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冲突

2016-06-03赵彤

采写编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赵彤

摘要:跨文化交际使得世界的交往日益扩大。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难免产生误解和冲突,这种误解和冲突的根源就是他们在文化习俗上有着差异性。本文就以影片《推手》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分析李安导演在该影片中所要表达的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以及由于这种观念的不同造成文化上的碰撞和冲突,和造成这种碰撞和冲突的原因。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实质上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反映。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文化冲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地球村”的模式使得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家与国家间的交往,人与人的交流日益增强。所以,在各国文化交流中难免会有碰撞和冲突。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和美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点。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使得其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而美国的历史只有两百年,其文化是典型的西方文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影片《推手》是一部由李安编剧执导的剧情类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位中国大陆退休的太极拳教授朱先生来到移民美国的儿子的家里安享晚年,而来到美国后,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儿子、美国儿媳妇以及混血孙子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这种矛盾归根结底,都是由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所造成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上的冲突主要有:东西方价值观冲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冲突、子女教育方面的价值观冲突等。

一、中西价值观冲突

中国属于东方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美国属于个人主义文化。西方崇尚个人自由,而中国人自古就以家庭为重,崇尚集体优先于个人。影片刚开始,安静的两个房间里,朱父和玛莎分属于两个独立的空间,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我们看见老人的行头从上到下都是中式打扮,老人慢打的太极拳这一镜头从各个方位摄下了老先生的神态、动作。老人的休闲与年轻人的忙碌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上的差异。

影片中朱父的儿子朱晓生为尽孝道,将退休后的父亲接来美国安度晚年,他希望一家人欢聚一堂,让父亲和儿子,孙子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而朱父也认为和儿子孙子生活在一起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这就体现了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国,“养儿能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赡养父母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儒家思想推崇“和谐”,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和谐的统一体,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一定关系之中,每个人要从全局和整体上来看待一切事物;凡事首先要想到别人,关爱他人,要摒弃私心杂念,要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人是众多复杂关系中的一员,所以有很深的集体主义观念。

而在西方,父母和子女通常是分开居住的,孩子在18岁成年后,不再享受父母的照顾,而是独立进入社会生活,在美国同样如此,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情感上都没有相互依附。在西方更多强调和注重的是个人主义,鼓励个人追寻个人自由,尊重个体差异与个性,成年人,甚至是小孩,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例如影片中,美国儿媳妇玛莎给她的闺蜜说到:“晓生父亲一个月之前的突然出现,从此让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还说到:“自从老先生来到这个家后,占用了我的生活、生活空间和思想空间。”这就极度体现了西方文化或者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的思想。父母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精神,尊重个人的意思和想法,同时也看重和享受自己老年的独立生活。它强调父母和儿女是独立生活的。这与西方、美国的历史也是有着源的联系,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的年轻国家,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从一开始,就是以资本主义精神立国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人成就和物质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

影片中儿子朱晓生和儿媳妇玛莎对待朱老先生的态度上存在冲突正反映了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和冲突,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告诉我们,在文化交流中没有孰对孰错,只有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求同存异才能避免文化的冲突求得和谐的发展。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冲突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真可谓丰富至极。目前中国的菜系种类繁多。每一种菜系都有不同的烹调方法。中国饮食自古以来就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凸显调和营养的价值观。而西方比较注重饮食科学和营养搭配,西餐的烹饪都是按照标准的流程和计量进行。

电影《推手》中,由于饮食文化差异所表现出来的冲突也可见一斑。在一开始我们就看见在同一个屋檐下,朱先生和儿媳妇玛莎分别吃着不同的饭菜,朱先生手持饭碗,大口吃饭的场景与媳妇玛莎的吃饭场景形式鲜明对比,作为西方人的代表她只是吃着一片烤饼干和一小盘蔬菜沙拉。同样,她也是吃的津津有味的,但他们吃饭的时候都用疑惑的眼神不经意间悄悄地瞄瞄对方的食物。玛莎对中餐很不解,她认为公公怎么能吃那样没营养的饭菜呢。而朱老先生也是觉得儿媳妇玛莎吃的不是有营养的。

中国的饮食讲究的是色香味,注重与营养达到均衡的饮食艺术,讲究味道与养生,注重等级与和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饮食文化堪称世界之最,号称“烹饪王国”。中餐的五味调和的烹饪艺术追求色香味都要具备,其中味是中餐最为看重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式烹饪有六十多种烹饪方法,中餐讲究“中庸之道”和“阴阳调和”。这就是为什么在同一饭桌上,朱老先生跟儿子唠叨:“这地球上有一种东西,五谷杂粮、果木蔬菜,属于隐形,另一种东西牛羊猪鸡是显性的,两种东西配合起来吃,才能补先天之不足......”由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反映在饮食文化上则表现在西方人饮食更注重营养和养生,他们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其他的一些营养元素是否搭配适当,卡路里的摄入是否超标等,他们在烹调时首先要考虑这些东西,而色香味是次要的。在他们看来,营养比口味更重要。

影片中餐具的使用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用碗来盛米饭;而西方人则是使用刀叉,用盘子或者碟子来盛食物。喝汤要有专门的汤匙。影片中饮食工具筷子和刀叉分别是东西方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三、子女教育方面的价值观冲突

影片中所讲的子女教育方面主要是针对小杰米的。小杰米是中美混血儿,生活在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之中,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同时接受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同时受到中国家庭教育和美国家庭教育的熏陶。在中国文化里,长期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孩子从小就接受家长这种权威教育——孩子理应要尊敬、服从、顺从家长和长辈。而美国是一种开放性的美式教育。

影片中,当小杰米画出了一幅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时,玛莎便亲吻他鼓励他。说明美国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更愿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尊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美国文化强调尊重对方的个性发展,崇尚鼓励教育。相反,中国教育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奉行体罚教育、服从教育,唯父母之命为大,子女只有服从。影片中当朱先生看到美国动画片里充满暴力时朱老先生会抱怨地说:“这个美国动画完全是怪力乱神,唯恐天下不乱,哪可以给孩子看?简直是鬼打架……”。从爷爷的角度他认为这些暴力血腥的动画会教坏孩子,不希望也不允许小孩子受到影响,这也是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看法。此外,影片中,当玛莎给小杰米说要先喝完牛奶才能看电视,一旁的朱老先生就对朱晓生说:“美国人教小孩,好像做买卖,什么都谈条件。”中国文化里孩子对于长辈的劝告主张服从而不是争辩。

总之,朱老先生对儿子和儿媳妇教育孙子的方式完全不理解也不赞同。这就是中西方在子女教育方式上的文化差异。

西方人在教育子女时注重的是自由、平等,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和呵护孩子的个性发展。西方的教育理念中,无论是谁,家长也好,老师也罢,都没有权力限制孩子的发展。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在他们眼里,孩子与成年人拥有平等的权利,父母不能打骂孩子,强调个人权利,提倡以人为本,主张个性。他们认为父子之间、上下级之间、夫妻之间都是平等的。因此家长与孩子之间也是很平等的,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启发式的。不可以对孩子使用暴力。这就是为什么在电影中,玛莎对小杰米的调皮给予耐心的说服教育。而对此朱老先生却持有异议。这一点从下面父子对话中得以很好体现。父亲对朱晓生说:“你们在美国,对孩子挺客气,不把孩子当孩子,有学问。”朱晓生立即回答说:“这里面学问大的很,这就叫民主,民主嘛,就是没大没小。”由此可见,西方国家的父母对孩子很尊重。这在朱老先生看来有太多的疑惑和不理解。

而中国的教育理念则具有中国特色,父母往往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身上。“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古代中国人千百年来所遵循的古训。尽管现在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但这种文化烙印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中国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经常在教育孩子时用到“不,不行,不对,应该”等等这样的字眼。一旦孩子调皮不听话,多数采用体罚孩子的教育方式,这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孩子创新的能力,忽视了孩子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导致了孩子个性发展的残缺不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差异的表现形式,是教育子女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中西方文化是各具特色,并无优劣之分。两种文化的差异说明文化的多样性。电影《推手》通过对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的再现,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的冲击和震荡,影片中反映出来的中美家庭观碰撞、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凸显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只有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的培养,才能避免交际的失误和失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在所难免,这是因为有文化差异的存在,我们才要求同存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相互理解和包容,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领略世界不同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Language and Cultur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龚小萍.中美家庭文化的比较与审视[J].电影评介,2007.

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05.4.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文化冲突”让日剧很窝火
哈哈镜
哈哈镜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