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害与城市:北宋开封兴衰的历史启示
2016-06-05郝媛媛
◎郝媛媛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222)
水利、水害与城市:北宋开封兴衰的历史启示
◎郝媛媛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222)
开封是一座典型的因水而兴且因水而衰的城市,在其城市发展史上,因具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成为战国时期的魏都,后因战乱而衰落。随后,经过长时间的恢复与发展,开封于北宋时期再次成为都城,进入其城市发展的极盛时期。后因受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水灾频发等自然因素及政治中心迁移、战乱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开封城市的辉煌自北宋以后再未重现。
开封;水利;水害;城市兴衰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即是城市的出现,同时其也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正如恩格斯所述:“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的联盟中心。”[1]古都不仅是一个朝代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因此,古都作为拥有多重身份的特殊城市,更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学术界对北宋开封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数学者因囿于研究主题及方向,对自然因素在开封城发展中的影响论述有限。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开封的水利、水害为切入点,分析开封城市的兴衰原因,以期对现今的城市建设有所启示。
一、水利条件与北宋开封城的兴起
(一)水利与开封城的第一次辉煌
开封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它兴起于战国时期,在晚唐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并于北宋时期达到极盛。史言开封“天下要冲,水陆都会。分疆十同,提封万井。处四达之会,八方所辏,为天下枢”[2]。开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原始社会时期,为了生存,人类多聚居在水源附近,聚落呈团块状向聚落中心发展且被河水包围。此时,河流不仅为聚落提供水资源,亦是聚落的安全屏障。河流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人类聚落的选址及以后聚落的发展状况,开封城市的发展就是其典型。春秋战国时期,开封附近就有汴水、河水、济水,鸿沟的开凿沟通了此三水,使得开封成为华北平原西部的水道中心。开封城周边除了河流密布之外,还分布着众多大型湖泊和洼地,诸如圃田泽、挂符泽、逢泽、沙海等。优越的水利条件促进了渔业、种植业、手工业以及水运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开封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居民点。
开封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65年的魏惠王迁都大梁。魏惠王迁都大梁之后,开始加强对大梁周边水利设施的建设,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工程等,并于魏惠王十年(前360)开凿沟通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人工运河——鸿沟。鸿沟的开通改变了之前聚落呈团状向内发展的态势,城市逐渐向运河的方向发展,城市的整体布局由之前的近水分布变为临河发展。同时,鸿沟还贯通了豫东平原的主要河流诸如濮、睢、济、颍、泗水等,形成以大梁为中心的水道交通网,促进了河流沿岸工商业的发展,由此造就了北至燕赵、南达江淮、交通便利、形势富饶的名都大邑——大梁。“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谓之梁沟”[3]。可见,开封因良好的水利条件不断发展,并在战国时期一跃成为魏都,但经过秦灭魏之战,城市遭到严重的摧残,毁于一旦。
(二)水利与开封城市的复苏
秦汉时期,开封城市有所恢复,但仍属于县级行政单位。据《文献通考·舆地考六》记载:“开封府,春秋时郑地。战国时为魏都。秦属三川郡。汉置陈留郡,后汉因之。晋改为陈留国。东魏置梁州及陈留、开封二郡。北齐废开封郡,并入陈留郡后周改梁州为汴州。”[4]可见,开封自秦汉至魏晋时期,城市由县发展成为州。在这个阶段,开封周边的水利资源依旧十分丰富,正如阮籍所言:“徘徊蓬池,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5]
隋唐时期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隋大业元年(605),“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6]。汴州处于通济渠的两岸,很快发展成为沟通南北水陆的交通枢纽。“唐中后期,复置汴州,或为陈留郡,宣武军节度,属河南道,领县六”[4]。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宋州宣武军将治所迁于此。宣武军节度使李勉重修了汴州城池,扩大开封府的城池面积,使开封成为当时的军事重地,为开封城市发展的第二次辉煌奠定了基础。据《旧五代史·志第一二》载:“梁开平元年,梁祖初开国,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京。”[7]开封由州治所上升为国家都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等王朝纷纷在此建都,足见开封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频繁的王朝更迭中,后周皇帝周世宗对开封城的改造对以后城市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周世宗不仅重新对开封城进行规划建设,修建开封新城,扩大外城,扩宽城市街道,他还注重兴修水利,疏通汴河,恢复之前以开封为中心水陆交通网。后周东京城的修建为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础,且为开封取代洛阳一跃成为工商业大都市与行政中心城市开辟了道路。
二、水利环境与北宋开封府的布局
开封城市发展在北宋达到鼎盛,这与对开封的漕运密不可分。自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开封一直处于运河的中心,其城市地位日益上升,由之前的州县治所发展成为国都。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开封作为天下首府,其地理范围相当广泛。史载:“东京,开封府。治开封、祥符二县。东至本京界二百四十五里,自界首到南京六十里。西至本京界一百一十五里,自界首到郑州二十五里。南至本京界二百一十五里,自界首至陈州一百五十里。北至本京界一百里,自界首到滑州一百里。东南至本京界一百五里,自界首至颍昌府七十里。东北至本京界一百四十五里,自界首至曹州一百三里。西北至本京界一百一十五里,自界首至卫州七十五里。”[8]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交通发达,有“八荒之地,万国咸通”之称。该地区是黄河、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洧水、荷水等河流的汇集地,这些河流,不仅是漕运的主要航道,也为沿河的农田灌溉事业提供了条件。这些河流,不仅承担着漕运任务,而且是沿河地区农田水利事业的重要依靠,加快了北宋农业生产的发展(见图1)。据《宋史》载:“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河所漕为多。”[9]
(一)北宋开封附近的水利环境
据《舆地广记》记载:“汴河,盖古茛荡渠也,首受黄河水。隋炀帝开浚,以通江、淮漕运,兼引汴水,亦曰通济渠。”[10]通济渠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间部分,是沟通南北的水陆交通枢纽。北宋时期,汴河两岸经济繁荣,贸易往来频繁,其漕运作用更为重要。正所谓:“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师乃建国之本。”[11]可见,汴河在北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惠民河,又名蔡河,发源于今河南省新郑县。其“贯京师,南历陈、颍,达寿春,以通淮右,舟楫相继,商贾毕至,都下利之。于是以西南为闵河,东南为蔡河”[12]。惠民河是沟通开封与长江下游地区的主要漕运交通要道之一,由江淮诸州向朝廷输送粮食是其主要功能。
广济河,又名五丈河。据《汴京遗志记》记载:“周显德四年,疏汴水入五丈河。自是,齐、鲁舟楫,皆达于汴,六年浚五丈河以通漕运。建隆二年正月,遣使往定陶规度。发曹、单丁数万以浚之,岁漕上供米六十二万石。”[13]可见,广济河是加强京师开封与山东北部滨海地区物资联系的主要河道。正如薛史曰:“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于济,以通齐、鲁运路。由是齐、鲁舟楫皆达于大梁。”[14]
金水河是北宋时期开封城内的四大河流之一。据《宋史》记载:“太祖建隆二年(961)春,命左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率水工凿渠,引水过中牟,名曰金水河,凡百余里,抵都城西。”[9]但是,金水河开凿后,并未投入到漕运之中。先是宣徽北院使、中太一宫使张方平尝论汴河曰:“国家漕运,以河渠为主。国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年额:汴河斛斗六百万石,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9]唯独没提金水河漕运之事。可见,金水河的开凿并非为了漕运。《宋史·河渠志》言:“植以芳木,车马所经,又累石为间梁。作方井,官寺、民舍皆得汲用。”[9]可见,金水河是解决宫廷用水和城市居民日常饮水而开凿的人工河渠。
此外,开封城内的四条河渠的功能又相互区别。汴河、蔡河、五丈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汴河、蔡河沟通南北水陆交通,五丈河则是加强东西交流的河道,而金水河的功用主要有饮用、浇灌、欣赏三种。
(二)北宋开封城市布局
开封城内河流纵横交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里坊制的崩溃使曲艺、百伎、夜市得到充足的发展空间。开封城东角楼一带成为曲艺、百伎、夜市的聚集地,正如《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言:“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15]
此时,华门外出现了综合性的市场,涉及饮食、时鲜花果、鱼虾、金玉珍宝、衣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集天下之奇珍异宝。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开封发展成为当时的国际型大都市。
北宋对开封城市的改造与前朝有着不一样的规则。“北宋开封是在唐、五代汴州城的基础上扩建,以原汴宋节度使衙域为核心营建宫殿”[16]。由于开封地势平坦,四周无山川险要之地作为防守,开封城只能以汴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从而形成了从中心向外的三重城独特格局。开封府的布局由内到外依次为宫城、里城、外城(见图2)。
图1 北宋漕运四渠资料来源:庄辉明《大运河》第33页。
图2 北宋开封府资料来源:刘石主编《宋词鉴赏大辞典》。
宫城,即大内,亦称皇城,是帝王朝政和生活的场所,分布在开封城中心略偏西北一带。宋太宗建隆三年(962)按洛阳宫城图样改建,城周五里。宋徽宗时,在宫城北部修建延福宫,使宫城的面积扩大了近一倍。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宫城周围五里,南三门,中曰乾元……乾元门内正南门曰大庆……正衙殿曰文德,两掖门为东、西上阁,北有紫宸殿,为视朝之前殿也。西有垂拱殿,常日视朝之所也;次西皇仪殿,又次西有集英殿,宴殿也;殿后有需雲殿,东有升平殿,宫中观宴之所也;宫后有崇政殿,阅事之所也。”[9]金水河是唯一流入内城的人工河流,由开封城的西北角经天波门、拱德门附近直达大内的龙亭。
里城,亦曰内城、旧城,即唐汴州故城。据《宋史》记载:“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东二门:北曰望春,南曰丽景。南面三门:中曰朱雀,东曰保康,西曰崇明。西二门:南曰宜秋,北曰阊阖。北三门:中曰景龙,东曰安远,西曰天波。”[9]城内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开封府的衙署。汴河从城南穿过。
外城,又名新城、郭城。其周长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西墙7590米,东墙7660米,北墙6940米,南墙6990米。[16]外城多分布着民宅、酒楼、佛门寺院等。
此外,由于河流从城内经过,故城内的桥梁众多。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自陈蔡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河上有桥十一……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东北曰五丈河,来自济郓,般挽京东路粮斛入京城,自新曹门北入京,河上有桥五……西北曰金水河,自京城西南分京,索河水筑堤,从汴河上用木槽架过,从西北水门入京城,夹墙遮拥,入大内灌后苑池蒲矣。河上有桥三。”[15]由此可见,北宋开封城的河流对开封城的空间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打破了北宋之前的“坊市制”的城市空间布局,并对城市内建筑物的安排布局产生影响。例如,在仓库和货场附近,会形成大量的商业区和住宅区,打破城市功能分区的平衡。
从自然环境的大背景上来讲,北宋时期,黄淮平原地区结束了五代时期的寒冷气候,天气开始转暖。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为开封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促进商业发展,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三、水害与北宋开封府的衰落
城市虽然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促使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政治、经济、文化、地形、气候等。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环境中,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更为突出。自然因素的改变往往关系着城市发展的兴与衰。开封城就是这样一座因水而兴但也因水而衰的城市。开封是一个典型的濒水城市,自北宋建国伊始水患就一直存在。北宋时期,开封曾多次发生水灾,并给百姓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与影响(见下表),由此可以看出水灾发生的时间、季节、灾害类型、受灾程度等基本信息,从而对北宋开封府的水灾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如下表所示,北宋时期,开封府水患频发。从淳化二年(991)到宣和元年(1119)的128年里,共发生水患20次,造成人员伤亡的有8次,漂坏房屋的有14次,且发生水灾的地点相对集中,受灾面积较广,但重灾区却很固定,多集中在朱雀门、崇明门等城东南地区。从其时间上分析,水灾多发生在6、7、8三个月,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其原因如下:
北宋时期开封城市水灾发生情况
(一)地形地貌的影响
开封地处豫东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平原沃野,弥望千里,非有高山峻岭为之险”,一旦天降大雨,积水暴集,那么“俯灌都城,其势然也”[13]。开封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泥沙在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地区易堆积,淤塞河道,一旦遇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河水暴涨甚至外溢,从而形成水灾,这也是开封城东南地区水害更为频繁的原因所在。
(二)黄河对水灾的影响
黄河是一条典型的水少沙多的河流,由于地势原因,黄河流经开封附近,水流速度锐减,大量泥沙淤积,从而使黄河在此多次决口。《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神宗元丰六年(1038),三月丙子朔,诏河北转运判官吕大忠罚铜三十斤,以黄河溢,不即救护也。”[11]黄河的多次泛滥,使北宋时期以黄河汴河为主的“四大漕运”都因黄河水害而在元明时期逐渐淤没。黄河泛滥,给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改变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例如,圃田泽、逢池、等湖泊湮灭,使曾堪称“北方水城”的开封被周围成了茫茫一片沙海,对开封城市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季风气候的影响
开封处于东南季风区,夏季炎热湿润且降水集中,6、7、8月份的降雨占全年降雨的60%~70%并以大雨、暴雨为主,降雨频率高。再加上开封地势较低,城市排水不畅,故一旦天降暴雨,则极易引起水灾的发生。
(四)人工河流的脆弱性
城市中的人类活动会激化自然地貌过程的致灾性。开封府城内的人工河流,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规律和河床地貌,使河流的自然调控能力降低。河流的长短、水流速度等都是因人的需要而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其河流更易发生淤积,一旦突降暴雨,人工河流的对水流的调控能力不够,则必然发生水害。除此之外,政府对河流疏于管理,围湖造田等也是开封地区水患不断的根源所在。
开封城水患不断,且呈越演越重的态势,因而其城市的好景并不长久。金灭北宋后,开封遭到彻底的破坏且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地位,再未发展起来。开封城的衰落,除了水患等自然原因外,还有诸多人为原因。例如,北宋之后政治中心的迁移,使开封失去了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北宋中期出现的政治危机,最高统治者对财富的肆意挥霍,少数民族的入侵,工商业遭到严重打击,人口的锐减等都是造成开封城市衰落的社会原因。而自然原因才是造成开封城市衰落的根源。十二世纪以后至明清时期,黄河在开封附近经常泛滥成灾并数次决口改道,破坏了开封城周边的水系情况,大量湖泊湮灭,严重损害了开封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而造成城市的衰落。元明清时期,开封为河南的地方行政中心,但其繁华之象却未出现,再加上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封水利灌溉、漕运条件等已不能再发挥作用,失去了漕运中心的地位之后,开封便逐渐衰落。可见,地理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不会因为其他要素的改变而恢复,自然因素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城市一旦失去了使其繁荣起来的自然因素,其衰落则成会成为必然。
四、总结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和自然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城市规模、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城市形态等的改变。水利水害与开封兴衰的关系为今后的城市发展敲响了警钟。自然环境对城市历史演变的影响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对部分的影响,要想使城市得到长远的发展,还需兼顾整体的利益,综合发展,不能依靠单一的有利因素,多元化发展,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长远之道。北宋的开封府的衰落,有自然原因亦有人为因素,笔者认为,自然因素对城市的影响更为直接与客观且具有不可逆性。但是,当今城市的发展因素具有多样性,单一的自然因素已经无法支撑一个城市的发展,只有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协调的情况下,城市才能良性发展。单就水害而言,现今大部分人往往认为水害是由于气候突变、地形低洼、泥质疏松等自然原因形成,殊不知人类为了自身发展而与自然力量相抗引发的水患更为可怕。例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表被钢筋水泥建筑占据,绿地面积减少,城市排水系统不健全,一旦发生持续性暴雨,城市极易发生内涝。2016年,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武汉、天津、六安、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城市内涝,这都是由于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使城市灾害发生几率逐年增多的表现。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努力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发生,使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佳途径。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曹金.开封府志[M].山东:齐鲁书社,2001.
[3]杨守敬.水经注疏[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55.
[4]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阮籍.阮步兵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李穆、李九龄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欧阳忞.舆地广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1]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周城.宋东京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3]李濂.汴京遗迹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7]庄辉明.大运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8]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9]李亚.历史时期濒水城市水灾问题初探——以北宋开封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责任编辑 卞建宁)
K928.4
A
1671-9123(2016)04-0013-07
2016-10-09
郝媛媛(1992-),女,河南焦作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