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三观”看对外投资得与失
2016-06-03
田矢几
近来,关于中国对外投资频频遭遇“滑铁卢”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也不乏尖锐批评。对于中国对外投资中的得与失,我认为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确立“三观”。
一是大局观。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大局,即使偶有回潮,其趋势终将不可阻挡。在这一时代大潮中,只有那些敢于开放的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富强,也只有那些勇于踏上国际舞台的企业才能真正收获成功。通过近些年的考察,我发现我国的大中小企业在海外均呈蓬勃发展之势。他们的投资经营活动,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在书斋中的想象。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与交流中既吸收了国际理念,又弘扬了中华文化,其意义绝非仅拘于经济的得失。
大局观还意味着全面、整体的判断,而非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例如,土耳其本来订购中方的红旗九导弹,但最后单方面毁约,生意虽然没有做成,是失;但在此过程中,红旗九却得以收获了名气,可谓一得。中国高铁的性能和价格优势也是在一次次曲折中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很难想象,现在任何国家如果进行铁路的国际招标,能够有勇气排除中国的参与。
二是历史观。所有国家的对外投资历史,无一不经历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失误乃至失败的个例不可避免。即使是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或者企业,也不能确保其所有的投资百分之百成功。美国硅谷之所以保持了强大的活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创业者的身价会越高,也会越受投资人青睐。这是出于一种珍惜失败的辩证历史观。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们对外投资尚未进入成熟期,错误率可能更高一些。世界上没有完美之事,有些学费无法避免。
三是未来观。基于对未来远景的准确预见而做出大胆战略决策,往往需要冲破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认知和普遍观念。1867年,美国以720万美元从沙皇俄国手上购买了阿拉斯加,这一决策在美国曾遭受强烈反对,力促此事的美国国务卿西沃德当时饱受批评,而现在则无人不佩服其远见。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具备睿智未来观的对外投资决策,将能获得超越想象的收益。
中国业已成为投资大国,正在向投资强国迈进,2015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180亿美元,已经进入资本净输出的阶段。由大到强的过程,尤其需要更多着眼于未来的规划和谋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或将是体现了深远未来观的大手笔。
总之,评价海外投资,我们既不能过于乐观,也无需过于悲观。具体而言,一是要宽容失败,不以一次两次成败论英雄;二是要善于总结,精于总结,这样方能少走弯路,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三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精心筹划未来战略。▲(作者是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