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史铁生作品中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2016-06-03左荣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生命意义作品史铁生

摘 要:在西方现代思潮传入中国之后,受西方虚无主义的影响,一些作家开始沉入绝望、迷惘的深渊,他们开始怀疑一切,对于“责任”“道德”等正面的东西不屑一顾,以此来显示他们的与众不同。所以,很多作家放弃了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开始与商业化联手追逐现实的享乐和利益。但是在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背后,还有一部分作家并没有对生活、生命、社会完全麻木,他们还在清醒地活着,真实地感受着自己的精神困境,并渴望能够走出人生的困境。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他在残疾之后陷入精神的深坑,在痛苦挣扎之后,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精彩与美好,从而镇定又激动地欣赏其中的美丽与悲壮。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生命意义

作者简介:左荣(1975-),女,河南漯河人,中文讲师,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处。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

正如托尔斯泰的名言说的那样,幸福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温馨、甜蜜、美满,但是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幸。对于史铁生而言,他的不幸来自于由于疾病而导致的双腿瘫痪,活动的范围只能被局限在一方小小的轮椅之上。如果史铁生是一出生就双腿残疾,没有感受过跳跃的欢欣、奔跑的快感,那么也许他会生活的更加坦然一些,但是上苍何其残酷,让他在体会到飞翔的快乐之后残忍地折断了他的翅膀,让他在21岁的青春年纪就失去了双腿的功能。21岁,正是青春勃发、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年龄,史铁生有着太多的人生愿望要去实现,有着太多的人生规划要去践行,可是命运的绳索却把他生生地捆在了轮椅之上,出入不便,只能仰望天空来怀念自己飞翔的梦想。他突然被抛弃在遗忘的角落,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人、社会的负担和累赘。从一个健健康康的正常人一下子变成被社会歧视的残疾人,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剧痛,怎样刻骨铭心的重创。他变得无比的烦躁和痛苦,只能通过摔东西来发泄内心的抑郁。此刻,死亡离他是如此的近,近到触手可及。他曾无数次地渴望终结自己的生命,但却没有成功,最后,他放弃了自杀的想法,开始坚强地活着创作,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作家。是什么支撑他度过了生命的低谷?是写作过程中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为了给自己的生存找出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使得生活成为一个快乐、充实的过程,他抓住生命的意义这个救命稻草苦苦思索,层层深入地掘进,最终捕捉到了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独特感受和认识,给还在混沌中摸索的中国人一个生命的启示。

第一、史铁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义。

上苍对于史铁生是残酷的,让他在双腿瘫痪之后,还要饱受尿毒症的侵袭。但是上苍对于史铁生又是照顾的,让他在经历苦难之后,给了他生命价值的追求。史铁生在21岁那年,也就是1971年因疾病而导致下身瘫痪而无法行走,在经历了八年的痛苦彷徨之后,他于1979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此后就笔耕不辍,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路攀爬。因为自己的残疾之躯,他对于残疾人的心路历程极为熟悉,所以他在作品中常常塑造残疾人的形象,例如《山顶上的传说》就以史铁生为原型塑造了以为爱好文学,却又双腿瘫痪的主人公形象;《午餐半小时》中的主角是虽然身体残疾瘫痪但依然和大爷大妈一起工作的青年;《命若琴弦》中的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坚强生活的老瞎子和小瞎子;《来到人间》中描述了一位天生侏儒症的小女孩的生活经历;《宿命》中塑造了天降横祸却依然不放弃理想的有志青年等等。他对于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处境的挖掘和表现,表达了残疾人对于生活的热爱,永不放弃理想的精神,这正是史铁生生命意义的展现。

如果说史铁生以作品的形式表现的只是一种对于自我了解的生命意识的话,那么史铁生对于人类困境的思索就超越了个体的局限,表现出一种由己及人的生命意识。史铁生在书写残疾人的生活心理的过程中,慢慢地发现人类困境是无所不在的,不仅仅残疾人有,健康健全的人也有。这种人类困境不仅仅表现在肢体不全上,也表现在精神压抑痛苦上。他总结出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共同的困境其实就是三个词:由于无法彻底沟通而带来的孤独,由于不能实现欲望而带来的痛苦,由于体悟不到生死而带来的恐惧。孤独、痛苦、恐惧是世界上任何人都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命运。史铁生从自己的痛苦经历出发经过深深的思考,终于体会到消解孤独、泯灭痛苦、压制恐惧的最终法宝就是爱。史铁生的幸运在于他所遇到的三位女性。第一位是他的奶奶,她在史铁生幼年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让他在人生的开始品味到美好和幸福,为他以后的坚强留下了阳光的温暖。第二位是她的母亲。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她为儿子的病痛痛苦啼哭,为了给儿子治好病,遍访名医跑遍许多地方,后来又为了让他的生活有所寄托而四处奔走打听,她所付出的爱,令人动容。第三位就是他的妻子,史铁生自从结婚后,她就全面地担负起了照顾史铁生的工作。不仅在身体上关爱他,更在心灵上关心他。每次史铁生的朋友前来拜访,她都精心准备,热情招待他的朋友,使他在病榻上也不会失去朋友的关心,并时不时地带回各种书籍,供史铁生阅读。正是这三位女子的伟大的爱,才让史铁生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从孤独的深渊中攀援上来。

但是爱围绕我们,使我们不再痛苦,但是却不能拯救我们脱离欲望的漩涡、摆脱痛苦的苦海。人类因为有了欲望才有了无尽的痛苦,那么为了解脱人类的苦难,消除所有的欲望可以吗?史铁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史铁生在《一封家书》中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消除欲望所带来的痛苦在于如何看待目的和过程的关系。欲望并没有罪恶,有罪恶的是人类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产生的无止尽的贪欲。走在生命的征程中,人类的欲望必然是没有停止的时候的,独自在黑暗中摸索,死亡是必然的最后结局。可是作为人类,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走的过程,更在于怎样走。如果能够袒露心胸,与他们结伴同行,彼此温暖、彼此依靠,在生命的征程中用尽心神活出自己的精彩。专注于人生从生到死的过程,专注于生命过程中每一个精彩瞬间的创造把握,这才是对于生命的尊重,这才能获得最高的生命意义。

第二、史铁生作品中生命意义的积极作用。

1、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有利于文学的持续发展。

文学的发展进步总是在一定的时代中进行的。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大行其道,一些作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违背自己的初心,刻意取悦大众、献媚世俗。这导致文学创作者以一种看似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写出一些迎合一般大众欣赏品味的作品。当然,大众作为文学创作的接受者和文学创作的来源,他们的兴趣和品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与刻意迎合的媚俗化的创作理念不同,文学大众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构建大众的精神家园。虽然史铁生最初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解救自己,但是在自救的过程中,他渐渐地变成了精神的坚守者,在躁动的人世间用一颗沉静的心去观照世界,这种无功利性的精神坚守,就是文学的品格,是文学所必须保留的圣地。史铁生的作品给读者以深警的启示和坚守的信心。

2、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鼓励终极的精神信仰。

在市场经济下,中国文坛之所以会有一些作家出现媚俗化的写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仰的缺失。在普遍缺乏信仰的今天,史铁生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和诉求,有助于人们进行自我反省和精神重建。快节奏的社会,让人们疲于奔命,为了生存或生活,人们像机器一样工作,像虫豸一样活着,日月星辰和鸟兽虫鱼不再是人们精神的依仗,生态平衡和社会混乱在潜滋暗长。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恶化,人们必须重现自己的信仰,重新构建终极性的人生价值观。史铁生的作品中也高举重建信仰的大旗,主张让无形无色的信仰之力来拯救我们脱出精神的苦海,积极地面对困境,坚强地度过困境,就能找到终极的生存信仰。

参考文献:

[1]曾令存.史铁生:寻找救赎与走向“过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

[2]林舟.爱的冥思与梦想——史铁生访谈录[J].花城,1997.

[3]吴俊.当代西绪福斯神话——史铁生小说的心理透视[J].文学评论,1989.

[4]荣松.残疾意识与人类情感——史铁生小说新论[J].当代文坛,1992.

猜你喜欢

生命意义作品史铁生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及其作品印象探究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中职语文教学,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生命意义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