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围

2016-06-03高常

采写编 2016年1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职

高常

媒介融合的时代趋势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基地,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精与媒介融合时代全能人才之间的冲突、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与媒介融合时代综合素质之间的困境、教学资源陈旧与媒介融合时代资源高配置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抓好重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平台,重塑教师队伍。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纷纷突破自己的业务范围,相互融合,信息生产方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信息呈现出信息过剩、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范围更广、信息传播互动性更强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让媒介主体大发展,另外一方面也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海量信息的传播,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洞穴上的火光”却越来越模糊。虚假的信息大量衍生,混淆了人们的视听,这就要求新闻信息传播者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提高信息的鉴别能力。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高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今先进的装备。能否同时熟练掌握集中采编工具、同时驾驭几种不同媒介文体的写作,这对新闻工作者的采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除拥有某项“必杀技”之外,还必须是能多线作战的“特种兵”,跨媒体运用采、写、编、评等多项技能。总而言之,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必须成为技术全面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二、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首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精与媒介融合时代全能人才之间的冲突。如前所述,我国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某一行业内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要求人才培养“产品”适销对路,就业目标精准。对于理工科的有些专业来说,这种定位没有问题。但是,在媒介融合时代,一则各种传统媒体相互融合,边界模糊,二则新的传播主体不断涌现,要求信息生产者变成背包记者和全能战士。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了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鲜明具体,大多数有一个主打方向,比如新闻采编与制作网络编辑方向、新闻采编与制作广播电视新闻方向。这种培养方式显然不符合信息生产和传播实践中对新闻人才具体多项专业实战能力的培养。

其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与媒介融合时代综合素质之间的困境。社会急剧变迁,信息海量,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挑选出对人民群众有用的信息,如何让自己采集的信息富有时代感,如何让人们通过这些信息“读懂中国”?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能判断出新闻价值高下的超强判断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依赖于信息传播者人文素养的积淀。但是,按照我国现行的高招录取政策,大部分高职专业的录取批次为四批一或者四批二,学生高考分数较低。虽然低分未必低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功底相对较差,缺乏文、史、哲以及社会学方面的涵养,而高职学制只有三年,其中第三年还必须顶岗实习,在两年时间内既要学习采写技能,又要恶补文化基础,这显然不太现实。

第三,教学资源陈旧与媒介融合时代资源高配置的矛盾。媒介融合时代因信息传播技术而起,同时,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又客观上要求从事信息传播的工作者必须熟练应用新的采编工具和传播平台。当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实习实训资源落后、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示范能力退化等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内实训基地都是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些形式存在,基本没有融合媒体,学生很难有高度仿真的实训环境。另外一方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评聘体系并没有完全形成,大部分教师还是以专职为主,教师长期没有媒体实践,更不用说融合媒介实践的切身感受。

三、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首先,加强通识课开设与建设力度,主要有《中国文化概论》、《社会学》、《经典文学作品选讲》等课程,旨在提高学校的人文素养,提高日后工作中信息鉴别能力。很多高职院校比较注重通识课的开课,但是现实问题在于很多教师并没有针对专业特点来备课,以至于学生认为该课程学了无用。考虑到学生文化基础较弱,知识转化能力不强,我们要求授课教师结合一些经典新闻采写案例与通识课的融通。

其次,改革现在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新媒体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已有课程中去。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中,往往因为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在新闻媒体单位或者新闻宣传岗口,所以课程设置“新”字当头,比如新闻采写、新闻评论、电视新闻编导等等。但如今传媒市场格局幡然巨变,传统媒体人才饱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毕业生就业步履艰难,反倒是信息发布渠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传媒公司和中小型网站,要求学生培养信息采编、策划、推广能力和一定审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为了实现向媒体融合现实的转型,开设的主体课程有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编辑、音视频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营销等课程,并且加大了运用网页设计、非线性编辑等软件学习课程的课时量,力求让学生既学会采写新闻技能又能使用最新软件,培养新闻采写基本功的同时,增加多媒体采访与写作、多终端传输的训练。但是,问题在于这些课程仍旧是单列出课程,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设计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独立设计的,学生的作业繁多而分散,成果之间难以产生必然联系,与业界的媒介融合状态仍然相去甚远。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项目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可以根据每学期开课情况和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几个大的项目,把课程打通,让各门课程的作业变成项目素材和完成项目的必备技能。以很多高校开展的春季运动会为例,要求学生全方位报道春运会并且在系部网站上以文字、音视频的形式出现。报道春运会,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体育动态、人物通讯、特写等采写技能;在电视编导、非线性编辑课程中,教师让学生熟练掌握网站中音视频素材的制作;Photoshop课程中,学生可以练习网站图片素材的编辑;网络编辑课中,学生学会完成这门专业综合实训的所有素材的整合,最终制作出内容与技术并重的新闻立体报道,提高学生的制作融合新闻的能力。

(二)优化实践平台。在实训平台的建设上,传统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了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往往会兴建“报纸编辑实训室”“音视频制作实训室”“网络编辑室”等实训室开展实训教学,但是在实训中还是以单个媒体为主打,协调性不强。美国密苏里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给我们构建仿真校园信息实训中心提供了典范。当然,高职院校由于受资金限制,不可能达到其高度和水准,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已有条件,盘活校内外资源,打造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多媒体实验室。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我们将现有的报纸编辑室、摄像实训室、录音室、非线性实训室等原有设施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为一体化统一管理的的多媒体实验平台即郧阳师专中文系新闻工作室。工作室主要成员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目前,该工作室主要承担编排中文系学习报、维护中文系网站、对学校宣传部发稿、制作微电影、录制精品课等工作,作品完成后尽量在不同媒体上同步发布,把多媒体新闻的采制变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但是这只是我们限于现有30多人招生规模的一种尝试,生源丰富的高校,可以依托学校,建设“校园多媒体新闻中心”。将校园媒体平台,如院报、校园广播站、校园期刊社、校园网站、官方微博等合并改造为统一的校园新闻多媒体中心,模仿成熟的多媒体集团建立新闻采访中心、编辑中心、发布中心等部门,形成多渠道、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统一采集发布校园新闻。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成为学校对内对外传播信息、宣传形象的窗口,更能成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多媒体新闻采写实践的基地。此外,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可以因势利导,顺应新时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特点,加强软性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比如加强博客、微博、微信等在媒介融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开设微课堂、微点评等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改变过去校外实习实训必须到传统媒体的陈旧观念,加强与新媒体的联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共建”的办学特点。可与本地优秀新媒体合作,建立融合媒体新闻社会实训基地,加深多媒体联合协作新闻报道流程的认识。并可推荐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参与多媒体的信息采集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能力。

(三)重塑师资队伍。媒介融合时代,教师既要是教育专家,善于了解学情,又要是媒介评论家,对媒介融合的走向要有深刻把握。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得是专业实践能手。但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教师评聘机制没有完全落实和定性,专任教师往往在知识结构上显得陈旧,在专业技能方面由于脱离实际往往“自废武功”,而外聘教师往往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对教学规律把握不够深刻,讲课让学生听不懂,或者只讲知识,没有文化熏陶。

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制度层面上,政府和学校必须真正灵活用人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隔鞋搔痒式的人员互派。当然,最为可行的是,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自身必须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定期到新媒体企业进行锻炼,同时,我们也可以亲身实践,打造自媒体平台,每个教师都应该微博争做“网络大V”等,教师团队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微信公众号,引领学生关注关注热点事件,发掘新闻线索,发现好的报道角度,并能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平台发布自己采集的新闻,使他们提前进入多媒体新闻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标号:2012406),《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www.edu.cn/zong_he_801/20111020/

t20111020_696513.shtml.

2.张慧.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专业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14.6.

(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高职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融椅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