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再生石灰稳定土配合比设计
2016-06-05高文号
高文号, 刘 鹏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
水泥再生石灰稳定土配合比设计
高文号, 刘 鹏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
文章依托京台高速公路蚌埠至合肥段改善工程,充分利用既有道路底基层石灰稳定土,对水泥再生石灰稳定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室内原材料检验、不同水泥剂量击实试验、强度试验以及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再生石灰土与典型半刚性材料具有类似物理特性,其路用性能较好,适用于高速公路底基层。
石灰稳定土;水泥;再生;试验
0 引 言
自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建成通车以来,20多年间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国高速通车里程已经超过了10万km,超过美国(高速通车里程7.6万km),排名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修建的许多高等级公路已逐渐进入大面积改造维护期,在改造施工过程中,如何处理裂缝病害石灰改善土底基层,若挖除废弃,将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为节约工程投资,避免污染环境,需对石灰稳定土进行再生。本文结合京台高速公路蚌埠至合肥段改善工程中实例,就水泥再生石灰改善土配合比设计进行探讨[1-5]。
1 原材料性质
1.1 原石灰稳定土
选用旧路面回收的石灰稳定土,晒干粉碎后过0.36 mm方孔筛。通过试验测定其液限28.3%,塑限13.9%,塑性指数14.4。采用EDTA滴定法测定石灰剂量,发现有效氧化钙剂量几乎为零,说明原石灰稳定土的石灰已完全反应。
1.2 水 泥
水泥作为再生胶结料,其加入有利于混合料的成型,有利于提高混合料的强度。水泥的初凝时间宜在3 h以上,终凝时间应在6 h以上,10 h以下,试验选用P.C32.5水泥,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1-5]。
2 配合比设计
2.1 级配曲线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对于水泥改善混合料,颗粒越粗,在拌和、运输、摊铺或整平过程中越容易产生颗粒离析现象,也难得到一个平整的表面。但颗粒越小,破碎设备要求较高,成本较大,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对于破碎后石灰土最大粒径控制在31.5 mm以内。通过对现场石灰土风干、破碎,室内级配范围如图1所示。
图1 水泥再生石灰土混合料级配曲线
2.2 击实试验
为确定不同水泥剂量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初步设定3%、4%、5%三种水泥剂量,通过改变含水率,分别为14%、17%、20%、23%和26%五种含水量,进行配料拌和。由于目前国内尚无水泥土击实试验规程,常规水泥土击实分为湿法制备水泥土击实(加水浸泡24 h后)和干法制备水泥土击实(加水后立即)。湿法制备水泥土击实,此时水泥土中的水泥与水已产生水化反应、颗粒与水化物的作用及水泥与土的相互作用,使得水泥土固化建立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网状结构,此时击实将破坏内部网状结构,不利于水泥土成型和后期强度形成。干法制备水泥土击实时水泥的水化反应才刚刚开始,水泥土尚没有形成上述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网状结构,不影响水泥土成型和后期强度。鉴于上述原因,本次水泥再生石灰稳定土采用干法制备水泥土,按照文献[1]进行重型击实法击实[2-4]。水泥再生石灰土击实曲线(水泥剂量3%、4%、5%),如图2~图4所示,重型击实法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如表1所列。
图2 水泥再生石灰土击实曲线(3%水泥剂量)
图3 水泥再生石灰土击实曲线(4%水泥剂量)
图4 水泥再生石灰土击实曲线(5%水泥剂量)
表1 不同水泥剂量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2.3 无侧限抗压强度检测
根据不同水泥剂量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采用静压法成型无侧限试件,测其高度与质量后进行标准养生(温度20 ℃±2 ℃、湿度95%以上,恒温保湿养生6 d,浸水1 d)七日后测得每组试件的强度代表值,如表2所列。
2.4 水泥剂量滴定标准曲线
按照确定的配合比,配置水泥剂量室内标准曲线,通过EDTA滴定法试验得出水泥再生石灰稳定土水泥剂量滴定标准曲线(图5)。
表2 每组试体强度代表值
图5 水泥剂量滴定标准曲线
3 水稳定性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水泥再生石灰稳定土水稳定性,选3%、4%、5%的水泥用量,按照同一配比同一龄期分别成型两组平行试件,一组浸水24 h,另一组不浸水,测试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见表3所列。
表3 无侧限抗压强度
由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水泥剂量情况下,水泥再生石灰稳定土的软化系数均大于0.9,表明水泥再生石灰土具有较好的水稳定性。
综合上述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在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本项目拟定水泥再生石灰稳定土配合比为: 水泥剂量4.0%,最大干密度1.669 g·cm-3),最佳含水量20%[2-12]。
4 结 论
(1) 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再生石灰稳定土具有典型的半刚性物理特性。
(2)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再生石灰稳定土具有较好路用性能,可用于底基层。
(3)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剂量增加,水泥再生石灰稳定土最大干密度逐渐减小,最佳含水量变化不明显[1-13]。
[1] 张 倩,韦华威.水泥冷再生灰土试验研究[J].公路,2012(12):144~146.
[2] 谈云志,喻 波.重塑石灰土的强度恢复方法与机制初探[J].岩土力学,2015,36(3):633~638.
[3] 程 钰,石名磊.石灰改性膨胀击实曲线的双峰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1,32(4):979~983.
[4] 张永防,王秉勇.石灰(水泥)改良土技术的有关问题[J].铁道工程学报,2007(S1):8~11.
[5] 吴 峻,尹利华.陕西膨胀土引起的工程病害及防治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理工版) ,2006,3(4):130~132.
[6] 江菊英,强成仓.水泥土击实实验方法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6(8):43~45.
[7] 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8] JTG 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S].
[9] 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
[10]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11] 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12] 沙庆林.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13] JTJ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S].
2016-12-09
高文号(1976-),男,安徽庐江人,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U416.212;412.222
A
1673-5781(2016)06-07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