服务

郭老师的老伴说,除了理发,他几乎没有别的嗜好。1999年退休以后,郭老师甚至把理发当成了自己的职业。很多人找上门来请郭老师帮忙理发,对于一些老人,他往往主动亲自上门。

1976年的一天,郭老师在前往白沙小学听课的途中,看到白沙村的钱龙章两脚残疾,只能撑着一只凳子一根棍子行走,他看了十分心酸,立马带着随身工具为他理发。此后,郭老师决定,定期主动上门为他服务。

此后的34年他从未间断过。钱龙章常跟人说:“郭老师对我的帮助绝不是简单剃个头,而是用这份关爱唤起了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我来说,这就是雪中送炭。”钱龙章的孙子也十分感激:“郭老每次来,不仅给爷爷理发,还给我们一家四代人理发,是我们全家最尊敬的人,我长大后也要像他这样帮助别人。”

家住解放二村的杨林冬,是个独居老人,由于患有帕金森病卧病在床多年,从报纸上看到郭老师的事迹后,试着打电话给郭老师,郭老师二话不说,花了3小时坐车从金汇赶到南桥。进门后,郭裕先惊呆了,杨林冬瘫在床上,家人都不在,他赶忙帮杨林冬换好裤子、床单,再帮他理发,此后还定期上门。熟识后,每次去理发,郭老师还经常把自己家种的新鲜蔬菜带去。“老人缺乏关爱,能帮就帮点。”他这样说道。

白沙三组的王德章夫妇,也是因为年纪大不方便出门,偶然的一天,王德章的小女儿碰到退休的郭裕先,问他:“是否还能上门帮人理发?”郭老师欣然应允。于是每个月上门为王德章理发一次,就这样一理就是十几年。直到王德章老人逝世后,根据老人的遗嘱,仍让郭老师为其理了最后一次发。

在郭裕先的服务对象中,有许多比他年纪更大的老人,当被问及是否会嫌他们脏时,郭老师说:“以后我们也会老,在有生之年多付出一点,感动他人,感动社会,对我们也是有好处的。”

理发延伸出真情

如今,理发店多了,但郭裕先还是很受老人们的欢迎。“很多老人年纪大了,走不动,我为他们免费理发,除了可以减轻他们子女的负担,也可以为老人们省钱。”虽然已是77岁,但郭裕先认为“在有生之年,只要走得动,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前几年他动迁至大居恒苑社区后,每月会为社区内老人免费理发一次,通常一站就是大半天,他却不顾身体疲劳坚持着。渐渐地,郭老师的老伴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开始到默默支持,每当郭老师外出免费理发,她就在家给他准备好饭菜,在后方默默支持着他。

在郭老师的影响下,另一名志愿者王拾妹也参加了社区理发志愿者队伍,师徒俩受到了居民们的热情称赞。在小区里,当他看到外地来沪人员的孩子头发长了,也会主动提出帮他们理发。

很多老人过意不去,经常会送他些糕点之类,郭裕先每次都是婉言拒绝,实在推脱不下,就带着自己家里种的粮食瓜果,送还回去。理发不图回报,他也不觉得这是低人一等的职业。他总说:“我做的都是小事,积少成多,坚持下去,就能影响更多的人。”

正是这样一位善良的老人,曾经冒着严寒和危险从沼气井里救出两位学生,也曾看到殷惠珍老人突然晕倒在楼梯间而立马展开急救。他的热心肠,很多人都看在眼里,每当郭裕先骑着那辆“破坦克”经过时,邻居们都会友善地喊着:“老郭,慢点骑!”

“天下为公”的传统精神似乎从一个老人日渐佝偻的身躯中重新焕发出生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人,带动着整个小区的和谐。50多年来,他收到了30多面锦旗和50多封感谢信,看着写有“郭裕先同志:一个一辈子做好事的好人”的奖状时,老人如获至宝。“这是大伙儿对我的肯定。”

积善成德,则“圣心”备焉。存善心,行善举,纵使是“剃头匠”,也能备“圣心”,成“圣人”。江湖之远,更需要郭裕先一般朴素的坚持。

猜你喜欢

郭老白沙敬老院
信仰是历史洪流中闪光的金子
“白沙溪”黑茶包装设计
白沙水库
75年的党龄 一生的信仰
白沙涧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敬老院的微笑
爱心送到敬老院
忆郭启儒
我的忘年之交郭布罗·润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