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探索
2016-06-05杨彦
杨彦
摘 要 德育学分制有助于检验素质教育实施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德育学分制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提出“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使学生在德育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主观上提升了高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客观上扩大了高职学生的参与选择面。方案设计实施网络化德育管理平台,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成长现状,创新了评价指标,能够促进高职德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8-0071-03
一、“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提出的意义
“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的核心是道德品质操行等内容制度化,具体化是以学分量化的形式,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激励为主来考察评价学生素质教育效果的一种德育管理制度。
(一)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综合测评表明,对学生来说,凡是列入到考评各项德育活动,特别是对考评有影响、与奖惩相挂钩的综合测评,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意识地去接受完成,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有积极导向作用[1]。而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正是适应“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需求而设计,提高了学生参加各种德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德育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综合考量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二)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是实现提升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创新创业的时代大背景;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创新德育工作格局与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2]。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健康,适应了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是落实高职院校以德育工作为核心,实现高职院校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三)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是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将学生德育工作具体化、可操作化及规范化,采用德育目标和学分量化的形式。学工干部需检查德育学分具体完成情况,及时收集学生德育学分数据信息,及时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动态,研究德育工作动态发展,实现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的关键是通过德育活动促使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高职院校德育活动具体化、日常化、生活化,学生可通过德育平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可能实现的、有利于发挥自身专长的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目标。这就使学生对学校德育资源提升与扩展提出了更为广泛的要求,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在“实现要求——创造条件”的有机链上得以发展和提高[3]。
二、德育学分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美国,道德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面向价值观的德育方案、面向能力的德育方案、面向阶段发展的德育方案;英国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联系实际,体谅他人。根据彼得·麦克菲尔的观点,应该将对人的尊重、诚实守信等作为道德观念的核心。英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学生出勤率应超过90%,否则不予毕业,牛津大学规定,学生一旦违纪,视情节后果不同给予惩处[4]。日本政府把德育看成关系到21世纪命运的关键,把德育课程放在首位。具体教学中主要由乡土教育上升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重视个性教育、高校中积极培养国际意识教育、大学生创业技能和敢于开拓的精神,提升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5]。日本还规定对于形成良好社会意识的校外时间和服务都可给予学分认定。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以学分形式量化考核、规范、管理学生日常行为,侧重于体现学校管理功能,忽视了德育教学的规范化。学工部门在设置岗位时往往没有考虑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使得如何实施德育教学规范成为难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德育载体与内容、手段之间的职能关系。
二是以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作为考核项目,让学生“修学分”以体现学校教育功能,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层次性以及学生德育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很多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反感甚至排斥,也使许多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三是以学分制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并未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忽视了对德育资源和活动体系建设。学分制的科学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评判标准主观性强,并未真正把“德育学分制”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德育活动的有效性。
三、“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的设计
(一)“互联网+”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方案设计
“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方案设计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目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过程中,信息时代可以运用“互联网+”德育学分的方案设计。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能够适应当前高职学生特点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的世界中体验生命,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传播易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特点,发挥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选择中辨别,在体验中感悟,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该方案最终目的是构建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综合教育优势及共同参与的德育新格局,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体系,切实实现德育目标。
(二)搭建“互联网+学生自主型”德育反馈的管理平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还需建立“互联网+德育管理”等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客观、准确记录学生各项德育表现的管理平台,为德育工作提供记录、讨论、统计、评价和成果检验的平台。“互联网+信息交流”为师生提供了诸如QQ、飞信、微信、微博、博客公众平台等全体师生感兴趣的信息沟通工具。QQ群的建立,师生、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便捷,有关学习、生活的困惑,随时能得到师生的帮助。班级微博等公众号的建立,通过定期更新,让同学们随时了解班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可缩短发布各类信息的时间。还可通过“互联网+德育活动栏目”,如可开设班级活动、院系活动、学生会、专业学习、社团、身心健康、创业先进等德育活动栏目,让学生随时随地关注院系活动、专业建设、学习活动,使学生更有积极性去关注集体、了解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等,从而使德育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互联网+德育反馈”的“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管理平台的建立,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统计平台,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各项德育表现被准确地记录,较之传统的德育评价更为客观准确,更为关键的是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反思自己的德育发展历程。
(三)“互联网+”学生自主型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和才艺,包含文化、体育、音乐、艺术、科技制作等,有利于学生自主、自觉、全面发展。自主型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是克服学生功利色彩,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要求上进,在开拓创新的基础上,谋求个性发展以期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综合国内诸多德育工作的评价指标,结合教育部、团中央提出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从德育培养目标及素质教育要求出发,体现出德育目标的科学合理、表述清晰总结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18项),四级指标具体量化可由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决定。具体见表1。
参 考 文 献
[1]哈力克.加帕尔.关于构建德育学分制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139-14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06-13.
[3]周预分.高校德育学分制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4][5]Advisory Group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Teaching of Democracy in School(the Crick Report )[R].London;Qualification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