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红楼遐想
2016-06-04邱燕红
邱燕红
芝山南麓,坡上高大的木棉结满猩红的花,在蓊郁的绿叶间格外醒目。在绿叶红花的掩映下,一座罗马拉式拱顶的红砖楼伫立南望,形态精致、气度雍容……
——这是2000年早春,我站漳州市委大院看到的画图。那情景,几乎占据了我对那个春天的所有记忆。
那一年,我考入了“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幸运地成为这座“芝山红楼”的第一批解说员。从一个惴惴不安的乡下丫头到一位从容的资深馆员,不经意间,我与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红楼,竟已相伴走过十六个春秋。
那一天,我穿过广场,踏上布着浅浅青苔的十四级石阶,来到红楼跟前。四周的空地上,飘落着一些桉树叶子和几朵木棉花。我好奇地打量着围墙的标语,抚摸着那些稚拙的字迹:“最贫苦工农自动起来当红军”、“实行土地革命”……标语的位置并不高,它让我浮想联翩:六十八年前,这里曾来过一男一女两位红军小战士,男的搅动着桶里的红漆,女的挽着袖口,用毛笔在墙上描下她在长汀城里刚学会不久的文字。每写完一个标语,他们都会退后几步,推推头上别着红星的八角帽,表情认真地评评点点,然后满意地笑了,转过另一面矮墙……
那一天,我站在红楼跟前。想象着楼里应该有一个弯曲幽深的甬道,上方亮着数盏橘黄的灯。甬道仿佛可以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而通往它的每一扇门,背后都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漳州市胜利西路118号大院。
这个门牌号,就是芝山红楼的地址。
由车水马龙的胜利大街转入花园式的市委大院,迎面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攻克漳州纪念碑,造型像红旗也像尖刀。其设计理念源于毛泽东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纪念碑左侧,一排塔松青翠欲滴;台阶石栏上,六只石狮威风凛凛。花草绿丛簇拥着一座坐北朝南的洋楼,它就是无数人心目中的圣地——漳州芝山红楼。斯楼的前身,是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寻源中学校长楼。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天文学家戴文赛等,都是从“寻真理之奥,启智慧之源”的寻源中学里走出的佼佼者。后来,寻源中学改成了漳州农校。再后来,漳州农校从芝山南麓搬到了圆山脚下,这里就成了市委大院,校长楼也成了“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
那一天,直到走进红楼,这才发现楼里并没有我想望中的幽深甬道,整幢楼的建筑面积不足500平米,只有七个简朴的房间。底层是地下室,二层西南侧带有前廊,三楼有凉露台,楼前有广场,楼后是庭院。
走进红楼,也就走进了1932年春天的故事。历史在这里找到了诠释和见证,一代领袖和无数革命先驱的千秋大业,已深深地铭刻在楼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灯……与日月交辉,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感慨和遐思。在随后的岁月里,我逐渐了解了这座楼的历史,熟悉了曾住楼里的每一位革命先驱,也熟悉了那段鼓角争鸣、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曾在芝山红楼居住过二十几天。同在楼里居住、工作的还有罗明、邓子恢、蔡协民、曾志,以及毛泽东的警卫员关洁清等人。如今,纪念馆的毛泽东工作室内,摆放着简朴的办公桌椅。桌上摆放着煤油灯,桌旁是架单人床,床边放有一对马口铁做的箱子,墙上挂着纸伞、公文包、行军米袋等。展馆内还张挂着113位当年参加攻打漳州,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以上的老红军照片;陈列着当年红军攻克漳州时的战利品、宣传品及红军、游击队使用过的武器、袖章和文告等文物近千件。芝山红楼先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在当解说员的十六年里,我一次次向来访者介绍红楼的历史沿革,一次次重温漳州战役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上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49师盘踞漳州,摧残闽南革命,迭犯闽西苏区。1932年春,中央红军为了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向外发展,提出了攻打漳州的决策。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率领由中国工农红军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从长汀出发,挥师南下。东路军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率部于4月8日占领龙岩城。4月19日拂晓,红军在漳州郊区天宝镇风霜岭、十字岭等地,与国民党49师进行激烈战斗,最后击溃了敌军。下午3时结束战斗,敌师长张贞带少数亲兵弃城而遁,中国工农红军胜利进漳,并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和两架飞机。
芝山红楼,见证了这段重要的革命历史。红军进驻漳州后,毛泽东曾在这里同聂荣臻、罗荣桓一起接见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和中共厦门市中心市委的负责人以及闽南游击队队长王占春,还接见了邓子恢,听取他们的汇报。毛泽东曾在红楼内几次召开师长、政委以上干部会议,总结漳州战役并制定行动计划。在此期间,毛泽东指挥红军分兵攻打漳浦、南靖、石码等地;领导红军发动青年参加中央红军,发动群众筹粮筹物支援革命;指导地方党组织创建红军独立团和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为发展闽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6月初,红军战略转移、撤出漳州,回师闽西苏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福建,漳州是仅次于省城福州的第二大城市,物产丰富,号称福建的鱼米之乡。因此,此次红军进漳驻扎了近两个月,补充了大批的给养、壮大了红军队伍。而当年跟着毛泽东进漳的红军战士,后来也大多成了共和国的开国功臣,在1955年的授衔中有94名成为了将军,其中有元帅三名,大将一名,上将12名,中将33名,少将15名。红军进漳,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构成了一部生动真实的爱国主义教材。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姬鹏飞、宋平、杨成武、胡锦涛、习近平等人都先后亲临此楼。毛泽东的亲属李敏夫妇、李讷夫妇、毛岸青和邵华一家人也曾前来瞻仰。芝山红楼,如今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多次的参观接待,我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无论谁走进这座红楼,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即便相互间有所交流,也如耳语一般地自觉压低音调。兴许,这就是红楼的历史带给人们的震撼吧?在历史积淀的厚度面前,人们也许都会感到个体的渺小;在历史流淌的长河面前,人们也许会疑问、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在历史清澈的铜镜面前,人们也许会从其兴替之中,修正自己固有的观念;在历史厚重的教科书面前,人们也许能得到借鉴和启示,并从中获得洗礼和升华……无论何种形式,每一次真诚的纪念,都饱含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和回忆,都是对真实历史的敬意和献礼。十六年之后,我也在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小秘密:那位曾在遐想中出现了多次的、剪着短发、挽着袖子在墙上写标语的红军女战士,仔细一瞧,原来竟是自己的模样。
芝山红楼不是一潭死水。它在岁月中泛起的涟漪,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日子、开创美好的未来。如今,在元旦、清明、建军、国庆、少先队建队等许多重大节日里,这里都会举办书法、绘画、摄影、演讲等活动,给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注入清新的时代气息,让它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成为不同年龄段的漳州人的集散地。“海滨沃土,人民盼望来苏早。三十年前,插上红旗照眼鲜。而今建设,遍地金黄和玉翠。约我重游,时在秋冬景最优。”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谢觉哉先生重游红楼时,写下的《减字木兰花 过漳州》。这是一位革命先辈对历史的缅怀、对漳州未来的期许。如今,芝山红楼——这张漳州名片所传递的信息内涵,不仅是一幢精美的百年建筑、一段峥嵘的革命历史,而更传递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漳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