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流涎70例临床观察
2016-06-03周爱真
周爱真
河南通许县中医院小儿康复科 通许 475400
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流涎70例临床观察
周爱真
河南通许县中医院小儿康复科通许475400
【摘要】目的观察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8—2015-01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流涎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对比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10 min唾液量为(2.02±1.0)mL,对照组为(4.33±1.01)mL,观察组流涎程度评分较低,同时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运用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流涎,不仅可以降低流涎频率、缓解流涎程度,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治疗效果,使患儿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词】远近配穴针刺;脑瘫;流涎
脑瘫是较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诱发因素很多,如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早产儿以及前置胎盘等,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吞咽困难以及发育迟缓等症状,其中流涎是较常见的一种症状,患儿发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容易诱发诸多并发症,如皮肤过敏、真菌感染等,不仅使患儿的病情进一步加重,还增大了临床治疗难度[1]。本文探讨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08—2015-01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流涎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0~90个月,平均(58.6±10.6)个月;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1~91个月,平均(58.9±10.9)个月。2组病情、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主要给予常规治疗,以语言康复训练为主,进一步加强患儿的舌头和口唇控制能力。
1.2.2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远近配穴针刺治疗:选择患儿的语言三区、百会、上星以及语言二区为主要穴位,运用平刺手法将直径为0.25 mm的毫针刺入患儿的头皮,通常情况下,每次留针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然后是体针治疗,运用直刺的手法将直径0.25 mm直径的1.5寸毫针刺入丰隆穴、合谷穴以及足三里穴,其中运用补法对足三里穴进行捻转,运用泻法对合谷和丰隆穴进行针刺治疗时,需要将刺激力度加强。同时,在对患儿的局部近端进行穴位选择时,应该选择1寸的毫针运用补法进行数次捻转,并对廉泉、水沟以及下关等穴位运用直刺的手法进行补法捻转,使穴位刺激进一步加强。最后,指导患儿将口张开,运用棉签或压舌板轻轻挑起舌尖部,使两侧舌系带充分暴露,并运用直径0.25 mm的2寸毫针对位于舌系带两侧的金津穴、玉液穴进行针刺治疗,对每处穴位扎针捻转,反复10次,且均不提插、不留针,尽量降低患儿口腔出血的几率。对于吞咽障碍明显的患儿,应在咽后壁的两侧穴位和中间进行点刺,速度要快,且不留针,1次/d,3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密切关注2组10 min唾液量和流涎频率及程度分值,其中流涎频率:1分为从未有过,2分为偶尔有,3分为每天几乎都有,4分为每天有。流涎严重程度:1分为从未流涎,但唇颏发干;2分为流涎现象较轻,且嘴唇周围湿度明显;3分为流涎程度严重,颏部和嘴唇均较湿润;4分为流涎程度较严重,且衣服浸湿;5分为流涎程度非常严重,接触物件、餐盘以及手等均存在涎水情况[2]。
1.4疗效判定标准临床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据以下4个标准:(1)痊愈:患儿流涎、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显效:患儿流涎、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流涎程度评分较治疗前下降>3分;(3)有效:患儿流涎、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且流涎程度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2分;(4)无效:患儿流涎、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未出现任何变化,甚至病情进一步恶化严重[3]。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流涎程度分值、流涎频率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流涎程度分值、流涎频率以及10 min唾液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流涎程度分值、流涎频率对比±s)
2.22组临床疗效比较经过3个疗程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讨论
报道显示,近年来,我国脑瘫患儿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该病具有并发症多、病程长以及治愈难度大等特点,再加上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各项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严重威胁患儿健康。临床治疗脑瘫患儿流涎时,康复治疗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患儿的嘴唇闭合能力和下颌稳定性,使患儿的舌体力量和灵活性得到增强,使患儿鼻腔反流症状得到缓解,从而实现对流涎进行控制的目的。但由于康复训练较复杂,难度较大,再加上患儿的行为认知能力较差,治疗依从性较低,所以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远近配穴针刺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儿的行为认知能力,促进患儿相关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针刺治疗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等特点,更容易被广大患者及其家属所接受。
综上所述,临床运用远近配穴针刺对小儿脑瘫流涎进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流涎频率、缓解流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治疗效果,使患儿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4参考文献
[1]王淼.远近配穴针刺治疗脑瘫流涎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9(11):86-87.
[2]张遂康,徐明成,许燕霞.针刺治疗小儿脑瘫183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12(Z1):13-15.
[3]赵冬梅,李刚,杨旭芳.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14(2):28-29.
(收稿 2015-07-21)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8-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