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拳初学条目

2016-06-05肖亚康

少林与太极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

文/肖亚康

红拳初学条目

文/肖亚康

红拳起始于周秦,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数千年历史岁月浸化洗涤使其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形成了打、练、养、技完备的技术体系,成了历史久远、手法内容古老的经典拳术,拳谚有“东查西红”和“东枪西棍关中拳”之说。清代是红拳发展到鼎盛的时期,传域甚广,代表人物为“三三一四”,即鹞子高三(高占魁),临潼黑虎邢三(邢福科),潼关饿虎苏三(苏海潮),临潼通背李四。四人皆精于红拳,并在原有技术内容基础上形成盘、法、势、理俱全的技法与打手体系。受源远流长的关中文化滋养,红拳保持着古典、朴素、打练养体用兼备的厚重技术特色,并形成系统的拳理以及红拳文化系统。学习红拳,特别是想系统地以红拳技术风格为基础来建立个人技术内涵的话,一般来说应从礼、德,以及技术的柔功入门、拳势练套、打法分解、打手跑拳、拳理、技理规则、药理等逐步学习。

一、学拳以礼为始

礼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自然人在社会群体中遵循的基本法则。红拳的礼包含文礼和武礼。文礼是对师父长辈的礼仪尊敬。“欲学师之艺,须先知礼节”,文礼具体可体现在拜师之前的递帖礼节与对师父的认知、拜师礼的操作与拜师后的礼文化等等。武礼是行拳上场礼节,是红拳传统美德和必行的程序,包括站礼、拱手礼和口礼三种,是拳场演练与人切磋对抗、跑拳练习必然的环节。另外红拳中的礼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表现在师徒关系上那种师徒如父子般的礼相当普遍并严格遵循,尊师重道的礼传统一直延续,成为习武的开端。

二、学拳以德行为先

武的实施离不开人的主观良知与德性修养,中华文明一向高度重视伦理范围与道德教化。红拳文化中始终贯穿伦理道德思想,红拳走架、拳理技法、拳势结构、跑拳较技、入门拜师、择徒授艺、耍场子与跑拳打手较技的“礼让”,无不浸润和透射出道德的旨趣。

“尚武崇德”在红拳习练过程中至为重要。红拳实践强调包括身心内外的协调和保养,追求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人拳归道的精神体验与感悟,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拳谚讲:“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取法于上,得之乎中”,尚武崇德,德以艺生,艺以德显,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武学先贤们对尚武崇德、尊道贵德的感悟和明了。

三、学拳以涵养为本

商周时期六艺中就有武术的教育内容,中国历来重视文教,也从不忽视对强身健体的培养。武学是系统的文化载体,兼具文化教育功能。武学注重身心和谐与修身,“心者神之主,身者心之躯”,“欲修其身,先正其心”,以身心统一、形神兼备为练功原则,历代习武授武者均把以树立高尚的自身涵养和德性作为习武授拳之首,各家均将德性人品列为是否传授武道的依据,并提出习武者“四忌”、“八不传”、“十不可”等各种规定和戒律,虽然其中难免带有一定封建、保守的色彩,但是其总体概念上可归纳为人品不端者不传、外欲太多者不传、不知师道者不传、好事好愠不知珍重者不传、轻浮外露者不传。在武学中十分注重对道德礼仪自身涵养的培养和教育,要求习武者懂规矩、识规矩,自觉养成遵守规矩的习惯,调整自身与社会及其他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树立完善的道德意识、信念、行为和涵养等。红拳拜师入门有规矩戒条,学习则有道德章法约束,在师传过程中时刻有耳提面授的教育提示,强调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这和关中朴实低调的秦文化是一致的。师父在选择徒弟时有很严格的考验和测评,以不浪传非人为首要原则,选择人品俱佳、悟性聪慧、能吃苦耐劳者传之以衣钵,这样选出来的人也必然能担起传承发扬的重任。

四、红拳以盘为基

红拳由简到繁,由内而外,从技到功都有自己独特系统的训练方法。红拳基本功练习,除常规武术基本功之外,以盘功开始。红拳练习以十大盘功为特点。十大盘功又分“软十大盘”和“硬十大盘”。盘,即练功揣摩的动作姿势,十大盘即十大动作组合练习。十大软盘是以地面为依托,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力和柔力为主的训练。十大盘由一而十,包含了红拳拳势的经典势法,左右双练,势随意行,不借器械,不损伤自身,循序渐进,具有多向性、多肌群综合训练与防身自卫的功效。

十大软盘有:开盘霸王举鼎势,二盘左右撑补势,三盘力推泰山势,四盘雁盘翅势,五盘燕子噙泥势,六盘千把攥势,七盘雀地龙势,八盘魁星提斗势,九盘靖王托塔势,十盘朝天蹬势。除以柔韧舒展练习为主的十大软盘之外,还有以功力、速度、力量、硬度、抗击打练习为主的十大硬盘,包括千斤卷、千把攒、踢桩、打沙袋、磕胳膊、石锁、拧石碌、盘刀、抱石、开牛弓、梅花桩、千层纸、抓铁球、抛沙袋等,以及不同器械的功力、功法练习手段,十大硬盘是红拳基本功和练功走架盘势的必行功法。

五、以软拳入门,进而塑身抹闯叼打

红拳技术内涵极为丰富,有着完整的技法体系,根据技法类别分为一系七拳,即一个拳系有七个拳类,包括红拳类、抹闯类、叼打类、花拳类、身法类、打法类和九拳类,各类有各自技术倾向。红拳类有大小红拳、粉红、二路红、中红拳、太祖红等红拳,属于软拳类,也是红拳的入门拳和基础母拳。母拳拳势柔练居多,是初学拳势技法和了解红拳技术框架的基础。掌握一定软拳基础并对红拳技术拳势框架有一定认识之后,再选身法类拳学习。身法类拳包括鹞子穿林、六架势、虎翻身等,红拳拳谚有“金不换的虎翻身”之说。有了软拳基础与身法拳势修习,随着技术不断渐进,再逐步选抹闯类的炮捶、四把锤以及叼打类拳子拳以修持力量和红拳的打法技术,再深入研习花拳类以丰富全面技术,以九拳类来提高和巩固红拳技击打法,特别是通过拆拳解招实现技击求精。器械学习也是一样的,以红拳技法、身法技击和拳理为宗旨,循序渐进。红拳尚长柔而兼脆快,用意不用力。拳势学习力求精灵,精灵来自千百遍练习之后的精熟。拳谚讲“拳打千遍,其意自现。”另外学拳以练功为主,不致到老一场空。盘功久持日练,一身血气周流,只有这样才能浑元一气功夫上身。学拳以正势立基,以偏势为用,正以立其体,偏以行其用,形一实二,奇正相生,偏正相济,体用兼备,不愁武艺不高。

六、明拳理,习其神,思其行,精妙入微

拳理为技术总结与指导宗旨,必须明拳理,只有以拳理指导练习才能出神,才能练到拳的形,最后才能精进到微妙的境界。红拳是古老厚重的拳种,有丰富、朴素、古老的习拳打练思想和法则,以撑斩为母,尽八法之变化,练架打、劈砸以及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八法。习拳求势轻劲柔,招圆气顺,意为气根;打法追求以步制人,巧击叼打,近身贴靠,踩腿审进;身法要拧腰摆胯,避奸溜滑;手法以撑斩勾挂,缠拦沾挎为要;步法闪展腾挪,里勾外跤。概括起来为红拳十六字诀:“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叼打为法”。十六字诀各有详尽的内涵,每套拳势和器械又有独自的拳理要求与技法原理。红拳理论不仅涉及红拳技术内容的各个方面,而且拳理中渗透着“技以载道”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红拳是一种深远文化和技艺,修炼者习练红拳不仅是修技艺,而且是悟道的过程,只有深解拳理,才能在拳势、盘功、打手等技术上获得真知,以指导练习而至精微。

七、知医理,懂药性,医武共修方为全

武术与祖国医学都是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认识自然环境、药物作用、物理刺激,引导肢体对人体的影响等作为基础的。医学的施治之术为武术提供了练武用武的方法,在武术与医学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融合的领域,形成了武术医学体系。写于1004年的《虎铃经》开篇便讲道“武者医之遗产也,医者治人之所长,武者治人之所短,无以所长何以治人所短”,反应了古之武医关系。红拳讲究出手见红、点穴击要、擒拿错骨错筋,不少红拳名家武医兼备,不仅精通红拳,而且精通治疗跌打损伤、药养练功的方法。武术修行“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训练原理和“内外合一”的技击法,决定了武术伤科佐功药“壮内强外”的目的。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虎铃经》第三章开篇提道“刀枪剑戟鞭锏锤,武林秘传药为魁”,指出武林秘之又秘的核心珍贵内容是运用伤科医药。练功修持过程中多有以药物辅助的情况,药物辅助针对助长功力,或保养皮肤及内脏功能,或治疗损伤等等,药物的作用被武学视为密中之法。所以,习拳须知医理药性,学习损伤自救与救治他人、药物救治损伤。特别是药物配合练功,练功后的药浴与针灸,可以活血,解除疲劳从而增强功力。红拳功力练习以增加四肢硬度和抗击打能力为核心,练习手法有手打手,打沙包、木桩以及其他辅助器械,练习中多有以护肤活血祛瘀积类药物泡洗。红拳的练手秘法就是“手打手”,其秘诀曰:“练手秘诀手打手,两手合打双功有。打手前后药洗手,双手入药手擦手。皮如蚁咬药功到,两臂加力手打手。强壮筋骨功效显,百日之后似铁手。功法成就莫轻视,小心误伤他人手。”

武医兼修为修习者日常的功力锻炼和受伤后肌体的快速恢复提供了保障。红拳先贤们积累了大量的练功药理临床经验,如续命丹、接骨膏、续骨活血汤、活血舒筋汤、紫金丹、十三味治伤方、舒筋活络药酒以及大力丸等治疗、预防损伤和提高功力练习效果的宝贵方药与损伤治疗方法与手段,是红拳学习的关键内容。

八、练功求法悟拳道,全面精练修绝技

通过红拳基本功的不断练习,系统掌握盘法势理的技法技术,通过扎实求劲和盘功建立牢固的基本功与技术方法,明白拳理的释义、战术技击法则,对一拳七系的各类别拳势有扎实的学习涉及,对红拳的刚、柔、方、技、法、身、打等各个技能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和掌握,根据自身结构、力量速度条件继续修持适合自己的拳势和器械以及功力功法和实战技能,才能形成自身风格技术技能,努力塑造全面的学习技路。红拳文化将只会一些拳脚的练习者称练家,将技能全面的练习者称把势,而将拳、械、功技理全面丰富的练习者称拳师,能被称为师的人,固然是功力功法、拳势、器械、打手实战均有一定造诣的人。红拳衡量拳师或大师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凡大师皆能系统掌握拳类、拳势、器械技术,能教能讲,功力功法深厚,能擒拿错筋抓拿并能解脱和损伤治疗,还要能摔跤和下场演练大刀与大枪。大枪最显功力,是活劲最常见练习方法,也是器械技法中最难最尊贵的,被吴殳《手臂录》誉为诸艺之王。红拳习练者应从功、拳、技、拿、摔、器械和拳理方面全面提高,依据自身结构条件有效选择而形成自己的绝招和技术风格特色。

九、学拳修技以导引养气炼神为本

学拳最终目的是以技击拳理来体悟武学之道,达到技击防卫、健身、养生、炼神、天人内外和谐的状态。因而,学拳塑外形,必然要修养内气与炼养元神,调身、调息、调心等是古老的身心修炼技术。一切有益人体内能的气的调养培植和心神炼养活动都可归属于气功的范畴,武术炼养中以养气和练气为手段的练气行为方法,是各门拳种的内功修炼的核心内容。

拳谚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强调武学外练,又要内练。外练是注重形体外在的肌肉、关节、骨骼的锻炼,注重由这些运动系统所完成的各种外在动作的能力要求;内练就是对人体内脏、神经系统“精、气、神”的锻炼,这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和道家导引养生术有关。形以神为精魄,神基于形而高于形,从养生角度讲“神不离身乃常健”,从武术运动的角度论“神不离形风采存”,拳谚曰“人由气生,气由神往,练气全神,可得真道”,均说明了神气相守、息息相依的关系。

气功养生源自道家,道教修炼文化,行气、吐纳、服气、养生的气功术与武术的结合标志着中华武术技术体系的最终成熟。红拳要求气脉不断,连绵相属,“气通乃生,气畅拳顺,神气自和”,通过对气的修炼,把培元气、守中气、保正气当做提高人体素质的核心去修炼,构建了以养气培育内功的修炼体系。气一直被看作武学养生的初始和武学内炼的核心,祖国医学认为气是构成、维持、充养人体和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内练就是对气的培养锻炼,元气充盈,自然就达到了以气助力的技术目的。红拳以人为基本载体完成拳理和技法思想的施展,拳术技击方法、功力修炼理论思路皆重视强调“精气神”与内气的培养。红拳重视人体外的建设,更重视内部精气神的修炼。红拳著名的内功补要专以精气神养炼为主要手段。内部强壮就是内功的修炼目的,进而达到内外形神的整体强壮。

十、以保护传承为学习红拳目的

红拳产生于浑厚深远而又独具特色、不张扬的关中文化,红拳特定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地理位置和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造就了有异于别种拳法的内容与特点。关中文化给予了红拳有价值的传承空间、时间和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红拳活动场所,同时,红拳在劲力和技击以及人文文化上受关中文化的影响而自成一家,一枝独秀,更加彰显文化红拳的珍贵品质与关中人文的传统精神。

红拳技法古典,和关中文化一样,低调、真实、宽厚、讲究实用,而“”实活,也和关中人的生活一样满足自给和不喜张扬,因而千年来红拳在外的影响力不大,名声不大,甚至很多人将它同少林洪拳混为一谈,这样也为红拳保持原汁原味的古味而带来意想不到的保护。关中文化中三秦大地上人们对红拳的喜爱和耍玩程度,不到关中是不能理解的,文武盛地的尚武之风盛行弥久。红拳近几年在一大批热心红拳的先贤、红拳人、守护人的多方努力下,由陕西地方传统拳研究会上升为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并且把红拳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至2009年连续三届获央视举办的“武林大会”最佳技法奖、最佳拳种,2010年获央视武林大会团体第一,被中华武术杂志评论为三十年最具魅力的拳种,到目前已建立以传承人名字命名的传习所100余所、陕西省内外高校保护基地十余所,举办了11届传承比赛大会,红拳代表团参加全国各类大赛以及港澳台文化交流,走出国门,赴韩国、美国、朝鲜等参加比赛和文化交流,获得轰动效应,打响了响当当的文化名片。红拳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应极为重视和珍惜今天的红拳发展繁荣景象,并且在学习之时发挥自身能动性,不仅学习红拳技法、拳理、药理,还要学习红拳教学方法手段,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参与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以红拳人身份严谨对待红拳文化的传承,学习文化传承保护的原则、途径、方法、思路,挖掘红拳技术,整理拳理文化,开发红拳传承教学模势与思路,以多途径、多方法、多战略发展传承红拳瑰宝,发挥和团结各界力量,同心协力设计和创造保护师徒传承模势,丰富培训教学途径,开发红拳文化产业,有效开展传承人与研究学者对红拳历史资料的挖掘与研究整理,进一步保护宣传和普及红拳,使这一地域独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有序地在新时代焕发绚丽光彩。

十一、红拳学习宜与忌

红拳学习的关键,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所蕴涵的文化、拳理思想、红拳民俗等等。因此,学习中以文化、技理等为对象,还要注意宜、忌。技法学习注意练拳五忌:忌怒气用刚,忌笨拙使力,忌重形轻神,忌躁急藏气,忌不明拳理。另有几不可须注意:不可令腐儒辈知,知之,引经道古,执手执谬,诋毁、议论练拳人的智慧,反惹人心生谨避;不可与暴虐之人比试争高下,轻则以为学艺不高,重则触其愤怒心生异端,不能心悦意解和谐处之;学拳不可轻视于人,更不可妄传非人。红拳有五不传戒条:1.忤逆不孝者不传,2.贪财好色者不传,3.逞能欺人好斗者不传,4.酒色之徒不传,5.狂妄自大者不传。学拳宜专心致志,静处用功,谦虚谨慎,郑重其事,做正大光明有益社会的事情和积极推广传承发扬红拳的事情。

红拳文化厚重、淳朴,是三秦关中文化的缩影和具体展现,其丰富系统的技术与理论体系和技击养生理论彰显出的神韵魅力,吸引着无数红拳人与爱好者倾慕向往。尚武精神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我们应系统、认真地继承红拳先贤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有思路、有认识、清晰地循序渐进学习红拳技、法、理,掌握红拳技、功、法、理、药、内练方法,做到礼貌、重德、修养具备,崇文尚武,形成自身红拳技理特点和绝招,学习和传承好红拳这一古典技艺学问。

(编辑/高翔)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