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亮心灵深处的灯盏
——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2016-06-03刘渐娥彭安湘

关键词:知人论世

刘渐娥,彭安湘

(1.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北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点亮心灵深处的灯盏
——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刘渐娥1,彭安湘2

(1.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北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出色的才华和敏锐的眼光破译了曾国藩“为师为将为相”的人生秘诀,探究了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智慧,是点亮曾氏心灵深处的灯盏。全书视野开阔,立意深远,点评精当,笔调轻松,语言生动,集知识性、思辨性与趣味性于一炉,是一部成功的文化随笔、学术随笔。

[关键词]《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知人论世;修身之法;为学之道

著名学者、作家、出版家唐浩明在策划与主持编纂出版了《曾国藩全集》《胡林翼集》《彭玉麟集》《曾国荃全集》四套湖南近代名人文集(总计2234.2万字)和创作了“晚清士人三部曲”《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三部长篇历史小说(总计364.7万字)后,又推出了“评点曾国藩”随笔系列著作七种,包括《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唐浩明评点曾国藩书信》《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总计325万字。唐浩明编纂的《曾国藩全集》包括煌煌巨著31册1500万字,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包括《血祭》《野焚》《黑雨》3部书共135万字,“评点曾国藩”系列包括7种著作325万字,由此他从文献整理、文学创作、文本解读三个维度完成了巨大而又系统的“曾国藩文化工程”的建设。这是彪炳千秋的名山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意义与影响将日益彰显!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系列出版后,读者争相阅读,好评如潮。《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是唐浩明所著“评点曾国藩”系列之第一种,由唐浩明从传世的曾国藩1459封家书中精选出364封,加以详细评点。《曾国藩家书》是清代名臣曾国藩写给家人(其中除少量是写给祖父、父母、叔父母的之外,绝大部分是写给兄弟、儿子的)的一部书信集,“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1]3-4,是一部蕴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生大智慧的经典家书,因而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清末民初时期,此书已成为士大夫必读之书。唐浩明编辑过《曾国藩全集》,又创作过长篇小说《曾国藩》,还发表过《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与知人善用》《曾国藩的学术思想及其成因》《“文笔昌黎百世师”——曾国藩论韩愈古文的美学特征》《“含雄奇于淡远之中”——曾国藩美学思想浅析》《曾国藩非汉奸卖国贼辨》《曾国藩的修身与治国》等研究曾国藩的系列学术论文,因此,他撰写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能深入曾国藩的心灵世界,对《曾国藩家书》进行直抵灵魂的评点与深入精到的阐释,总结了曾国藩超凡的人生大智慧,破译了曾氏家族崛起的文化密码,并藉此进一步探求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点亮曾氏心灵深处的灯盏。

一知人论世,述人之常情

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位大人物”[2],他的身上闪耀着“大人物”的光辉——宽容仁厚,智勇双全,勤奋好学,严于律己,目光长远……这些经《曾国藩家书》阅读者提炼出的形容词,铸造了万千人心目中神圣化的曾国藩形象。然则笔者以为,以这些词语对曾国藩简而概之,不免略显草率和单薄。唐浩明深谙此理,他以平等的目光审视《曾国藩家书》,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还原历史场景,用饱含深情的评点文字对曾国藩或抱以理解之情,或表露赞美之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曾国藩形象。

对曾国藩的理解之情。作为曾家的一份子,曾国藩演绎着子孙、兄长、父亲等多重角色。在多重角色的映照下,他的处境和经历势必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这也就决定了《曾国藩家书》的“曾氏特色”。“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3],唐浩明通过摹写曾国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家庭境况,对《曾国藩家书》进行了深层次探究,并传达了对曾国藩的理解之情。如有别于其他人的家书,在曾国藩15封写给长辈们(主要是祖父母、父母)的家书中,“升官”是其中的高频词。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有人会觉得曾国藩过于功利,连写给家人的信都是以自己升官为主要内容。但是,唐浩明的评点文字没有对曾国藩这种行为的责备,而是对他表示深深的理解。唐浩明虽以“破天荒翰林”“升翰林院侍讲”“连升四级”“升授礼部侍郎”等为评点标题,却并无批评之意。在评点中唐浩明多次指出,求取功名,光宗耀祖,是古代读书人惯有的理念,因而曾国藩此举原本无可厚非,且有别于其他农家子弟,他不仅看到了宦海遨游的好处,而且看到了宦海遨游的坏处。再者,曾国藩中翰林以前,“曾氏家族五六百年来从未有人与功名打过交道”[1]3,因此整个曾氏家族必然会格外关注曾国藩的仕途发展情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曾国藩通过家书向家人汇报“升官”等事宜亦合情合理。在评点中,唐浩明不仅理解曾国藩为子孙的境遇,而且理解曾国藩做兄长、当父亲的处境。鸦片战争前后,曾氏家中欠债不少,曾家近亲大多日子过得很艰难,曾国藩想馈赠四百两银子给亲戚,遭到两个弟弟言辞尖刻的批评。一个说,此事没有先和家里商量,这样做近乎哗众取宠。一个说,就你知道要接济贫乏,难道家里人都小气,不会为此慷慨之举吗?为此,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致其六弟、九弟的信中,以“盈虚消息之理”对两位弟弟予以了细心的开导。唐浩明评点曰:

曾氏认为: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故有所缺陷才是真实的。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故人应当有所欠缺才好。

……人世间的好事,他曾家占了很多。如果还一味追求更多的好处,将会因此而损害现有的美满。故而,他有意求阙。曾氏以此开导两弟:即便家中尚有负债,先拿出四百金来赠人也是可以的。这就是“求阙”。

这种“求阙”的观念一直支配着曾氏后半生,他在面对诸如名利地位财物这些世人渴求的东西时,常会以“求阙”的态度来处置。[1]64

家书是写给家人的,带有私密性,也最能反映人的本真心理世界。透过这封家书,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对其弟弟的循循诱导与人生智慧。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小时候体弱多病,有一次还咳吐咸痰,但作为父亲,曾国藩却不主张儿子吃药,认为:“药能活人,亦能害人。”唐浩明评点道:“从信中可知,一百四十多年前中国的医术极不发达,那时西医尚未传入民间,中国人治病倚仗的仍是传统的医药医术。即便是良医,治愈率也只有百分之七十;至于庸医,治愈率则只占百分之三十。而乡间医师,在曾氏看来都是庸医。”[4] 15唐浩明根据家书和史料分析了曾国藩不主张儿子吃药的缘由,并得出“正因为对儿子爱之深,故不让儿子去受庸医之害”的结论。由此可见,唐浩明对曾国藩为人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是何等的理解与敬佩!

对曾国藩的赞美之意。毛泽东曾坦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对其肯定与赞赏之情表露无遗。对曾国藩的态度,唐浩明和毛泽东如出一辙。他在此书的序言《一个大人物的心灵世界》中曾表述道:“曾国藩便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1]2透过评点文字,唐浩明既赞其智慧,又赞其人品。如在评点曾国藩咸丰十一年正月元日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他直言道:“此老是一座人生智慧库,就‘强成强立’与‘认命’两个截然对立的命题解答中,我们亦可得到一些庸常外的启迪。”[4] 17-18把曾国藩比作一座人生智慧库,足见唐浩明对其褒扬程度之深。再如:“今天,当我们重温曾氏不蓄银钱给儿孙的话时,不仅仅感悟到一种深远的历史智慧,更从中感受到一个长者对后辈的真爱大爱。”[1]120谈到曾国藩不留财富给后代的做法,唐浩明将之定义为“深远的历史智慧”和“对后辈的真爱大爱”,难掩他对曾国藩的赞誉。曾国藩的智慧表现在多个领域,因而唐浩明既有评点其学问的句子“这种信笔拈来、深入浅出的文字,正是学问老到成熟而达到炉火纯青的表现”[1]361,也有评点其诗文的句子“曾氏本人是作文的高手,这番话自是他的阅历之言”[1]354;既有评点其识人用人的句子“曾氏的人才思想是人类文化的一笔重要的遗产”[4]83,也有评点其家教的句子“历史是最无情的阅卷官,这个阅卷官给曾氏的家教打了高分”[1] 197。俗话说,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大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人品的写照。“此处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家书的风格,即在同辈及晚辈的面前,不摆架子,不惮于暴露自己的短处,让对方在一种温婉的气氛中接受自己的观点。九弟比他小14岁,此刻的社会地位更不能望其项背,但他给九弟写信,却从不用板着面孔教训的口吻,总是温温和和地谆谆善诱。”[1] 267唐浩明称赞曾国藩家书风格亲切温婉,意即夸奖曾国藩其人平易近人,温文尔雅。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可谓自省的典型代表。对此,唐浩明也曾多次称赞。除了“令人肃然起敬”等正面的赞美之词,唐浩明还运用侧面烘托或对比的手法颂扬了曾国藩的人品。如他把晚清利用红白喜事收受贿赂的官员与“只收情不收钱”的曾国藩作对比,凸显了曾氏的清正廉洁。

二剖言析行,阐处世之理

古代官宦之家大抵盛不过三代,但曾氏家族却打破了这一现象,五代之内都英才辈出,成为长盛之家,这与被后代视为“治家圭臬”的《曾国藩家书》关系甚密。《曾国藩家书》中记录了大量曾氏言行,于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浩明剖析了《曾国藩家书》中涉及的曾氏言行,阐释了其中蕴含的处世之理,以期尽可能地全面总结《曾国藩家书》的思想精华。

对修身之法的阐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封建士大夫的人生目标,曾氏亦不例外。据笔者统计,《曾国藩家书》中以修身为主要话题的信件多达20余封。唐浩明或提纲挈领总而概之,或析词解句分而述之,对这些家书一一作了详尽分析,构筑了曾氏修身之法的系统。如他的“忍辱包羞屈心抑志”“藏身匿迹不露圭角”“去机巧求笃实”“脚踏实地克勤小物”“长傲多言为凶德”“戒傲戒惰”“戒轻易”“有常是第一美德”“面对指摘宜自修”等评点标题,即是对家书中所言修身之法的高度总结与概括。唐浩明阐释《曾国藩家书》谈及的修身之法既有总结,也有分述,且后者居多。如《曾国藩家书》有言“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唐浩明阐释如下:

曾氏认为,历史上凡有成就的人,尽管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有高低之分,但有一点一定是共同的,即都有豁达光明的胸襟。所谓胸襟,我们通常的理解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吐纳。这种吐纳,既有程度的差别,也有品性的差别。豁达与否,指的是程度方面;光明与否,指的是品性方面。人生的意趣建筑在胸襟之上。恬淡冲融的意趣只能建筑在豁达光明的胸襟之上。[4] 136-137

此番解说意即,为人须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做事应有淡泊豁达的心境。又如曾国藩告诫弟弟曾国荃:“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唐浩明用“勤能补拙,谦可受益”“笨鸟先飞”等名言佐证庸人以惰致败的道理,又以“有才干的人,又往往容易骄傲。一旦骄傲,则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又极易以轻慢的态度待人。前者导致师心自用,后者招人怨恨。即便再有才干,到了这个地步,离失败也就不远了”。[4]2从而回答了为何有才干的人骄傲就容易失败的问题。再如曾国藩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谈到:“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至于什么是有常,曾氏在信中并未详细论述。但在评点中,读者可以读到唐浩明对有常之意的解释及延伸:

儿子虽忙而不失常课,曾氏加以肯定,并由此而展开,谈到“常”对人生的重要性。早在道光二十二年,曾氏便对诸弟勉以有志、有识、有恒,“常”即“恒”也。这次他又将此当做第一美德来看待。以笔者看来,“常”对人来说,最平实,亦最不容易。所谓平实,是指人人都可以做得,不像“志”,有大志小志之分,大志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立的;也不像“识”,它还要以学问和天分作为基础。所谓不容易,就在于难能坚持。做十天八天可以,做十个月八个月就难了,做十年八年则难上加难。然则又只有“守常”,才能获取成效。曾氏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儿子所说的“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这几句话实在是可以视为垂之后世的格言。[4]77

唐浩明此番评说与今人所说的“坚持做一件简单的事情本身就不简单”的道理可谓异曲同工。他俨然是曾氏的代言人,将曾国藩未说完或者未说透的话以评点的形式表述得淋漓尽致。

对为学之道的解说。为学乃曾氏家书的另一重要主题,曾国藩写给诸弟和儿子的信绝大多数都与读书治学、作诗为文有关,因而唐浩明对此也解说得较为透彻。他归纳《曾国藩家书》提倡的为学之道主要有:“‘猛火煮漫火温’法”,“谈乾坤礼乐之道”,“治学以有恒为主”,“读书之法:看、读、写、作”,“读书宜体察涵泳”,“勤做读书札记”,“读书应有所选择”,“文章当珠圆玉润”,“诗文立意须超群离俗”,“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为学四字:速、熟、恒、思”等。在解说上述为学之道时,唐浩明注意保留原文的形神。如评点文《为学譬如熬肉》对“猛火煮漫火温”方法的详细阐发:

“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奥赜。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1]14

原文将为学比作熬肉,评点文保留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详细介绍了如何用熬肉之法为学。唐浩明评点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引经据典,同理类比,在解说文学之道时亦有表征。如评点文《治学以有恒为主》,对《诗》《荀子·劝学》的引用和《列子》“愚公移山”寓言的讲述[2]73-74。这个特点在全书多处均有体现,此处不再赘述。唐浩明评点文的另一个特点:善于举例,古为今用。这个特点在他阐述为学之道时表现得尤其明显。如:

比如说一个性情暴躁的人,看了《三国演义》中张飞因暴躁而鞭打部属,结果被部属所杀,造成蜀国后来不可收拾的局面,应当有所触动。若多看了几则这样的故事,必然会对自己的暴躁性格有所抑制。又如一个爱开玩笑的人,看了《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故事后,应当对自己的这个毛病有所警惕。[4]84

唐浩明用举实例代替教条式的言说,深入浅出,得出“读书可以变化气质”的结论。又如谈到《曾国藩家书》倡导的读书法之一“熟”,唐浩明首先亮出今天的读书郎对待此法的态度:“往往不太重视。”原因是:“他们认为现在有了电脑,前人的东西,动一下鼠标就出现在荧屏上,还要记在脑子里做什么?”然后对其进行批驳与劝诫:

其实,存在人脑里和存在电脑里是大不相同的。存在人脑里的知识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也是产生新才智的源头。没有旧知作底,好比石板上没有土壤,任何新知的种子都不可能在此生根发芽。再说,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处理事情、思索创造、著书立说等等,能时时从电脑里去找根据找启发找灵感吗?倘若脑子里一片空白,即便想找也无从着手。趁着年轻记忆力好的时候,必须在脑子里多储存前人已获取的宝贵知识,将它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切伟大创新的基础。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先进地步,人脑的记忆都是不可取代的。[4]436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解说方法,增强了为学之道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且成功实现了“原作者”“评点者”“读者”三者之间跨越时空的互动、交流。

总之,《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出色的才华和敏锐的眼光破译了曾国藩“为师为将为相”的人生秘诀,探究了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智慧,是点亮曾氏心灵深处的灯盏。全书视野开阔,立意深远,点评精当,笔调轻松,语言生动,集知识性、思辨性与趣味性于一炉,是一部成功的文化随笔、学术随笔。

参考文献:

[1]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 唐浩明.我写《曾国藩》[J].战略与管理,1994(3):52-55.

[3] 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1:717.

[4]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2.

责任编辑:黄声波

Lighting up the Lamps in Deep Hearts——Review on Tang Haoming’s Comments on Zeng Guofan’s Letters Home

LIU Jiane, PENG Anx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China;School of Humaniti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In Tang Haoming’s Comments on Zeng Guofan’s Letters Home, the writer decodes Zen Guofan’s life secrets of “being a teacher, being a general, being a prime minister” with his profound knowledge, outstanding talent and keen eyes; explores Zen’s life wisdom of “ morals, contributions, ideas”, which is the lamp to light up Zen Guofan’s deep heart. The whole novel is wide in vision, profound in ideas, appropriate in comments, relaxed in writing, vivid in language. Moreover, it combines knowledge, speculation and enjoyment, so it’s a successful cultural and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Tang Haoming’s Comments on Zeng Guofan’s Letters Home; commenting the world; cultivating the moral;aquiring the knowledge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16)01-0021-04

作者简介:刘渐娥(1990- ),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彭安湘(1974-),女,湖南湘潭人,湖北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75103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149)

收稿日期:2015-12-12

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6.01.004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阅读教学中“知人论世”的三维思考
破译隐藏散文主题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