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2016-06-05
时评
餐具之殇,谁之过?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几乎越小的作坊条件越差,而且越小的作坊越是证照不全。对于消毒餐具管理,其实是分属卫生、食药监和工商3个部门,并没有一个覆盖全环节、全链条的监管执法部门。
企业想发展,抱团重组整合达到行业标准不失为一条出路。相关部门的重拳出击,在严格整治常态化、拉网式的查处形势下,定会让部分心存侥幸的商家无缝可钻。
政府部门会严惩不合格企业,也会鼓励该行业的良性发展,鼓励现有的从业者改变方式,严格行业自律。对混乱的餐饮具消毒服务市场不能简单一打了之,疏导结合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另外,鼓励市民曝光,将食品安全问题放在公众视野,逐渐形成社会共治,坚定打击违法行为的信心。
——《春城晚报》
合理合法的破坏长城才更悲哀
这几天,一条“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700年历史的国宝面目全非”的帖子出现在网上,引发关注。
帖子中提及的长城位于绥中县永安堡乡小河口村,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于雄踞于险峻的山岭,所以又有“第三八达岭”之称,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被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们誉为“最美野长城”。图片显示,有一段长城的城墙顶面经过修缮后,被一层灰色物质覆盖,原有的方砖和条石没有显露。绥中县文物局相关人士表示,网友提及的“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说法并不准确,使用的材料并不是砂浆,此次修缮属于抢险工程,由于部分地段的长城有险情,游客肆意蹬踏,雨水大的时候顺着墙体流下,长城有倒塌的风险,所以需要进行修缮。
对于文物破坏和保护,我们国家应该是经历过惨痛的教训,也付出了无法估量和挽回的损失。建筑学家梁思成舍身挽救老北京城的故事言犹在耳,可很多主管部门依然在一片好心的“合理合法”中高歌猛进,把很多本该保护的文物和古迹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名义粉饰得面目全非或者干脆化为齑粉。以今时今日之技术和工艺,一定会有更合理的修缮措施,而不是这样一抹了之。
——新浪网评
玉米被铲,转基因作物如何“转身”
据报道,陕西省靖边县4000亩玉米在即将成熟的时候被强制铲除,原因是这些“制种玉米”父本中含转基因成分。据了解,当地政府向农户承诺每亩补偿1400元。
这一事件中没有赢家——农民有损失,政府要补偿,种子商人也难逃法网。如果一开始就卡住关口,不让含转基因成分玉米种流散开来,便不至于此。
从法理上看,此次的铲除行为名正言顺——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种子法》明确规定,“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应当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同时,我国批准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虽然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但只有棉花和番木瓜允许商业化种植。基于此,当地农民种植转基因玉米种确实不合法,政府强行铲除无可厚非。
目前,农业部对转基因作物所持的态度是:积极研究、慎重推广、依法依规、加强监管。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上对转基因的较深误解。这与专业知识欠缺有关,也与信息不对称有关。陕西玉米被铲事件,应成为转基因科普的一个契机,要从制度层面审视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并思量如何合理合法提速转基因作物的科学研究、品种审定、成果转化以及配套法规建设。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