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师“低效或无效教学”观调查研究

2016-06-04方勤华胡余旺金江红黄应国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低效国培计划农村教师

方勤华,胡余旺,金江红,黄应国

(1.信阳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固始慈济高级中学,河南 信阳 465200)



农村教师“低效或无效教学”观调查研究

方勤华1,胡余旺1,金江红1,黄应国2

(1.信阳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固始慈济高级中学,河南 信阳 465200)

摘要:请来自村镇学校的25名“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班学员,描述他们认为的“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现象”,用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理论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析出引起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因素,有3个大类11个主题.调查结果揭示:“学生参与”不足,教师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加强;随意增加“教学内容”难度是造成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一个原因;“教学模式”形式化和僵化对教学不利;“教学过程”各环节落实新课程理念效果有待增进;“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及使用需要加强.

关键词:农村教师;“国培计划”;新课程;低效(或无效)教学;初中数学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实施十余年,针对新课程的各种培训层出不穷.其中,主要针对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始于2009年的“国培计划”,后来居上,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培训机构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如讲座、报告、案例教学、示范观摩、跟岗实践等,解读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或无效”“好的或不好的”教学,让教师们应接不暇.然而,教师的教学观念究竟如何?这是决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否进入课堂的前提.再者,教师的优秀教学观和他们自我报告的教学实践具有很高的一致性(83%)[1].为此,笔者对信阳师范学院“国培计划”(2014)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初中数学班的“国培计划”学员,进行了一次开放式微调查.见微知著,了解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真实状况,反衬教师的有效教学观念(本文视优秀教学、好的教学和有效教学同义),为农村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教师校本研修等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2研究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调查,请参与调查教师“列举您认为的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现象”. 如文献[1]和[2],包括笔者自己在内的关于教师教学观的调查研究,多是从正面调查教师对优秀(或好的)教学的描述.为了避免教师们将理论上的有效掺杂进表述中,笔者认为,批判的视角更能将教师的目光聚焦在身边真实的场景.这里,笔者采用了对教学“实事”的研究,“即教学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教学现象,透过现象把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形成的是‘生命的、整体的’课堂教学论”[3].

调查样本为信阳师范学院“国培计划”(2014)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初中数学班国培学员,共50人,除缺勤、市级学校及近5年不在一线教学人员,参与调查25人,分别来自信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南阳市、许昌市乡镇中学,男教师13人、女教师12人,教龄均在5年以上.样本都是各地市教育局按照“国培计划”“置换脱产”学员要求选定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

数据收集与分析.调查时间:2014年11月18日,参与调查教师25人,回收资料25份.把收集的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转录成电子数据.将原始数据按照意群分类并进行编号.如,编号“2014-02-F”表示“调查时间+样本教师+数据收集者”.这样,来自同一个样本的数据,可能被分成若干个条目,分别统计在不同的大类和主题中,见表1至表3.根据新课程理念及教学理论.笔者分两个层次析出类别因子:第一层次,析出大类;第二层次,将各大类数据进一步分成若干主题.最后,将原始数据统计在各主题之下(除了错别字,均按照原文表述录入).25份数据,经过第一层次统计分析,产生“学生”“教师与教学”和“教学媒体”三个大类.具体分类依据:凡低效或无效现象是由学生因素引起的,均统计在“学生”因子下;与“教师与教学”有关的数据均统计在该因子下;而与媒体使用有关的数据统计在“教学媒体”因子下.然后,再进一步梳理统计在各“因子”下的数据,析出11个主题.

3研究结果

3.1“学生”因子

“学生”因子,主要分析由“学生”引起的低效或无效现象.有些数据既可以统计在“教师与教学”因子下,也可以统计在“学生”因子下,笔者均统计在“教师与教学”因子下.最后,“学生”因子具体内容统计在表1中.

可以看出,按照意群编码统计,由“学生”引起的低效或无效现象又析出“学习兴趣与态度”(5项)、“学生基础与问题”(3项)、“学习方法”(2项)和“合作学习”(4项)4个主题,共14项.

表1 “学生”因子引起的低效或无效现象

3.2“教师及教学”

教学理论研究总把“教师”和“教学”作为单独的维度来研究.然而,在讨论有效教学要求时,笔者倾向把对教师的要求与对教学的要求交织在一起.因此,本文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分析.“教师及教学”这一因子内容最多,见表2.

“教师及教学”有关的低效或无效现象,以教学论知识为框架,析出4个主题:“教学内容” (5项)、“教学模式与方法”(13项)、“教学过程”(26项),以及“教学组织”(4项).“教师与教学”因子,共有48项内容.其中,“教学过程”主题,笔者又按照教学过程要素,将其分为7个方面进行统计,分别是“导入”(3项)、“提问与问题”(6项)、“学习方式”(8项)、“讲解”(3项)、“小结”(1项)、“布置作业”(2项)和“板书”(3项).

表2 “教师及教学”因子有关的低效或无效现象

(续表)

表3 “多媒体技术”因子有关的低效或无效现象

3.3多媒体技术

关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的教师并不多,但也可以析出3个主题,见表3.

3.4其他

有一位教师提出了“疑问:现代新手段、新教法、新教材、新……但学生考低分的越来越多,为什么?”(2014-05-F)笔者将其单独列出.这位教师对新课程整体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4结论及讨论

此次调查数据揭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施中的效果,还不太满意,这同时折射出教师对优秀教学实践的渴望.本次调查结果启示,欲增进教学效果,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4.1“学生参与”不足,教师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加强

新课程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4]这里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以及情感参与三种形式[5].学生参与影响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全面参与,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由“学生”引起的低效或无效现象析出了4个主题,共14项.除了“学生基础与问题”中的3项内容,不能直接归纳到“情感参与”中以外,其中有10项内容(“学习兴趣与态度”5项、“学习方法”2项,和“合作学习”中的第11、12、14项),都可以归结为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参与”不足.笔者从5年的“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中了解到,这也是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渴望解决的最大难题.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对学生有深远影响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圣先贤的话,在国外学者的科学研究中,又得到了验证.最近,Chrystian Tejedor[6]报告了美国弗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Zahra Hazari团队所做的一项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研究成果.研究对来自全美各地9 000名正在学习微积分、将来欲从事与数学专业有关职业(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or math,简称STEM)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揭示:“相对于个人兴趣和被认可(教师、家长,亲戚或朋友),对自己能力和表现的自信仅仅是第二位.”也就是说,对学校环境而言,教师、同学认可和个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愿意学数学的首要因素.

本次调查,虽然样本数据产生了“学生”这个影响教学效果的因子,但再检查发现,这些数据来源于6名教师,只占参加调查研究教师(25人)的24%.

关注学生学习,是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一个有经验教师的重要标志.当今,在教育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前提便是增强学生意识[7].本次调查数据说明,有的教师注意到了促成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在因素.然而,还有不少教师(占参与调查教师的76%),没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教学的效果.因此,从学生主体性出发分析教学效果意识有待加强,相应策略需要跟进.

4.2随意增加“教学内容”难度是造成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一个原因

虽然仅有4位教师谈到教学内容太难对学生学习造成的不利,但忽视大多数学生需要,仅从个别学生需要出发,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是教学中的一个特点,这也造成了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有研究者[8]针对三位不同教龄的城市教师进行了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教学中,实际使用的问题是教材问题数量的3~5倍,教学中实际使用的问题难度高于教材中的问题.这涉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加大难度,虽然也是教学的一种客观需要,然而,如何兼顾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新课程要求“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4].与此相对应,教学内容的处理,也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多层次和多样学习需要.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学生向城市流动较大,村镇中学整体学习氛围较差,学生学习困难较为普遍,如果盲目加大教学难度,势必雪上加霜,对大多数学生学习不利.事实上,“大众教育”是如今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秉持的一个理念,学生普遍的水平,才是真正的质量,也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重点.

4.3“教学模式”形式化和僵化对教学不利

样本教师有13位(占52%)谈到由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造成的教学效果低效或无效.其中,有6位教师谈到现在一些流行的教学模式在学习层面实施过程中的形式化和僵化.有7位教师谈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如“翻转课堂”“导学案”,注重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过程.

教学方法历来被看作是教学改革中最“革命”的因素,对中小学教师的影响可能最为深切.改革实施者,往往以此为突破口,借助建构某种模式,强行推广新理念和新方法.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地区还通过行政推动,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创立一种教学模式,或者要求整个地区都要推行某一教学模式”[9].这种做法成为一种时尚和主导,最终反而成了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之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试图一刀切在整个地区或学校实行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理性看待“席卷”农村,甚至全国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分析批判能力.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数学教育家郑毓信[10]提出了具体指导教师批判性思考的三个问题:“什么是这一新的主张或口号的主要内涵?这一主张或口号为改进教学究竟提供了哪些新的启示和教益?什么又是其固有的局限性或可能的错误?”加强教学理论学习,在理论指导下反思教学实践,对提升教师批判能力定会有所帮助.

4.4需要进一步探究“教学过程”各环节如何增进数学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各环节中,13位教师(占52%)提出的“低效或无效”现象共有26项,超过“教师及教学”主题所有项目(共48项)的一半.教学过程是教学中的动力因素,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它也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其中,“导入”“提问”“学习方式”中的“探究与合作”,以及“师生互动”,这些新课程实施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也都是教师们集中关注的问题.

虽然,实施新课程以来,这些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然而,调查显示,这些方面教学的有效性,还值得进一步具体地探究.比如,“探究”和“合作”学习,“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教师参加的培训中教学理论讲座和一线教师教学案例示范,都有不少内容涉及,但实际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如何指导有效的“探究”和“合作”,仍然是教师们关注比较集中的地方,值得深思.

4.5“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及使用需要加强

本次调查,把“多媒体技术”使用从“教学过程”主题中单独列出来,主要是由于新课程理念也把它作为专门的一条列出[4].调查发现,只有4位教师注意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这或许印证了笔者之前的一项调查结论: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使用重要性的认识低于预期[2].但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无效现象的描述都十分贴切,如使用“多媒体技术”对数学理解、“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内容,造成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本来应该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现在反而成了学生理解的障碍,这显然有悖多媒体技术使用的理念.对此,应该对照新课程相应理念,进一步探究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为学生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现实的、探究的数学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Chen J,Brown G T L, Hattie J A C,et al.Teachers’ conceptions of excellent teaching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self-reported teaching practices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8(7):936-947.

[2]方勤华,左敬亮.高中数学教师“数学与技术”知识素养:落差与对策[J].中国教师,2013(8):62-65.

[3]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4.

[4]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Tejedor C.What makes a math person? Interest, recognition are key factors, researchers say. NSF-funded research conducted by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ofessor Zahra Hazari[EB/OL].[2015-06-23].http://phys.org/news/2015-06-math-person-recognition-keyfactors.html.

[7]张春莉,李冬红.增强学生意识实施有效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4(11):22-26.

[8]江春莲,李琴.初中数学教材呈现问题与课堂教学实际使用问题度分析[C].北京: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论文集,2014.

[9]董裕华.对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4(2):39-43.

[10]郑毓信.从“先学后教”到“翻转课堂”[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9):4-8.

Vol.33 No.2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Mar.2016

Received:2015-11-10

Foundation item:Supported by Youth Research Foundation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No. zknuc0218)

Biography: Kang Yujie(1986- ), female, Zhoukou Henan, a teaching assistant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M.S., engages in uncertain optimal control.

Investigation research to village school teachers on the inefficient teaching

FANG Qinhua1, HU Yuwang1, JIN Jianghong1, HUANG Yingguo2

(1.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2.Ciji High School,Xinyang 465200,China)

Abstract: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to 25 village middle school math teachers in the Replacement of Full Time sub-program of the National Teachers Training Planning was conducted. The teachers were asked to describing what inefficient or non-efficient teaching they considered wa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framework of new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edagogy, data from 25 teachers were analyst and classified as 11 topics included in 3 categori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e followings:(1) students engaging in math learning was not enough and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students learning;(2) the teaching contents organized by teachers were much more higher than students’ competencies,this was a reason resulting in inefficient;(3) formalized and rigid teaching model was also an ineffective factor of teaching;(4) the claims of new curriculum should be more efficient in teaching process;(5) the importance and using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should be recognized deeply.

Key words:village school teacher;the National Teachers Training Planning;new curriculum;inefficient teaching;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

收稿日期:2015-10-08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从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视角探索‘国培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模式”(2014-JSJYZD-024);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实施‘国培计划’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2016-JSJYYB-038);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于农村教师优秀教学观念的研究”(201410477009)

作者简介:方勤华(1968-),女,河南潢川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6)02-0021-05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2.005

猜你喜欢

低效国培计划农村教师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需要共同努力
E-learning: 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国培计划”顶岗置换实效性研究
“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2015“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效果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