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现途径
2016-06-04杨慧
杨慧
[摘要]目前,全社会正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的基础课程,并包含了众多传统文化知识,因此身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两个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同时,学科建设的加强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124-02
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基础课程,但因为大学语文属于公共课程,它往往不受到学生的重视,所以在教学中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效果不太理想。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文明成果,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成的总体。目前中国社会正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我们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恰恰包含了众多中华传统文化的素材。因此,我们大学语文老师完全应该承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借助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大学语文应以提高人文素养为教学目标
现在高校中有很多学生存在知识多,但能力低、素养差的情况。这样的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甚至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也需要掌握为人处世的法则,并拥有丰满的精神世界。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要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修养作为教学要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经风雨,传承至今,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树立起民族文化的信心,确立民族文化的位置,并且让学生学会以平等、包容、自信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其他文化。我们应把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文素养上。我们不能像初中、高中那样对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最后总结归纳作品艺术特点,算是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这样,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必然沦为“高四语文”,断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作为大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作品,体会作品精神、作者思想,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快乐,领悟人生,提高人文素养。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精神、文化内涵,并影响学生的三观和今后的人生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不仅仅在于教书。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大学语文应结合具体作品来传承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比如古代诗词、散文、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包括古代中医、武术、传统节日、傳统习俗等内容。而在我们的大学语文课本中,就囊括了众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具体的篇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比如我国古代有众多优秀的爱国主义篇章:屈原的《离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陆游的《示儿》等等,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学作品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乃是我国古代人民传承已久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精神,更是我们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民族精神之一。我们在讲解中可以将一系列爱国作品进行串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如,我国古代先民一直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这和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是相吻合的。所以通过古代先人与自然相处、与人相处的范例中,我们可以寻求到今人生存的法则。总之,大学语文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将古代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寻找最恰当的切入点,否则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了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了。
三、大学语文应联系现实来传播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往往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老师可以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往往昏昏欲睡。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寻找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比如现在的学生喜欢网络文化,很多同学看网络小说,包括穿越题材、玄幻题材、言情题材等等类型的网络小说、网络段子。其实我们用心研究后发现有很多的新型文化实际上和传统文化联系密切。比如说网络上流行的“呵呵”二字,同学们对此了然于心。而事实上,这个词汇并不是网络时代的专属词汇,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咱们的大文豪苏轼就已经用过了。在苏轼的众多书信里,均用到了“呵呵”二字。然后联系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内容《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苏轼写完这首词便给朋友鲜于子骏写了封信:“尽日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除此以外,在他的多封书信里都用到了“呵呵”。这样的联系,很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得到学生的共鸣,老师便以此为契机展开传统文学经典和网络时代流行语的讨论。
此外,学生对外来文化很感兴趣,什么圣诞节,什么情人节,他们过得不亦乐乎。但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很少有同学过。甚至有部分同学还不知道七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该怀念什么人,历史上有什么风俗。更有甚者,说“乞巧节”为“七巧节”。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当地把中国传统节日、传统风俗对学生进行讲解。同样,我们也能联系到大学语文的课程,比如给学生介绍秦观《鹊桥仙》,然后讲解这首词就是以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例,描写古代中国的情人节,并解释古代乞巧节的风俗,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又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身为老师,我们还能恰巧就“爱情”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古代先人如何表达情感,今人又是如何表达爱情,西方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爱情,中西方都有哪些动人的爱情篇章和故事。这样一节课下来,同学们肯定是收获很大的。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里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几篇作品,几个作家,我们要尽一切力量来寻找那些作家和作品与今天的社会相关的联系所在,利用今天去追溯历史,让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离他们现实生活是很近很近的。
四、加强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大学语文学科应该建立起成熟的教材和强大的师资队伍。正所谓唇亡齿寒,只有学科建设成熟了,大学语文课程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同时也拥有更多的机会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要加強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规范的、权威的教材。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登记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两千多种。而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可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有的教材以中外文学史为主,有的教材以作品类型为线索,还有的教材侧重语言交际和写作应用。所以每当遇到不同的教材,大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要进行不同的教学组织上要进行不同的选择,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全国高校应该组织一批知名学者,尤其是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带头人,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统一编订,制定出一套具有普遍意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以便对这门课程进行宏观指导。
其次,要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队伍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逐渐边缘化,导致了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不够强大。很多老师不愿意长期带大学语文课程,尤其是年轻的老师。因为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里一般不受到学校的重视,特别是以理工科学校为主。因此长期带这门课程对年轻老师来说,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所以很多从事大学语文的老师都只是把这门课程作为一种跳板,以便日后转向其他专业课程或者工作岗位。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并尽可能地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存在感,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使大学语文老师能够在讲台上站得稳,站得久。另一方面,作为大学语文老师,也应该身担重任,乐于奉献,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稳定自己的心态,丰富自己的知识,加强教学管理,想办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实课堂,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也让学校看到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五、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众多课程里被逐渐弱化,作为大学语文老师我们自当羞愧。我们要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改变以往的课程设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充实我们的课堂,积极地联系当前社会传统文化的热点,使这门课程得以壮大。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将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这也算我们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