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墓地燕与土著文化的交流

2016-06-05华玉冰孙建军

大众考古 2016年10期
关键词:郭某墓葬青铜

文 图/华玉冰 孙建军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墓地燕与土著文化的交流

文 图/华玉冰 孙建军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人已逝,如今,我们只能从文献和考古发现中,窥得他们的些许豪气。

东大杖子村落及墓地航拍

辽宁西南部临近河北的地方,有个国家级贫困县——建昌县,与现状构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曾有过数度繁华的历史,战国时期便是其最为辉煌的一段。可悲的是,这些历史信息又是在盗墓贼疯狂破坏后才被得知,现仍处于令人不安的保存境况中。令人稍感宽慰的是,随着墓地研究的不断深入,那段尘封的历史真容正逐渐被揭示。

被盗的墓地

建昌县城南部约30公里处的碱厂乡东大杖子是一个拥有百余户村民的普通村庄,不寻常的是它整体建筑在一处大型战国墓地之上。

居民在建房、打井、挖菜窖时常常会发现一些小件文物,但并未受到重视。1995年,一位“见过世面”的村民将出土文物拿到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变卖赚了“一大笔钱”后,一些不法村民开始特别“留心”文物,盗墓者也随之闻风而动,长眠地下的古人从此不再安宁。此后短短的5年时间里,内外勾结致使村内大量墓葬被盗,无数珍贵文物被倒卖至“收藏家”的手中,甚至流失海外。总结这一过程,可套用一个流行的公益广告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倒卖、走私、盗掘古墓的重大案件破案过程极富戏剧性。1999年8月,葫芦岛市公安局、博物馆相继接到举报称,东大杖子村有一群南方人,白天蹲住饭店,晚上去盗墓。经现场调查得知,村中郭某家有东西,张某了解情况。于是博物馆派一专家充当文物贩子,公安局派一侦察员当助手,谎称购买文物。由张某牵线,经讨价还价,几经变换地点,10月25日,终于见到了郭某手里的文物。原议定80万元成交,谁知郭某多要3万,致使谈不拢。10月26日,郭某算了一卦,阴历九月不能交易,否则有难。紧急情况下,公安局果断决策:逼他交易,见机抓人!28日,侦察员邀请郭某一起吃饭,到了事先设伏的天合旅社将郭氏父子拿下。同时,另一路人直扑郭家,在炕洞中搜出文物。据郭某交待:文物是从自家地下挖出来的。

这要从1997年说起。那年夏天,村里来了一群外地人,头儿姓熊,绰号“熊三”,真名熊小存,浑号“过江龙”,唐山人,开了个古玩店,到村里来挖宝。在郭家钻探也发现了一座古墓,但郭某坚决拒绝对方挖掘,待来人走后,和三个儿子挑灯夜战,挖出了包括一对青铜壶在内的诸多文物。抓捕“熊三”颇有意思,一次性抓获正在一起聚会的盗墓分子9人。有趣的是,还有3名盗墓者也去聚会,但去晚了,到了饭店以后听说了先到的人出了事,不禁万分庆幸,正当得意之时,被饭店工作人员举报,由唐山警方将他们抓获。

盗墓分子交待笔录节选

郭某盗掘的青铜壶

墓地概况

案件破获后,自2000年起至2013年,考古部门只能对墓地断续开展工作.其主要原因,一是可能与多年作为贫困县有关,个别乡、村领导认为凡到这里工作的人都有“扶贫”的义务;二是勘探发掘涉及公共道路和村民的院墙、水井、窖穴等,部分村民索要的补偿费用极为高昂。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致使每次工作开展不久就被迫停止,不得不经历一次次县以上政府协调的漫长等待。尽管举步维艰,考古部门还是大体摸清了压在村庄下面的墓地概况: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总数应在200座以上。截至目前,仅发掘墓葬47座,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余下者仍掩埋于村庄下,时时受到“不经意破坏”的威胁。

从已发掘的墓葬看,其葬俗有所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为“封石墓”,即在墓圹填土中夹杂石块,且在墓口上平铺一层河卵石,如45号墓(M45)。规格尽管不大,但随葬品丰富,既有燕式铜器,也有土著陶器。M45人骨已朽腐不存,棺内满置青铜盖豆等容器,玛瑙环、珠串饰、玉璧等饰物和青铜短剑、戈、矛、镞等兵器。此外在头厢内陈放青铜壶、鼎、洗等礼器和軎、衔等车马器及漆器等。

M45墓顶封石情况

M45随葬品出土情况

M40出土仿铜陶礼器:簋 壶 豆

另一类为填土墓,即仅填土,上部封土形成坟丘。其小型墓随葬品较少,不见铜器,多随葬燕式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丰富,如40号墓(M40)。墓圹平面呈“凸”字形,其南北壁长9米,东西壁宽8米左右,有墓道。墓壁呈阶梯状,圹壁及阶面上局部抹有掺杂白石子的白灰或细黄泥。二椁一棺,外椁底、壁及顶皆由宽大木方制成。内椁位于外椁中间偏西部位,四角有立柱。棺位于内椁中部,梯形。尸骨仅存朽腐的牙齿,可知头向东。其棺、椁所用木板上部皆抹膏泥,其上铺席。墓葬填土至最上层阶面平齐的高度时,在东侧阶面中部放置了大量的动物头骨,种类有马、牛、羊、猪、狗,总计74个个体。随葬品多数位于内、外椁东部之间的头厢部位,以仿青铜彩绘陶礼器为主,有鼎、豆、壶、盘等数十件,规格较大,各种动物造型逼真,彩绘鲜艳。另在外椁底板上普遍放置制作精美的滑石镂空饰件和陶串珠等。棺内随葬品有铜带钩、环首刀、玛瑙环、绿松石珠等。

M40全景

M40棺椁及随葬品

M45出土双胡戈

M4 出土有柄弦纹壶

墓地性质探讨

东大杖子墓地背倚燕山余脉,面对大凌河川,地处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上。其超过200座以上的墓地规模、见有长宽近10米大型墓葬的等级、随葬成套大型精美燕文化铜礼器及金柄曲刃青铜短剑等诸多因素均表明:这是一处在辽宁乃至东北亚地区等级极高的战国时期墓地。其反映出的诸多问题对研究公元前7至前2世纪中国东北、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民族的活动具有重要价值,择要说明如下:

第一,墓地是经规划的有机整体,表明其所属为相对稳定的人群;延续时间较长,自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晚段。早期见有浓郁的辽东、辽西及北方土著文化因素,燕文化遗物仅限于武器;战国中期以后,在墓葬制度及随葬品方面均有浓郁的燕文化特征,但在殉牲等方面依旧保留土著文化特点。可见,东大杖子墓地所属人群来源广泛,对燕文化有逐渐吸收、直至认同的过程。

第二,进入西周时期以后,整个辽东及辽西大小凌河流域的诸考古学文化中普遍见有东北系青铜短剑。这些遗物更广布于整个东北南部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但多为采集品,分布也过于零散。东大杖子墓地则集中出土多件,且有三把为金柄者,表明在战国时期,墓地所属人群是相关诸部族中地位最高贵者。此外,日、韩学者多认为双胡铜戈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铜戈的祖型,东大杖子墓地又是出土数量最多的,可见这类遗存影响之深远。

第三,M40从墓葬制度及随葬品看,可纳入到燕文化的范畴,但从殉牲、墓向等角度看,墓主人无疑具有土著身份。其年代为战国中期晚段,具有地方诸侯的级别。

据文献记载:战国晚期,燕国通过“却胡”“逐朝鲜侯”,占据了整个辽宁地区。以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发生于这一历史事件之前以东大杖子为代表的遗存显然不属于“东胡”,那么它是否与“朝鲜侯”有关呢?相关的历史事实又如何呢?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东大杖子墓地及相关遗址勘探、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2&ZD193)资助。

(作者华玉冰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教授;孙建军为葫芦岛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郭某墓葬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青铜雕像里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青铜之光
绛县一男子遇刷单网络电信诈骗
男子勒索“海底捞”500 万被公诉
內地男涉兌換貨幣騙案就逮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青铜古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