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创新扩散机制研究

2016-06-05曹树金王志红

图书情报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检索图书馆资源

曹树金 王志红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创新扩散机制研究

曹树金 王志红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介绍资源发现系统的研究现状,以创新扩散理论和TOE框架为基础,分析其在高校图书馆整体层面的创新扩散规律和个体层面的创新扩散过程。从个体层面提出认知、说服、选型、实施、确认和评价六个阶段创新扩散模型,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进行讨论;同时对六阶段创新扩散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用户-信息-技术-环境(U-I-T-E)四维度模型,详细讨论四个不同维度下具体的指标变量,提出完整的资源发现系统创新扩散影响因素模型。

资源发现系统 高校图书馆 创新扩散 TOE框架 信息系统采纳

1 引言

数字信息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各高校图书馆经费购置情况的统计,电子资源购置经费占资源购置总经费的比重越来越大[1]。随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不断扩充和资源类型的增多,现有图书馆检索系统对数字资源和海量网络学术资源的揭示越来越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且WEB2.0环境下用户检索使用习惯发生改变,他们更希望有一个简单快捷的一站式、多种类型资源的揭示系统,即资源发现系统。资源发现系统(resource discovery system),又称学术资源发现系统、统一资源发现系统或者网络级发现服务(web-scale discovery service)等,是指系统提供商通过与出版社等内容提供商的合作,对海量的、来自异构资源的元数据和部分对象数据,采用分析、抽取等手段进行预收集(pre-harvested),并将这些数据按映射转换规则转换为标准的格式,纳入到元数据标准体系中,形成一个预聚合的元数据联合索引库,在本地或者远程中心平台提供统一的搜索服务[2]。自2007年OCLC推出第一代资源发现与获取平台——WorldCat Local[3](简称WCL)以来,资源发现系统在国内外图书馆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主流的资源发现系统大约有十多种[4],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五种,包括WCL、2009年7月Serials Solution公司推出的Summon系统[5]、2010年1月EBSCO公司的EBSCO Discovery Service(简称EDS)以及ExLibris公司的Primo、Innovative Interfaces公司的Encore[6],此外南京大学数图实验室与EBSCO公司合作开发了Find+系统,由EBSCO公司授权提供合法的元数据和先进的多语言搜索技术,南京大学数图实验室提供先进的本地化服务功能[7]。国内已部署资源发现系统的高校图书馆数量较少,其中大部分为985高校图书馆且实施引进比较早,在211高校图书馆及其他高校图书馆中应用情况不佳。因此,本文尝试以创新扩散理论和TOE框架为基础,以高校图书馆为采纳主体,考察资源发现系统作为一种创新产品在高校图书馆整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扩散过程,着重探索个体层面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与扩散机制,并以此为依据构建资源发现系统的创新扩散影响因素模型,以有助于资源发现系统在高校图书馆中的推广与应用。

2 相关研究

2.1 资源发现系统研究现状

通过对EBSCO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阅读,发现目前国内外对资源发现系统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资源发现系统的概要性阐述,包括资源发现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等。如Hoy对网络级资源发现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如何实施进行了阐述[8];王红霞对WCL的资源整合功能等做了概要介绍[9];陈定权等人以Primo和Encore为例对资源发现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解析[10];萨蕾等人介绍了发现服务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11];②资源发现系统的比较研究,包括主流资源发现系统之间的比较和资源发现系统与其他发现工具的比较。如Rowe对Summon、EDS和WCL三个资源发现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比较[12];Andrew等人对EDS、Summon、Google学术检索和传统的图书馆检索系统的检索效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刘万国等人对网络级发现服务平台内容与范围、特点优势、系统架构、用户群和数据来源进行了比较[14];③资源发现系统实施后的可用性测试与使用情况的调查,包括分析对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影响、系统应用效果、用户体验等等,主要是从读者的角度调查系统的可用性,如Gross等从Summon的界面导航、易用性以及搜索结果质量对用户进行了调查[15];Vaughan针对图书馆员工、读者和开发商三方面进行了调查[16];国内则更加侧重于资源发现系统平台建设过程的实施体会与感悟以及系统选型的评价指标和选型建议,各文献中系统选型评价指标见表1;只有少数研究者从用户角度进行了调查,如刘颃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用户对于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的功能期望进行调研[17];张蒂采用焦点小组的形式比较调查了清华大学水木搜索和北京大学未名搜索的用户使用体验情况[18];④资源发现系统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博弈,如Fagan[19]和董岳珂[20]等人探讨了作为一站式学术检索工具的资源发现系统的便利性对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表1 现有研究中的系统选型框架与评价指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当一项新的产品或思想出现之后,人们对于这项创新都会有一个从认知到接受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创新扩散理论是由Rogers在总结各个理论(如计划行为理论等)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从创新扩散过程出发来揭示创新采纳的特征,Rogers将其归纳为五阶段创新扩散模型[26](如图1),包括①认知阶段:认识某项创新的存在并理解它的功能;②说服阶段:寻求更多创新评估信息,减小创新与其后果的不确定性,形成对创新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③决策阶段:对创新具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接受或拒绝采纳某项创新;④实施阶段:将一项创新投入实际使用,其持续时间也因创新性质的不同而不同;⑤确认阶段:努力搜寻与该项创新的相关信息,避免一种不调和的状况。此后,也有学者对创新扩散模型进行了扩展与实证。如Cooper和Zmud将信息技术导入扩散过程中,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六阶段模型:启动、采纳、调试、接受、惯例化与内化[27]。程鹏飞等人从创新扩散的视角,利用35个国家的互联网数据对影响互联网扩散速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28];代宏坤基于创新采纳理论提出了各种因素不确定情况下的技术采纳决策准则及影响因素,对ERP系统采纳的组织、环境和创新因素进行了分析[29]。由于创新扩散理论适用于任意一种创新在组织层面或个人层面的扩散过程,如创新理念、技术等,也因此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图1 Rogers创新扩散五阶段模型

2.2.2 TOE框架 Tornatzky和Fleischer对创新扩散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更加全面的分析创新采纳因素的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即TOE框架[30]。TOE框架模型认为,组织对某一创新技术的采纳受到技术、组织以及环境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①技术特征主要关注技术本身的特性如兼容性、相对优势、复杂性、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等;②组织因素是指应用技术的组织的经济类型、组织自身的规模与跨越的地理范围和组织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③外部环境指的是组织运行所处市场(产业、竞争者)、竞争程度、政府政策。该模型系统考察了技术本身特点和组织内外部因素,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适性等,国内外学者利用TOE框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创新技术采纳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如Kuan和Chau使用TOE框架对中小企业电子数据交换(EDI)的采纳提出一个基于感知的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实证[31];台湾学者Pan和Jang基于TOE框架对企业ERP系统采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32];刘细文和金学慧结合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特点以及当前实践环境,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竞争情报系统采纳决策的驱动因素[33]。

图2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模型图

3 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创新扩散机制

不同于公共图书馆等其他类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隶属于大学的文化信息机构,是面向全校教师学生,充分揭示图书馆学术资源、满足科研教学过程中的文献情报需求、提供图书资讯服务的场所与设施。高校图书馆的特点体现在:①服务对象主要为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用户群体固定,整体素质较高,资源需求目的明确,主要用于学习和科研;②馆藏资源根据本校的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学科特色,专业性强;③高校图书馆只针对本校的所有教学人员提供服务,不具备社会性和公共文化性;④专业人才集中,馆员学历较高、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由于高校图书馆的特殊性,高校图书馆是购入和引进资源发现系统的主力军。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是建设实体图书馆建筑为读者提供自由舒适的阅读学习环境,并以纸质资源为主要馆藏资源,工作重心主要是纸质文献的选取、收集、整理、传递,提供的服务主要为在馆阅览、借还书、资料复印等。随着数字化的到来,其建设重心不断向用户、数字资源转移,服务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包括馆际互借、在线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服务、导读服务等,服务模式也由“坐等服务”变为“主动服务”,由纸质资源服务变为纸质与数字资源相结合的服务,由分散服务变为一站式整合服务,高校图书馆对于资源发现系统的需求也会越加旺盛。

3.1 资源发现系统在高校图书馆整体层面的创新扩散过程

我国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群体,资源发现系统在组织群体中的创新扩散必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Rogers[31]认为一项创新在整体中的扩散速率同传染病传播过程一样往往呈S型曲线,即在创新刚出现时,扩散缓慢,之后则呈现迅速增加的趋势,然后慢慢趋于饱和状态。创新扩散初期的早期采纳者,其自身风险承担能力较强,且改变旧有状态带来的风险小于维持现有状况的风险时,就会选择采纳创新产品,而随着成功经验的增加带来不确定性风险的下降,会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采纳这一创新。

根据几大主流资源发现系统提供商提供的资料分析,到目前为止全球就有2 100家机构正在使用Primo系统[34];Summon系统从2009年7月投入市场以来到2013年6月,在全球已经将近有500家图书馆用户,领先于行业内同类产品的发展[35];EDS系统截止到目前其官网上列出的成功案例有71个[36]。调查发现,资源发现系统应用最早且应用机构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国内对于学术资源发现系统的应用则相对比较晚。2008 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与艾利贝斯正式签约,成为中国第一家选用Primo资源发现与获取系统的图书馆用户[37],到2009年9月“思源探索”正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上线。通过对各个高校图书馆网站调研和文献调研初步统计,国内实施学术资源发现系统的高校图书馆一共有64所,其中有33所为985高校图书馆,大约占51.56%,985高校中只有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没有实施资源发现系统,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均在招标和试用过程中,其余70所211高校图书馆中只有21所高校图书馆已实施或正在实施资源发现系统,且实施时间基本上集中在2014年,此外还有少数非211高校图书馆如扬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也实施了资源发现系统;使用不同系统的高校图书馆数

量也不同,在已确定使用的45所211高校图书馆中,使用Primo、Summon和EDS(包括Find+)的高校图书馆数量分别为16所、11所和18所。目前已经引进和购入资源发现系统的高校图书馆是创新扩散过程中的早期采纳者,但是还有很多高校图书馆处于观望状态,根据目前资源发现系统在国内图书馆界引起的热烈反响,未实施资源发现系统的高校图书馆通过与其他已实施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交流以及读者需求与满意度调查,逐渐认识到引进资源发现系统带来的好处,资源发现系统在高校图书馆整体层面的扩散速率将进一步增加。

3.2 资源发现系统在高校图书馆个体层面的创新扩散过程

3.2.1 个体层面创新扩散过程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从属于高校、服务于读者的信息服务性组织,在资源发现系统的购买与实施中属于采纳主体,读者则为资源发现系统的使用主体,读者需求是高校图书馆购买和实施资源发现系统的重要驱动因素,而购买和实施之后通过用户可用性和满意度测试等方式,调查读者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的接受程度,同样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是否续签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Rogers提出的创新扩散的五个阶段模型,结合资源发现系统在高校图书馆的扩散过程,笔者认为资源发现系统创新扩散过程是六阶段模型,包括对资源发现系统的认知、说服、选型、实施、确认、评价。其中,认知阶段的先决条件是读者需求和高校图书馆自身需求两个方面,如读者越来越多以Google scholar等学术搜索引擎直接作为学术资源检索的入口,而非图书馆主页,且图书馆数字资源负载的增加超出现有系统和馆员的处理能力等而产生的需求认知;说服阶段主要是进行文献调研、与其它高校图书馆的交流以及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协商沟通,协商结果可能是拒绝引进,也可能是决定采纳;说服阶段如果决定采纳,接下来就是对系统的选型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进行产品详细调研和用户试用,以选择和引进最为合适的产品;选型成功后就是实施部署阶段和确认正式交付使用阶段,但是这并不说明高校图书馆就会一直使用这一系统,通常在签订合同时会以一定时间段为期限(如两年等),在确认阶段之后会与高校图书馆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如读者全文利用率等,以及持续的用户可用性测试阶段,以评价该系统在读者当中的接受情况和满意程度,即为评价阶段。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在个体层面的创新扩散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的创新扩散过程

3.2.2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高校图书馆对资源发现系统的最初认知源于2010年的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OCLC副总裁、亚太地区的代表关于WorldCat Local概念的讲述,此后各高校图书馆就开始关注追踪下一代图书馆检索系统,即资源发现系统。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购置经费(1 500万)就已经超过纸质资源(1 100万)[1],一定程度上说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载荷已超出了其现有系统的承载能力,Google Scholar在2007年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对高校图书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读者学术信息资源检索、利用行为和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说服阶段,高校图书馆成立资源发现系统考察小组,参加美国匹兹堡大学四个商用系统的演示与交流研讨,进行相关产品调研,明确自我需求,形成调研结论。最后上海交通大学根据调研结论评估选型,决定直接引入Primo商用系统,此即为创新扩散的决定阶段。在实施阶段,由系统发展部、采编部和读者服务部联合成立了项目小组,通过系统定位、摸清系统架构、选择技术路线,启动项目实施规划,进行系统培训;全面配置硬件环境、资源与系统;随后进行内部测试反馈,不断完善系统;然后确定系统名称,嵌入图书馆主页,正式推出。可见,资源发现系统实施持续时间较长。在确认和评价阶段,在读者培训、宣传推广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内部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对广大师生就系统应用情况,包括界面友好、检索功能、个性化定制与互动交流以及整体效果的看法进行调研,综合评价,以进一步完善系统。

3.3 资源发现系统创新扩散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以TOE框架为基础,结合资源发现系统的创新扩散过程以及文献调研结果,笔者认为资源发现系统创新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用户、资源、技术和环境四个方面,即用户(U)-资源(I)-技术(T)-环境(E)四个维度,其中信息资源是基础,用户需求是核心,信息技术是手段。

(1)用户。“以用户为中心”是图书馆一直以来的最为重要的服务理念,只有了解、分析、掌握用户需求,高校图书馆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服务现状,提高服务能力,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因此用户是四维度模型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在创新扩散过程中,高校图书馆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产品试用阶段充分测试用户需求满足情况,选择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在用户试用与评测时,从用户界面、检索功能、检索结果、系统功能与整合、个性化服务五个方面进行测度,用户界面包括检索界面布局和个性化设置、导航机制(分面导航等)、交互性等,检索功能则包括检索方式、辅助检索功能、检索式构建、多语言检索等,检索结果主要是指检索结果的可视化呈现方式、检索结果排序、FRBR化(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检索结果的保存与输出方式、对馆藏资源的揭示能力等,系统功能与整合包括全文获取链接的稳定性、系统响应速度、与OPAC系统和读者服务系统的整合力度等;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是否支持移动终端以及是否可根据用户背景和行为偏好对检索结果排序等。

(2)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资源集散中心和信息服务机构,技术的引进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向用户揭示深藏的相关资源,其资源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资源是选型第二个重要的指标。资源的海量规模是资源发现系统各大厂商极力宣传的卖点,但是资源来源通常包括大量的新闻报纸等非学术性资源,而高校图书馆对学术资源的需求使得其数据质量、整合度、全文获取有效性和资源揭示与策展方式等方面是重点关注的内容,况且各大厂商均在努力扩充索引库,因此最重要的是考察在一定条件下,各系统所能提供的学术资源质量和数量,以及大量异构资源的整合与提供全文获取的能力。此外,主流资源发现系统均是英语国家系统商提供,资源发现系统产品均很好的实现了对英语资源的覆盖度,而在中文资源方面却由于中文数据库商的原因不能实现很好的覆盖,且国内高校图书馆用户多数是使用中文资源,资源发现系统中的中文资源的覆盖度与处理能力是图书馆需要考察的指标。因此信息资源维度需要从元数据、中文资源处理能力、全文获取、资源整合四个方面考察。

(3)信息技术。新信息技术的引进是高校图书馆资源揭示与一站式发现和获取的重要方式,资源发现系统相对旧有系统和其他系统的优势都是重要的评分标准。信息技术维度的影响因素包括集成与互操作、复杂性、可扩展性、系统运行效能、统计监测五个方面。系统集成与互操作主要是系统之间,如与OPAC、WOS、图书馆集成系统等之间的集成整合和互操作性;复杂性是系统实施部署的简易程度,包括系统架构、服务模式(如云服务模式等);可扩展性主要是系统是否提供开放、可定制的API接口,如可根据自身情况个性化定制用户界面、分面检索点、搜索算法的权重等自主设置与开发;系统运行效能是系统运行稳定性、响应速度、一致性等;统计监测是图书馆后台管理中对用户点击过滤行为的统计分析功能,以便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

(4)组织环境。环境因素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图书馆自身环境,如组织规模、资源环境、经费预算等,此为组织特性;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定价策略、产品成熟度、支持与服务能力。在图书馆经费日益拮据的情况下价格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相对重要的指标;产品成熟度是指该资源发现系统的用户群体数量,用户越多,表明资源发现系统产品越成熟,并且有些图书馆存在一种“随大馆”的心理;供应商的支持与服务能力,如系统实施能力、本地化技术支持、本地化售后服务都将关系到图书馆采纳资源发现系统的意愿,此外高校图书馆之间合作交流紧密程度,也关系到其引进策略,如某些高校联盟、资源共享等,即为行业合作度。

资源发现系统创新扩散影响因素模型如图4所示。

4 结论

充分了解资源发现系统在高校图书馆中的扩散过程及影响因素,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在引进和选型这一问题上做出更好的决策。本文在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资源发现系统扩散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扩散过程六个阶段模型,包括认知阶段、说服阶段、选型阶段、实施阶段、确认阶段、评价阶段。说服与选型阶段作为整个创新扩散过程的关键阶段,时间长、难度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用户、资源、技术和环境是资源发现系统创新扩散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四个维度,用户维主要包括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资源维主要包括元数据、中文资源、资源整合、全文获取四个方面;信息技术维则包括相对优势、集成与互操作、复杂性、可扩展性和统计分析五个方面;环境维需要考察产品成熟度、行业合作度、定价策略和服务能力四个方面。

高校图书馆从采用资源导航服务到单一数据库检索再到联邦数据库检索,以及到现在的资源发现系统,一直在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和用户体验,资源发现系统或许只是高校图书馆发现服务历程中的一个过渡性产品,但是在发现服务历程中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4 资源发现系统创新扩散影响因素模型图

[1]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统计数据[DB/ OL].[2015-03-30].http://www.scal.edu.cn/tjpg/tjsj.

[2]聂 华,朱 玲.网络级发现服务——通向深度整合与便捷获取的路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6):5-10.

[3]Library Technology Guides[EB/OL].[2015-03-30].http://www. librarytechnology.org/oclc.pl.

[4]孙 宇,张 磊,刘 炜.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选型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3,32(12):63-70.

[5]Library Technology Guides[EB/OL].[2015-03-30].http:// www.librarytechnology.org/proquest.pl.

[6]Library Technology Guides[EB/OL].[2015-03-30].http:// www.librarytechnology.org/ltg-displaytext.pl?RC=12101.

[7]百度文库.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实践[R/OL].[2015-03-30]. http://wenku.baidu.com/view/cefaa54abe1e650e53ea9906. html.

[8]Hoy M B.An introduction to web scale discovery systems[J]. Medical reference services quarterly,2012,31(3):323-329.

[9]王红霞.WorldCatLocal资源整合与服务集成及其启示[J].现代情报,2010,30(3):45-47.

[10]陈定权,沈艳芳.Web2.0环境下的资源发现与服务传递:以Primo和Encore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1,30(1):26-29.

[11]萨 蕾,温 泉,曲云鹏.数字资源发现服务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情报,2011,31(9):75-79.

[12]Rowe R.Web-scale discovery:A review of Summon,EBSCO discovery service,and WorldCat local[J].Charleston Advisor,2010,12(1):5-10.

[13]Asher A D,Duke L M,Wilson S.Paths of discovery: comparing the search effectiveness of EBSCO Discovery Service,Summon,Google Scholar,and conventional library resources[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2013,74(5):464-488.

[14]刘万国,孙 波,黄 颖.网络级发现服务平台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4):111-113.

[15]Gross J,Sheridan L.Web scale discovery:the user experience [J].New Library World,2011,112(5/6):236-247.

[16] Vaughan J.Investigations into library web scale discovery servic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ce,2012,31(1):32-82.

[17]刘颉颃,陈定权,郭 婵.用户对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功能的期望——基于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学生用户的调研[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7):27-31.

[18]张 蒂.非熟练用户对于两种资源发现系统的体验分析——基于焦点小组的调研[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 (1):104-108.

[19]Fagan J C.Discovery tool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J].Journal of Web Librarianship,2011,5(3):171-178.

[20]董岳珂.“发现系统”与“信息素养”的博弈[J].图书馆,2013(6):16-17.

[21]秦 鸿,钱国富,钟远薪.三种发现服务系统的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5-11.

[22]陈秀秀.基于发现系统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探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6):21-24.

[23]殷沈琴,唐武京,邵诚敏,等.三家资源发现系统的调研,测试和评估[J].图书馆杂志,2013,32(12):82-86.

[24]朱前东.资源发现系统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4):41-45.

[25]廖 静.山东大学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评估工作的摸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9):52-57.

[26][美]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 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45-169.

[27]CooperRB,ZmudRW.Informationtechnologyimplementation research:atechnologicaldiffusionapproach[J].Management science,1990,36(2):123-139.

[28]程鹏飞,刘新梅.基于创新扩散模型的互联网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35个国家为例[J].软科学,2009,23(5):81-86.

[29]代宏坤.信息技术采纳研究:基于创新采纳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0-116.

[30]Tornatzky L G,Fleischer M.The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1991,16(1):45-46.

[31]Kuan K K Y,Chau P Y K.A perception-based model for EDI adoption in small businesses using a 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framework[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8(8):507-521.

[32] Pan M,Jang W.Determinants of the adoption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within the 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framework:Taiwan’s communications[J].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08,48(3):94.

[33]刘细文,金学慧.基于TOE框架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采纳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6):70-73.

[34]Ex Libris Primo[OL].[2015-03-30].http://www.exlibrisgroup. com/category/PrimoOverview.

[35]网络级发现服务简介及功能说明[EB/OL].[2015-03-30]. http://lib.csu.edu.cn/pubnew/zndxtsgnew/Summon/Summoncpjs. pdf.

[36]Succes Stories.EBSCO Discovery Service[EB/OL].[2015-03-30].https://www.ebsco.com/success-stories.

[37]Ex Libris[EB/OL].[2015-03-30].http://www.exlibris.com. cn/new/news/2008.asp.

(责任编校 骆雪松)

Innovation Diffusion Mechanism of Web-scale Discovery Service in Academic Libraries

Cao Shujin,Wang Zhih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study on Web-scale Discovery Service(WDS)and analyses the macro and micro innovation diffusion process of WD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six-stage 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 is put forward,which includes cognition,persuasion,selection,implementation,confirmation and evaluation,and is discussed by taking the cas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Meanwhile,the factors affecting each stage of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are analyzed to construct a user-informationtechnology-environment framework and the indicator variabl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o create a complete model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of WDS.

Web-scale Discovery Service;academic library;diffusion of innovation;TOE framework;information system adoption

G250.7

猜你喜欢

检索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