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案”模式下优化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2016-06-03龚金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导学案小组讨论语文教学

龚金汉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分析如何优化语文课堂小组讨论学习。

关键词 导学案 语文教学 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我校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的“三环九项”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顺应新课改形势,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这种课堂模式实施离不开课堂小组的合作学习。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语文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具体操作却也呈现出种种误区。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1无视教学内容,动辄让学生展开讨论

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形式吗?当然不是。但很多语文老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首先考虑的是一定要加进课堂讨论,唯恐被视作不能体现新课改精神。于是乎,上小说,讨论;上散文,讨论;上古文,讨论;上诗词,是讨论;上写作课,还是讨论。其实教学手段是丰富多样的,讨论只是诸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而已,什么样的课需要讨论,是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那些能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灵活而定的。那些常识性、知识性的问题就无须讨论;那些过于简单或过于深难的问题无须讨论;那些不具有挑战性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问题,也无须让学生展开讨论;而那些游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问题,更是无须牺牲宝贵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讨论。

2不抓最佳火候,难现思维撞击的火花

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的介入要么过早,要么过迟,要么不必要介入而去介入。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讨论的有效策略之一。关键是教师指导和介入的时机是否得当,介入得是否必要和有效。我们要把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定位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服务上。介入得过早,剥夺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晚了,又会错失学生灵光闪现的时机;而有时,教师的指导就根本没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和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课堂主导作用的有效体现。

3不作充分准备,剥夺学生思考的时间

这里说的准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的课前备课不充分,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适度地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指没能让学生在讨论前做好预习工作或留足思考时间。

前者,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上花大力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群体力量,集思广益,布置课前最佳预习思考问题,设计最佳讨论话题,捕捉最佳讨论时机。

后者,要求课前检查学生预习,及时掌握学情,留足思考时间,然后组织讨论,讨论时间一般不能少于5分钟,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没有思考时间和空间保障的讨论,学生要么对讨论的问题只停留在表面上,要么极少数思维敏捷的学生成了讨论的主角,这样的讨论其实与原先的灌输式问答式教学没有本质区别,其效果是显而易知的。

4形式比较单一,浇灭学生参与的兴趣

再好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经常反复使用学生也会厌烦。课堂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的使用也是这样。为此,教师要不断丰富课堂讨论的形式。在此撷取几种供大家参考:

(1)小组讨论协商。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各自再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自己的意见。这种形式可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时间和发言的机会。

(2)集中力量打靶子。在小组中每位学生独立思考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在这样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5组合不够合理,民主科学气氛不浓

为了保证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就必须实行讨论小组的优化组合。所以先要进行动态分组,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人员组合,既要考虑小组内部的和谐,又要照顾到小组间的平衡。做到“组内异质,组际同质。”这样,一方面组内可以形成异型交流结构,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互补机制,因为不同成员间的信息互换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组际之间又能促发竞争意识,反过来又促进了组内的使用。其次,更对组内的成员作出明确的角色分工,要确定好组织者、记录员、质疑者、发言人等,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在小组讨论时的责任,使小组内的每一个人都有事可做。当然,这个分工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教师指定,也可以抽签决定。同时,组成的小组定期要作必要的调整,这样,一则使学生有新鲜感,二则可以扩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范围。角色的分工也要定期置换,这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平衡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

6点评不能及时,缺少合理的评价机制

课堂讨论时,学生常常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发言上,而很少去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不太善于通过相互交流提高自己。因此每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用一两句话点评。点评的内容应是发言学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观点或发言中的闪光点。这并不光是对学生发言的裁判,更是帮助学生获取、组织评价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内容,启发学生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或引发思想碰撞,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猜你喜欢

导学案小组讨论语文教学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