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2016-06-04陈洁
陈洁
摘 要 儒家“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对解决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偏低问题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吸取儒家“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精髓,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通过构建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优化校园生态环境、重视生态环保实践活动等方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
关键词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当代大学生 生态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历年来为人们所遵从和学习,尤其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恶化,既有体制和政策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的原因,需要我们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伦理观念。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然而,目前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较为低下,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学会继承和发扬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在高校德育中加以利用,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
1儒家“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儒家强调“万物一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休戚与共的整体。儒家学者认为人、物俱为天地和合而生,共处于天地一体内,人与自然万物是共生共存的。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认为人应该自觉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味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将人类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相统一。荀子云:“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张载说:“性者,万物之一源”,(《诚明》)都认为万物从来源上看,彼此是同一的,都属于一个整体。王夫之说到:“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人之所以为人,不相离者也。”(《周易外传·系辞上》)认为天、地、人紧密相连,事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事物,关键就在于他们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关系,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大整体。董仲舒认为“天人相应”或“天人相类”,认为“天”和“人”是同类。“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随应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也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2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
孟子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这里所说的“知天”、“事天”,意思是人要尊重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孟子还特别强调绿化,反对破坏森林:“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并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养生丧死无憾也。”的顺应天时、保护环境的生态思想。荀子更是把对生态的保护视为圣王之制,“禁”“发”以时,“伐”“养”依律,并从政策的层面鼓励老百姓尊重自然规律,爱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荀子·王制》)保证百姓有“余食”、“余用”、“余材”。此外,程颢则直接把遵循自然界“生生”规律同人的善良品德联系起来,曰:“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二程遗书》卷二)这些儒家学者的思想都体现了爱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一种生态道德境界和生态伦理智慧。
1.3尊重自然价值,节约资源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思想,不仅认为人是有价值的,而且还强调万物同样是有价值的。一个自然物对于它自身、另一物、整个自然过程的意义或作用,都是自然范围内的事情,儒家强调要从天道来看自然事物,从其作为天道的一个环节来确定其价值。儒家哲学尊重万物的生命,重视天地的生生之德,要求任何事物都能“尽性”,即实现自己的本性,反对“暴殄天物”,这实际上肯定了万物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事物的内在价值,而不是对人的工具性价值。儒家学者认识到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就要求人类要从仁心、恻隐之心出发,爱护和尊重它们的生命,重视它们的内在价值,让它们顺利成长。此外,为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学者强调“节俭”的重要性。孔子主张节俭,说:“君子惠而不费”,(《论语·尧曰》)把节俭节约看成是君子的作为。孟子有“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予·滕文公上》)倡导君主要贤明,节省用度,反对浪费。荀子更是从可持续的角度来倡导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今人之生也,方知蓄鸡狗猪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荀子·荣辱》)这些儒家学者的思想正是体现了一种尊重自然生命,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
2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生态道德意识较差
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未能引起高校学生的普遍关注,不少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树立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应当以学习为重点,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依靠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监管和社会的支持来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有序发展。有的学生虽然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只是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周边环境,对公共环境很少关心。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乱扔垃圾,到风景区游玩乱丢果皮、纸屑和塑料袋,随意刻画,破坏景区生态环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对生物缺乏应有的爱心和同情。当代大学生这种缺乏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表现,影响着他们生态道德素质的提升。
2.2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民以食为天,谷乃国之宝。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关乎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粮食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勤俭节约对于现如今我们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大学生,更应该站在国家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和理解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自我做起,把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浪费现象和奢侈之风却随处可见,成为高校的一个突出问题。各高校食堂已成为饭菜浪费的重灾区。一碗饭一碟菜吃几口就倒掉,尝一口不对味扔下就走人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大学生花父母的血汗钱,没有挣钱辛苦的切肤之感,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尤其在诱惑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面前,抛弃底线,向享受型生活迅速靠拢。一些大学生过豪华生日会、请客恋爱摆豪华宴、买名牌消费品屡见不鲜。此外,水浪费、电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等现象也是随处可见。大学生的这种穷大方、铺张浪费现象正是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态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
2.3缺少自觉参与的行为
保护生态环境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坚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志、养成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习惯和行为,是缓解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认识是正确的,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限制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也表示应该成立一些环境保护协会来倡导人类行动起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职责。但是,大学生却缺乏主动参与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的积极性。许多大学生在意识上很少主动去关心环境问题,去采取行动主动去保护环境,对自己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够,因而缺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不能从自己做起,不愿从小事做起。一些大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存在“凑热闹”、“装样子”的心理,不认真对待。此外,大学生生活在群体的环境中,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意志容易动摇。有些大学生在周围人群的压力和影响下,放弃了自己参与保护环境的行为,甚至还出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3儒家“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生态道德的核心思想,倡导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引导人们按照社会的伦理规范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为我们今天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生态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构建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首先,开设生态道德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一些专业性的课程,如,“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保护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等的其中一门或几门课程列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规定相应的课时和学分,全面系统地向大学生普及生态道德的基础知识。其次,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影响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自己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人文关怀,提高自己对生态道德问题的认识,并且组建一支专门从事生态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进行系统培训,使专业教师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研能力,从而使生态道德教育更好地实施。此外,建立高校生态德育的评价机制。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对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及其效果做出评价和判断,尤其是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状况进行测评,定期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以促进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发展。
3.2优化校园生态环境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注重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建设。高校可以对教室、寝室、图书馆、校园道路等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所进行合理地设计和布置,做好节约资源的日常管理,如对水资源、电资源的管理、垃圾分类的管理等,这样不仅能够美化校园环境,还能够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学校可以举办以生态道德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定期举办讲座,扩大学生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的途径,加深他们对生态道德的认识,从而强化自身的生态道德意识。此外,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活动,比如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活动、演讲赛等,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不断加强他们的生态道德观念。
3.3重视生态环保实践活动
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生态环保知识的同时,更要走出课堂,参加生态环保实践活动,使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成立一些生态社团,比如“环境保护协会”、“绿色协会”等,让学生自我管理,自己组织相关生态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自觉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也可以依托一些环保节日,比如“世界地球日”、“世界清洁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和以生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暑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乡镇进行生态知识理论的宣传,进行生态考察,并对调研地区的生态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唤起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并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儒家“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作为传统思想的精华部分,对现在我们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代大学生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理应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儒家“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精髓,发现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生态道德素质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生态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 唐明邦,程靖宇.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3] 付玉凤.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