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地区独立式住宅民居系统及空间表达的初探

2016-06-04李琴

戏剧之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适应性以人为本生态

李琴

【摘 要】建筑物可以生长、加接,可以改变入口的方向,也可以像细胞那样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以适应变化的需要。民居作为建筑物的一种类型,它的独立性更好地体现出这种有机品格。天井作为独立式住宅的生长点,沿袭至今,为我们充分利用旧民居提供了方便。关于未来住宅的设计方向的把握,需要善于利用建筑的“细胞”来完善自身的发展,正是以人为本的考虑。天井的存在无论是象征意义还是实际功能的体现,都反映出古时原始的生态观,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建筑师们。

【关键词】适应性;建筑符号;围合;以人为本;生态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77-01

一、天井的概念的以及由来

年初的时候,沐浴着初春的阳光,笔者来到隔壁市的古城闲逛,依旧是在青石板小巷子里穿行,依旧是别样的古朴情怀。一栋老宅子,两层两进的建筑格局,锈迹斑斑的木门,略带深沉。木门缓慢低沉的“吱呀”声显得格外尖锐,一推门便划开了老城巷子的寂静,也穿透了脚下被封存的厚重历史。高墙围院才使得天井有它自身的清凉,每每看到缕缕阳光洒落于此心中便涌起一股温暖柔和。笔者驻足在天井的位置,仰望穹窿的天顶,环顾幽暗的四壁,顿时领悟到了古朴的设计手法是如何地深入人心和沿袭至今的。“天井”这个词汇,据资料查阅最早是在《孙子》行军篇的记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指的是兵家忌入的险恶境地。就建筑形态来讲,天井就是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围墙围合起来的露天空地,是院落的组合样式,却又区别于一般院落的一种建筑符号。传统院落讲究围合的空间,天井便承担起了通风和采光的最初任务,而后再有顺污排水、除烟除尘的功效而被沿袭于内舍空间中的建筑形式,普遍存在于从明清时期至现代的中国传统民居中。

二、天井存意在的义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序言中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项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其实民居的天井能够在建筑历史长河里长存,本来就不该只是纯粹的象征意义,而是生动活泼的、可以适应当时当代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特别是从封建时代走出来的天井,它是建筑内的居住者跟外界对话的互动之地,通过它感知植物之四季,感知天气之冷暖,同时通过把玩雕塑图纹、景观摆设表现自己对于生活的情趣。苔痕上阶绿,才有草色入帘青之美景,至此文学性和美学性还有实用性得到结合便是主人居住情怀的一种实现。

(一)天井设计手法

天井属于建筑的共享空间,它从本质上是区别于屋顶采光的。从入口到堂屋大门是通过天井来作为交通维系的,由堂屋可进入左右厢房,由堂屋也可以进入后楼梯间,这种点到线、线到面的平面格局,也更显示了天井在院落里承前启后的设计意义,甚至可以说天井是院落设计的布置核心体现。天井主要呈“凹”、“口”、“H”、“日”等四类基本平面形式,天井突破的是围合的建筑形式,解决的是室内的封闭感,给生活习惯和形势带来新希望。天井的大小是随着屋檐的高度而来改变的,面积的比例匹配自家院落的大小而建设起来,视觉上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推敲。

(二)天井在建筑中优势

1.调节了室内的小气候;2.合理的控制通风和天然的采光;3.室内外以及导向作用的枢纽空间;4.天井作为堂屋的延伸部分,在视觉上完善了建筑,增加了院落的空间感。

三、天井的文化意蕴

安全生活的需要也是围合建筑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天井的突出作用,使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天井四方之设计,积福纳财暗合了古代商人的生存需求,世俗的生活愿景通过居住形式有诗意地彰显出来。同时历代建筑形式的效仿和创新也是国人内心深处思想的一种向往,一种对中庸和谐的居住思想,一种对阴阳相容相和的追求,一种对生活对未来方方面面美好的寄托,这些真真切切地反映在古民居的建筑格局中。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轴线生长水平,都反映出建筑多方向灵活的生长性。这种“高密度”的构成,首先是当时自然和经济的条件的影响。居住其中的人大可以谈天说地,做个井内之人,晴天里看艳阳洒满院角落的一份懒洋洋,雨天里看淅淅沥沥的雨点滴答作响,雨水顺势而下感受“四水归堂”。

四、总结

以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为蓝本,提炼其中的合理成分,应用到现代低层住宅设计当中,以提高户内的舒适性,是天井长存于世的立足点。在住宅设计中,加入新的天井,所谓新天井是另外造型的一种表现,例如加了透光顶棚的天井,冬季关闭顶棚,成为温室;夏季打开顶棚,利用热压,促进通风,加上百叶,同时遮阳。在建筑物面对恶劣气候隔绝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增加梯度也是缓和外界气候变化对室内舒适气候冲击的有效措施,这些生态的话题都可以从建筑细节中衍生。

作者简介:

李 琴(1987-),女,湖南怀化人,侗族,硕士,现任职于贵州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艺设计。

猜你喜欢

适应性以人为本生态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