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学没读完的北大教授
2016-06-05潘剑冰
文潘剑冰
钱穆:中学没读完的北大教授
文潘剑冰
从小学老师到燕京教授
1930年,35岁的钱穆站在了燕京大学的讲坛上。从17岁中学未毕业执教于乡村小学,到跻身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钱穆用自己生命中的一个18年,漂亮地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三级跳。
没有读大学是年轻时的钱穆心中最大的遗憾。在小学教书时钱穆一度想报考北京大学,他获知夏曾佑所著《中国历史教科书》是北大的读本,便先买来一睹为快,钱穆后来所写的《先秦诸子系年》就深受此书启发。凭借《先秦诸子系年》一书,钱穆进入学术名家的行列。名满天下的顾颉刚看完此书的草稿后,直接对钱穆说:“你应该去教大学。”受顾颉刚推荐,钱穆进入燕大执教,而后历转北大、西南联大等名校。没有当成北大学生的钱穆,最终却当上了北大的老师。
在走向大学讲台前的18年自学生涯中,钱穆“未尝敢一日废学”,他学习曾国藩的修身精神,每天早上起床就给自己定下目标,雷打不动。在三兼小学,他夜间读《昭明文选》,夏夜为防蚊虫叮咬,把双脚纳入瓮中坚持夜读。
但要应付那个年代的学生,光有学识是不够的,还得课讲得精彩。那个时代的老师不好当,一不小心就要被学生轰出去。
北大更是一个给老师挤水分的地方。在北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去听自己想听的课,旷课也没问题,而老师的课堂也不是固定的,听的人多你的课堂就从小课堂换成大课堂,反之则从大课堂换成小课堂,最后可能就没课堂了。因此很多成名已久的大家在北大都混不下去,更别提那些“南郭先生”了。
钱穆燕大的学生李素回忆老师:“他在课堂上讲起书来,总是兴致勃勃的,声调柔和,态度闲适,左手执书本,右手握粉笔,一边讲,一边从讲台的这端踱到那端,周而复始。他谈吐风趣,常有轻松的妙语、警语,使听众不禁失声大笑。”
钱玄同对钱穆说:我儿子很相信你的话
钱穆在西南联大上课时,因为校内外的旁听生太多,连教室的过道都被挤得水泄不通,以至于他只能从学生的课桌上踏桌而过,才能走到讲台。有一个张生一直在听钱穆的课,从北京一直跟到昆明,竟然连续听了六年,有的课重复听过很多遍,但是他告诉钱穆说,自己“每年都有新得,屡听而不厌”。
钱穆在北京教书时,还有另外一位名气很大的钱姓教授——钱玄同,他是新文化运动的猛将,以“疑古”出名,曾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钱穆与钱玄同同姓但不同道。一次钱穆在课堂上批评疑古学派,说:“事有可疑,不专在古,上古也有很多不可疑之处。比如有人姓钱,此钱姓便属古,没有可疑。近来有人却不姓钱,改姓‘疑古’,这是什么道理!”这是讽刺钱玄同“疑古玄同”的别号。
钱玄同的儿子钱三强是钱穆的学生,有人提醒钱穆:“钱玄同的儿子正在听你的课!”不久,钱穆和钱玄同在一个宴会上碰面,钱穆很是尴尬,钱玄同却对他说:“我儿子很相信你的话,不听我的!”
给燕京大学挑刺
钱穆以小学老师的身份一跃而入著名学府燕大,为人艳羡。然而,一年后他主动辞职,令人难以理解,更让推荐他的顾颉刚很是生气。
原来燕京乃美国人司徒雷登创办的教会大学,校规校风处处秉承着美国人的制度化,理性有余而人情味不足,让钱穆很难适应。其中发生的两件事更让钱穆深受刺激:
其一,燕京大学规定新生月考不及格者必须退学。钱穆一开始不知,在考试中“封杀”了几个学生。后来他知道规定后,心想学生不远千里来求学,怎能因此轻易让其退学!于是径直到办公室索取考卷要求改分。主事者一开始以学校没有前例拒绝,但架不住钱穆软磨硬缠,报告上级批准方才同意。
其二,燕京的老师上课即来,下课即走,钱穆每到学校上课,国文系办公室常常空无一人。学校更多地把老师当成雇员,就连办公室要喝水都要自带水壶。这让钱穆很反感,因为他不愿意仅仅把教书当成一个职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校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捐赠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适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字。
尽管司徒雷登从善如流,钱穆还是去了北大,后来到西南联大教书,1949年去了香港,创建了著名的新亚书院。
1990年8月30日,95岁的钱穆在台湾无疾而终。
钱穆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