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基本内涵与路径设计
2016-06-05孟源北
孟源北
摘 要 基于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政策分析,提出系统培养包括“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加强中高职有效衔接、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多样成才包括“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等。以此为基础,在路径设计上地方政府应搭建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平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培养系统,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招生制度,设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学分银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专项经费制度与职业生涯咨询制度等;学校层面应探索多通道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各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发展型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各专业“平台+模块”的分流选择课程体系,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模式,组建“多能”教学团队,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精细化设计,对激励与考核机制进行完善等。
关键词 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8-0026-04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既要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要满足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求[1]。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建设”跨入“内涵建设”进而迈向“体系建设”的新阶段,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包容性更加增强,人才培养层次更加丰富[2]。因此,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逐渐成为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带有导向性的一个基本原则。
一、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政策分析
通过收集与整理发现,在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出现“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发展原则,但关于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思想和内容一直体现在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文本及文件中,具体见表1。这些政策均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以系统观和多元化质量观结合的角度来思考和评价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职业教育从 “加强中高衔接与沟通”[3]到“接续培养”[4],使得“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建设更具现实性与操作性,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内在结构优化和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社会服务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基本内涵
(一)系统培养
1.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把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来抓;引导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形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在职业教育学位建设和发展层面上,以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探索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2.加强中高职有效衔接
中高职衔接主要包括这两个教育层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中高职的衔接方式有多种,如校校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形式;在制度层面需要逐步扩大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权,同时增强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形成方式多样、选择多次的衔接机制和实现路径。
3.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
首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尚未建立学位制度,最高只有到大专学历层次,因此要研究在大专、本科甚至到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制度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同时这个学位制度也要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资格证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所以需要完善“双证书”制度,即学历学位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重认证和互通衔接。然后,要探索建立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要考虑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两种教育类型的有机衔接是完善整个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多样成才
1.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招生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源性质和质量。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职业认知和技能水平是职业院校招生的重要考查内容。“知识+ 技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招生方式适合职业教育招生要求。单独招生和自主招生给予职业院校较大的招生自主权,通过技能大赛的成绩来选拔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等,有利于职业院校招收到符合本校培养目标的优质生源;扩大专业学位招生范围,研究生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一线劳动者,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2.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第一,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结合,可以通过举办综合高中的形式来实现;第二,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可以通过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来实现。从而可以使学习者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进行顺畅的转学和升学,并且也使普通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可以招收来自职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
3.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职业教育除了在常规教育系统如学校教育里举行,更多地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职业教育的良好生态和完善的结构,以便实现职业教育的全社会服务功能和职业性教育优势。比如,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相对弱势群体开展广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面向占我国大多数比例的农村人口推进继续教育工程;推动和发挥一批县(市、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和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企业教育培训,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等。
三、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路径设计
国家从宏观层面为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具体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在中观层面(地方政府层面)搭建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平台,二是在微观层面(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校层面)探索多通道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政府层面:搭建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平台
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区域管理,统筹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责任在于地方政府,要发挥指导协调作用,需要在地方政府层面成立职业教育改革指导小组,探索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区域路径与区域模式,搭建本区域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多模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也为其他区域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提供范式。
1.具体举措
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培养系统。培养系统的构建是系统培养的前提和基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已经系统设计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了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地方政府要以“终身教育”理念统辖本区域的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度,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探索延伸模式、联合培养模式、分段培养模式以及一体化模式等,形成层层递进、系统有序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与成才途径。
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招生制度。改革区域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通过开展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等自学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校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高校单独招生、中等职业学校与某高等职业学校或某普通高等学校联合举办升学考试等途径,进而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多元录取、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招生考试方式[5]。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自主权,比如自主招生规模和试点范围以及对中职毕业生的招收比例等[6],推行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衔接的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建立优秀高职学生能够免试升入本科的升学制度,积极拓展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相互衔接的升学渠道。
设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学分银行。加强学习成果管理网络平台建设,探索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积累制度,建立区域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实行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换,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支持社会成员在职接受继续教育,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共享平台。在区域内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在突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学校的类型特色和层次特征的基础上,突破校校、校企之间的壁垒,推进区域性职业教育的资源共建共享,形成整体优势,实现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学校之间的教师互聘、课程互选、设备共用。
2.保障性措施
建立专项经费制度。“系统培养、多样成才”需要打破原来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学校各自为阵的分割局面,需要重新设计一体化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教师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需要企业的更多参与,这些都需要大量经费予以支持。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项经费制度,为开展这些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提升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确保“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顺利完成。
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制度。构建区域动态的职业信息资源库,并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咨询队伍,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职业、明确未来职业与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做出理性的选择。协助企业招聘到具有工作技能、能够胜任工作并能适应工作的员工。
(二)学校层面:探索多通道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针对多样化的生源,充分尊重家长和学生的意愿,设计“创业型、就业型、升学型、国际化型”四种通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做到“创业有本领、就业有门路、升学有希望、出国有可能”,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1.具体举措
一是确立各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发展型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7]。“基本培养规格”包括学校和专业两个层次,学校层次是指各层次的学校要明确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和类型的基本规定,如中职学校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定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专业层次是指在学校的基本培养规格之上,根据各专业知识、素质、技能的不同要求,制定的各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发展型培养规格”是指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将学生的职业发展分成“创业型、就业型、升学型、国际化型”,并科学设置各类发展型的培养目标及评价标准。“基本培养规格+发展型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能保证学生在基本素质合格的基础上“量体裁衣”,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既有同一性标准,又能体现个性化要求,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特色[8]。
二是构建各专业“平台+模块”的分流选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特定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平台”可分成学校通用平台(针对学校所有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平台(针对同一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平台课程一般为2年,使学生掌握工具性基础知识和专业性基础知识;“模块”指立足学生的发展,在第3年提供“创业型、就业型、升学型、国际型”4种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使学生达到4种通道的对应要求。
三是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模式。针对发展型的不同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对通用平台课程中的一些通识基础必修课程,如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可根据学生的发展型目标,打破自然班,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另一方面,在模块课程中,根据学生选择采取不同教学模式,如“国际型”模块可以通过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是组建“多能”教学团队。分类分层教学模式的要求会使课程门类增多,课程教学设计类型增多,考核办法多样,在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同时更多地对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组建“多能”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教师既能胜任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既能辅导升学考试的科目又能指导出国培训,既能指导毕业设计又能指导创业项目。此外,还需要明确团队负责人和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
2.保障性措施
一是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精细化设计。多通道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的,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学管理要体现多样性、灵活性、有效性。要建立健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在模块课程的选择方面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条件。要实施导师制,配备有经验的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在新生教育、专业教育、模块分流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实现学生的多样成才。
二是对激励与考核机制进行完善。本着既要有利于分类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又要保障和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原则,对教学绩效的评价制度进行完善。在教学团队教学工作量、课程系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并对在分类培养实施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在其教学效果考核、职称评聘、教学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