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的临床研究

2016-06-03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8期

冉 青 郭 琦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 郑州 45001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的临床研究

冉青郭琦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郑州450014

【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用于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分析相应形态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01—2015-0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彩超检测,以掌握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了解不同形态危险因素和超声声像的关系。结果本组不规则型46例,光滑型37例,溃疡型22例;通过危险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和溃疡型斑块相关;高脂血症和光滑型斑块、不规则型斑块均相关。结论表面形态差异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是存在差别的,因此临床治疗上应根据斑块表面形态,给予针对性的干预,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部血管超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

临床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1]。本文对10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4-01—2015-0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男67例,女38例;年龄58~82岁,平均(63.2±5.2)岁;病程均≥1 a;合并高血压81例,高脂血症42例,糖尿病35例。

1.2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血压、血脂及血糖等检测,并进行颅脑MRI、MRA及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应用PHILIP IU22彩超诊断仪检查,探头频率7.5~10 MHz,均由相同检查医生操作。具体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应用探头沿颈动脉走向,从下往上连续纵横扫查,血流和声束的夹角<60°,全面检查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干、颈内动脉、颈动脉窦及颈动脉交叉处。

1.3分型标准依照彩超形态学进行分型:(1)光滑型:斑块表面平整、光滑,无溃疡或不规则表现;(2)不规则型:斑块表面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不规则,且无溃疡;(3)溃疡型:斑块往外延伸,且凸出到管腔以外,表面呈现不平整样变化。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斑块形态通过超声诊断,本组患者中不规则型46例(43.8%),光滑型37例(35.2%),溃疡型22例(21.0%)。

2.2不同形态斑块形成危险因素将3种斑块形态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3。

表1 光滑型斑块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表2 不规则型斑块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表3 溃疡型斑块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讨论

3.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规律通过对本组患者颈动脉彩超分析发现,不同表面形态斑块同时存在于相同血管的情况较为常见,和其他研究报道基本一致[3-4]。但对斑块表面形态与其发生位置的相关性研究不多,通常血管狭窄严重部位形成溃疡型斑块的可能性较大,原因可能是受动脉交叉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明显。所以,也可以看出溃疡型斑块的形成机制中,力学是主要因素。这和以往研究报道中的斑块内炎症、金属蛋白酶活性等是溃疡型斑块形成的因素,血流动力学变化会引起剪切力变化的结论有相似性。

3.2不同表面形态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各类危险因素在不同形态斑块形成的影响机制:内皮损伤是最初阶段,各类因素,包括LDL、毒素、高胆固醇血症等,都可损伤内皮细胞,而脂代谢的异常是硬化斑块产生的直接性因素,因内皮细胞被损,脂质纤维中的成分沉积下来,进而形成不同形态硬化斑块,同时又由于斑块自身成分的差异而出现表面形态不同斑块。本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系,虽然无统计意义。高脂血症在溃疡型斑块和不规则斑块发挥显著的影响,可能是因该病症会影响到高浓度脂蛋白的载脂蛋白a,进而加速脂质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以致于斑块更易受到外部力量冲击而形成这两种形态的斑块。糖尿病患者一般会有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而胰岛素不但参与到糖脂代谢,还发挥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的效用,和胰岛素受体结合,对某些生长因子产生刺激效用,再通过单条或多条信号转导路径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异常性增殖,进而导致血管壁硬化,管腔狭窄。高血压是脑梗死、脑出血的最为显著的危险性因素。由于血压的增高,血流动力增加对血管壁的冲击影响加大,对血管内膜产生极大影响,内皮功能在受损后,血液内的脂质更易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血管舒张性减弱,而血管壁的硬度提升,使得血压进一步升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5]。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表面形态存在差异,主要有溃疡型斑块、不规则型斑块及光滑型斑块,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是3种不同形态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治疗必须重视患者的基础病症,以提高治疗针对性,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4参考文献

[1]袁静,张向东.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6:714-715.

[2]邓连桂,王晓波.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的检查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11,21(12):131-132.

[3]王普清,王勇,王安平.64层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8(10):147-148.

[4]王琳,赵性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与脑梗死[J].中国卒中杂志,2013,8(3): 221-225.

[5]于林,郝熙枝,郝建芳,等.脑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9):12-17.

(收稿 2015-10-14)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8-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