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放化疗联合DC-CIK细胞生物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2016-06-04张全安童金龙
耿 杰, 张全安, 童金龙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医院 肿瘤科, 江苏 南京, 210003)
同步放化疗联合DC-CIK细胞生物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耿杰, 张全安, 童金龙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医院 肿瘤科, 江苏 南京, 210003)
摘要: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联合DC-CIK细胞生物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64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采取放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治疗。比较2组患者免疫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53.13%,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1.86%(P<0.05); 对照组患者的CD3+、CD4+及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与观察组患者相比显著减低(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联合DC-CIK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安全可靠。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疗效; 放化疗
近年来中国肺癌的发生率出现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目前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患者就诊时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手术、放化疗等常规治疗方法并不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肺癌的总治愈仍然处于低水平。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以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治疗为基础的新型治疗模式上。有研究[1-2]显示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能够相互促进,其既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杀灭肿瘤细胞,又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生活质量。DC-CIK已经在血液病的治疗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应用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过程中的报道相对较少[3]。本院肿瘤科对部分患者在同步放化疗的基础上采取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肿瘤科实施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4例,并根据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且影像学检查符合NSCLC的诊断标准。试验组中女性和男性患者分别为15例、17例;患者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5.6±8.5)岁;患病时间1~12月,平均(2.8±0.2)月;病理类型:鳞癌和腺癌各15例,腺鳞癌2例。对照组中女性和男性患者各为16例;患者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5.7±8.4)岁;患病时间1~12月,平均(2.7±0.3)月;病理类型:鳞癌和腺癌各14例,腺鳞癌5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骨髓抑制,心电图显示无异常,排除放化疗禁忌。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病情、患病时间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案
所有入组的患者均给予同步放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为: ① 放疗。应用由美国瓦里安公司生产的直线加速器进行放射治疗,选取6 mv-X线三维适形照射技术,放射的总剂量控制在60~70 Gy, 日照射剂量控制在2 Gy, 每周照射5次。② 化疗方案。入组的所有患者在放射治疗的当天即按照TP方案进行治疗,具体为多西他赛注射,剂量按照75 mg/m2计算,于第1天静脉注射;顺铂静脉注射,剂量按照75 mg/m2计算,于第1~4天用药;化疗过程中均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保护骨髓等对症支持治疗。从第2个周期的化疗方案开始,于化疗前的2周给予DC-CIK细胞免疫治疗,共分为5次进行回输。试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具体操作为:应用血细胞分析机从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分析出单个核细胞,并在实验室中对DC和CIK细胞进行培养,在1~2周后将其回输至患者的体内。其中DC细胞和CIK细胞分别在第7天和第11天时开始回输,隔天回输1次,4次作为1个疗程。
1.3评价方法[4]
依据WHO的评价实体瘤近期疗效的标准进行疗效判断,共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4个等级。分别于治疗前1周及回输后第2周再次对患者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查,了解CD3+、CD4+及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试验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53.13%,而对照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21.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2组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对比
经过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CD3+、CD4+及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与观察组患者相比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以往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目标主要是将肿瘤细胞直接杀灭,常用的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化疗及放疗等,但是大量的临床实践[5-6]证实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并不能将肿瘤完全消灭,因此治疗后很容易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事实上肿瘤细胞表达的某些基因和正常细胞相比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正常的情况则很容易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所识别并清除。由于正常人体内存在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因此绝大多数正常人发生肿瘤的概率较低。肿瘤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同样对肿瘤细胞具有识别和杀伤作用,但是其在功能及数量上明显低于正常人[7-8]。在体外对各种淋巴细胞进行培养和激活,然后将其回输至患者的体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将肿瘤细胞杀灭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目前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主张采取同步放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有研究[9]显示,由于部分老年患者并不能耐受同步放化疗,因此对于身体条件尚可的患者,仍建议其坚持进行化疗。患者自身免疫水平低下同样是患者不能耐受放化疗的主要原因,而DC-CIK治疗能够明显增加患者的免疫水平,减轻同步放化疗所诱发的各种副反应[10-11]。DC-CIK治疗能够增加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身的免疫功能。
肿瘤生物免疫治疗通常是指在体外进行诱导,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抗肿瘤作用更强劲的DC-CIK,从而起到抗肿瘤效果[12]。有研究[13]显示,DC-CIK能够增加患者机体内IL-12和IFN-r干扰素的含量,增加细胞毒性,从而提高对肿瘤的杀伤效果。T细胞亚群通常是对细胞免疫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证实肿瘤患者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是存在异常的,主要体现在患者体内的CD3+、CD4+数量显著减少,而CD8+细胞显著增加[14-15]。肿瘤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免疫抑制的过程中,因此患者不能识别和杀伤突变的肿瘤细胞,因而造成肿瘤细胞的增加和转移。在检查过程中,通过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评价,能够了解患者体内的免疫状态,有利于指导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以及其他相关治疗药物,以增加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自身抗肿瘤效果[16]。
本研究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疗的基础上应用DC-CIK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53.13%,而对照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21.86%,试验组患者疗效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CD3+、CD4+及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和观察组患者相比显著减低(P<0.05),这说明联合治疗能够明显增加肿瘤的总缓解率, DC-CIK治疗能够提高患者对放化疗治疗的耐受性。化疗对肿瘤细胞发挥的免疫抑制细胞因子水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能够促进全身性的抗肿瘤效果,而且化疗同时能够促进细胞的凋亡及体内肿瘤抗原树突的释放,从而增加体内抗肿瘤免疫效果。所以可以认为DC-CIK细胞免疫治疗能够影响肿瘤细胞死亡相关的后续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1]任林广, 张健, 徐广伟, 等. 肺癌患者外周血T 细胞亚群与NK、NKT 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10): 1873-1874.
[2]单杨杨, 姚反修. 老年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8): 20-21.
[3]彭大为, 李建旺, 元建华, 等. 自体DC-CIK 细胞联合培美曲塞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2, 28(7): 648-656.
[4]蔡俊霞, 谭洁, 王彬, 等. DC-CIK 治疗43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 现代肿瘤医学, 2014, 22(1): 67-70.
[5]肖艳, 肖振君. DC-CIK 过继细胞免疫联合消癌平注射液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 14(5): 68-70.
[6]李冰, 郑秋红. DC-CIK 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探讨[J]. 黑龙江医学, 2011, 35(1): 4-7.
[7]张俊萍, 毛光华, 史天良, 等. DC-CIK 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1, 18(4): 424-429.
[8]鲍锋, 盛春华, 杨光, 等. DC-CIK 细胞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531 例分析[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1, 27(4): 360-362.
[9]王美清, 彭大为, 程小珍, 等. 自体DC-CIK 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 中国热带医学, 2012, 12(6): 719-721.
[10]盛春华, 鲍锋, 徐爽, 等. 化疗联合DC-CIK 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J]. 实用肿瘤杂志, 2011, 26(5): 503-506.
[11]刘鹏辉, 廖国清, 李亮亮, 等. DC-CIK 细胞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刊, 2012, 47( 11): 32-35.
[12]王凤玲, 隋小芳. T-钙黏蛋白高甲基化与肺癌发生、发展关系探讨[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 37(1): 34-36.
[13]徐文华. DC-CIK 细胞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下月刊, 2013, 23(4): 1698-1699.
[14]黄晨, 黄燕, 吴小娥, 等. DC-CIK 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J]. 现代肿瘤医学, 2011, 19(3): 479-483.
[15]魏成明, 晏军, 王琳, 等. DC-CIK 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 实用癌症杂志, 2015, 30(4): 573-574.
[16]刘永翠, 刘金英. 89 SrCl2对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 黑龙江医药科学, 黑龙江医药科, 2015, 38(3): 135-136.
Effect of chemoradiation combined with DC-CIK cells biological therapy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iddle-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GENG Jie, ZHANG Quan′an, TONG Jinlong
(DepartmentofOncology,NanjingSecondHospital,Nanjing,Jiangsu, 210003)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hemoradiation combined with DC-CIK cells biological therapy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iddle-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hodsA total of 64 patients with middle-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2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hemoradiation schemes,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he DC-CIK cells biological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mune indexes and clinical effect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total remission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53.1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21.86%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levels of CD3+, CD4+ and the percentage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The chemoradiation combined with DC-CIK cells biological therapy is effective and reliabl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iddle-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KEYWORDS: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urative effect; chemoradiation
中图分类号:R 7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9-041-03
DOI:10.7619/jcmp.201609011
通信作者:童金龙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