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流行语“XX哒”的语言学考察

2016-06-03闫君芳

参花(上) 2016年5期

摘要:校园流行语“么么哒”从一款软件名称开始,迅速流行后产生了“XX哒”系列流行语。文章从形成原因、分类及句法结构、语义特征、流行成因等四个方面,对“么么哒”式流行语进行深入研究。重点从语音、语义、语用等视角进行考察,并在分析其使用情况的基础上,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其流行的原因进行深层次探究,同时指出对待校园流行语的态度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XX哒” 校园流行语 语言学考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也逐渐发生变化。各种新事物、新文化不断产生发展。这其中包括在发展中产生和演变的新词语。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潮流的年轻一代,拥有高素质以及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普遍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在这样的前提下,校园流行语“XX哒”的流行就不足为奇。本文着重从这类流行语形成的原因、语言结构、语言学视野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一、“XX哒”流行语的出现及形成原因

(一)产生及发展

“XX哒”这一新词语的流行,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其语义逐步呈现于泛化的趋势。最终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口语中,并在大学校园中传播开来。

“XX哒”这一类流行语最早出现在公众视野,是中国杭州鸿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于2013年6月4号上线的一款名为“么么哒”的软件应用。当时这并不算是流行语,充其量只是个名称。但在如今的21世纪,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网络也成为一个新的载体,成为影响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10年爆红的日系的“萌”文化正在流行。“萌”不再单单指萌芽发生之意,更增添了可爱、天真的灵动性。这一元素随即便被运用到“XX哒”中。2014年2月12日豆瓣小组有一位网友发帖:“今天出来没吃药,感觉整个人都萌萌哒。”在这之后,“萌萌哒”一词便被网友定义为“该吃药了”。之后又受到“新爱堂”的GIF图片影响,出现了“感觉自己萌萌哒”等一系列的流行语。此刻的“萌萌哒”一方面继承并发扬了都市的“萌”文化;另一方面,也变成对别人或自我的可爱、天真、有趣的赞美之意,具有幽默诙谐的效果。

在这之后,“XX哒”的语义效果持续发酵。陆续衍生出 “棒棒哒”“美美哒”“呵呵哒”“胖胖哒”等句式大致相同的流行词语。早期的“么么哒”,其含义也转变为亲近的人之间表达亲吻的一种形式。这一类型的网络语流传于高校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以及“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中,流传于整个网络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形成原因

“XX哒”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新式语言,其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大众认知途径和认知心理的影响。首先,此类流行语大都出现并发展于网络。网络流传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其影响之深,大众是有目共睹的。其次,如今人们把网络上流行的新事物都当作一种潮流或是一种时尚,备受推崇,这种心理在高校中更盛。最后,从“XX哒”的语法特征上来讲,是由双音重叠词“XX”+语气助词“哒”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语音美,同时两个叠词读起来更能刺激大脑的敏感层,使人印象深刻。其“哒”的语调更给人孩童般天真、可爱之感,在日常交际中更易带来亲近感,这也是其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XX哒”的语言学解读

“XX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流行语,究其深层次原因,我们认为其在语言学方面占据很大因素,更多的是与其结构和语法功能有关。以下内容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语音特点

1.“2+1”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韵律格式。这类词语是由双音重叠词+语气助词“哒”组成的一种新兴格式。如:

(1)呵呵+哒=呵呵哒

(2)萌萌+哒=萌萌哒

2.具有音律美

通过分析“XX哒”可以看出,首先两个重音叠词本身就朗朗上口。再加上“哒”字萌味十足,整个句式都呈现重音的形式,更易给人带来较深刻的语音刺激。同时也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和年轻人追求新颖、活泼的心态不谋而合。

(二)语义特点

从句式的主要语义来分析,其词性较广。“XX哒”中的XX,其词性不同,所表达的内容和含义自然也有不同。主要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1.“XX”为形容词。例如:“萌萌哒”“美美哒”“帅帅哒”“棒棒哒”“胖胖哒”“丑丑哒”。这些新兴的格式其本身形容词意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动。但在其重叠形式之后加上了语气词,则是对其新意义的强化以及更新丰富之意。另外,前一部分为形容词,整个句式所表达的语义大多是表达对他人或者自己的形容和喜爱之情。整体读起来有诙谐之感。

2.“XX”为动词。例如“么么哒”“嘟嘟哒”。此类词语就拿“么么哒”来说,多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表达亲吻的口头语。多见于日常聊天的结束语,如“晚安,么么哒”。此时表达的意思不再局限于对他人或自己的形容称赞,多半是对自己情感的抒发,语义上带给人动作行为上的感受,拉近人与人交往的距离。

3.“XX”为拟声词。例如“呵呵哒”。这类词和上述两类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实在的意思。相当于一个语气词,其用法也因人而异。“这一次的考试我的名次要比你高很多”,“我只能呵呵哒”这类语境在校园中时常发生,其大多数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冷笑、无奈,也说明自己内心的不快。同时,也会带给对方高冷的感觉。但加上一个“哒”字又对语义有所缓解,对大学生的感受来讲,就是“既高冷,又卖萌”。

(三)语法特点

“XX哒”在使用当中,主要是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一个谓语性结构,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和谓语,同时也可以作补语。如:

感觉自己萌萌哒,心里开出了花/感觉自己萌萌哒想和你么么哒。(来自歌手贾玲《么么哒》)

春季来临,山间的小溪、树林一改往昔的“冷漠”,变得萌萌哒惹人喜爱。(来自腾讯新闻)

以上例子分别在句子中充当定语和补语。同时,例子中“感觉自己萌萌哒”放置句尾和句中,作为语气的虚词。就像“了、的、么、啊、吧 ”,在句子中表示停顿,是承接后句的过渡。附于词语和句子末尾,有一定的语法作用,一般表示祈使语气和陈述语气。

(四)语用分析

“XX哒”现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万能表达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熟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慢慢也成为和陌生人之间快速熟识的语言技巧。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使用者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语句中,故而会给人一种亲切、真诚之感。

三、“XX哒”的使用情况

受到汉语能产性这一特点的影响,“XX哒”这一新兴组合经历了泛化的过程,组成了很多的短语。但其主要用途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日常交际中的使用

热点词语和流行词语,对于广大群众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使用率。人们都有接受新事物并掌握新事物的优越感,这促使“XX哒”这类词语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另外,根据上述对“XX哒”从语言学方面的分析,也阐述了其流行的因素。

(二)标题、歌曲中的使用

标题相当于是对全文意义的提示和概括,同时也相当于是一个外包装,是大众第一眼最关注的地方。无论是广告或者其他事物本身,如果采用当今热词或正流行的事物,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关注。

四、“XX哒”的流行原因

随着“么么哒”的流行,“XX哒”系列流行语迅速走红。造成其流行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导致这类流行语流行的直接原因。这主要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表现。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各种新事物、新文化不断产生发展。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现实生活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人类社会迈入全球化信息时代,我国步入互联网大国行列。互联网的普及为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平台。人们参与其中,这就为“XX哒”等此类词语提供了产生和传播的媒介。

2.互联网的虚拟性及联想性也为这类流行语的流行提供了便利。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双方没有很直观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不知道对方姓名、相貌甚至信息的情况下,我们的语言方式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就会变得自由、随意,语境自然也变得轻松愉悦。另外,在网络空间的交流中,人们使用流行语不仅加强双方的共通性,也具有身在潮流前端的优越感。

3.从“XX哒”语言学方面来讲。首先两个重音叠词本身就朗朗上口,再加上“哒”字萌味十足,整个句式都呈现重音的形式,更易给人带来较深刻的语音刺激。同时也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和年轻人追求新颖、活泼的心态不谋而合。此类语言读起来给人以孩童般的感觉,在交流中减少了说话带来的压力性,更易让人有亲近之感。例如:“比赛加油,你很棒”和“你真的是棒棒哒”,两者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但很明显后者似乎更为生动活泼,仿佛眼前已经浮现出加油的场面。“哒”字本身就是一个拟声词,其作用就是使词语更为生动形象,所以后者的表达效果也就更好。

(二)主观原因

心理因素。校园流行语流行的主体就是人们,虽有一些客观的社会因素,但人们主体的心理因素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追新求异,从众的心理是带动这类流行语流行的重要因素。最新产生的事物最易引起大众的关心和认知,一旦流行起来,大众的从众心理往往会促使他们趋之若鹜。“XX哒”这类流行语在构成形式和表达语义上都是最新的,很好地迎合了大众的求异心理。

“XX哒”此类流行语带来的心理感受是这类流行语流行的另一重要因素。实践出真知,事物在践行的过程中如果缺乏优越性,其自然会慢慢消亡;反之,则会继续流行。此类语言读起来给人以孩童般的感觉,在交流中减少了说话带来的压力性,在心理上更易让人有亲近之感。这和之前的另一流行语“淘宝体”作用大致相同。

参考文献:

[1]蒋兆雷,叶兵.关于都市萌文化现象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3).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石艳.网络新词“XX哒”的概念隐喻分析[J].现代语文,201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语言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SJYLX-029);南阳师范学院stp项目“校园流行语的调查与研究”;南阳师范学院spcp项目“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考察”。

(作者简介:闫君芳,女,专科,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汉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