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史研究中史料建构存在的几个问题

2016-06-02任亚忠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史料

关键词:图书馆史;史料;口述历史

摘要:我国图书馆史研究一直受到史料不足的困扰 并同时存在历史建构过程中重视“文本”诠释从而忽视人的作用、史料内容缺乏合理考证、实证研究相对不足等问题 应该从根本上营造史学研究氛围 同时加大口述历史研究力度。

中图分类号:G25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5-0085-03

1图书馆史

武汉大学谢灼华教授认为:“中国图书馆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一般认为 有文字产生 必然促使书籍出现 有书籍的聚集 就萌发了古代的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绵延不断地发展 也就有了总结和研究这种文化现象的图书馆史研究。”[1]

图书馆史是什么?众说纷纭 暂时无法形成统一定论 其中一点可以肯定 图书馆史所记录的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实 这些事实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图书馆在历史变革中形态、思想等方面的演变过程。《美国公共图书馆管理》的作者乔克尔在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没有对公共图书馆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评判和鉴赏 就很难理解公共图书馆现在的地位。”[2]

我国图书馆历史悠久 从周代的王室藏书到后来的藏书楼都可以视为图书馆历史存在的原始形态 近现代图书馆事业更是迅猛发展。但我国图书馆史经历几千年的延续、发展、变革 为何相关历史论著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人与史料。将人的作用置于史料之上必然引起大多数史学家的反对 甚至是不屑一顾 我国传统史学研究建立在诉诸史料真实的基础之上 从先秦的“书法不隐”、两汉的“秉笔直书”、唐代刘知畿的史学评论、宋代朱熹的歷史认识论 到清代的考据史学 史料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处于无法取代的基础地位 从历史研究科学性的角度出发 那些留存于过去的史料能够体现历史真实一面。

当然 其中一点无法忽视 史料留存于过去 同样由人整理、书写 史料自身在建构过程中是否受当时政治环境或者其他因素影响不得而知。一份史料不经过严格考证直接加以使用 史料自身价值同样无法体现 只一味注重史料收集而忽视人的思想在图书馆史研究中的地位 必然会导致图书馆史研究成为史料式的堆砌 让人读之乏味。

图书馆史研究首先应该建立在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之上 在主张“意义诠释”方面 傅荣贤就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应该以提供意义创造为导向 努力改变《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史》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总是处于‘意义不在场的尴尬。”[3]

诉诸历史以意义 是从价值层面探讨过去发生历史的过程。图书馆史研究过程重视研究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思想诠释 并不等同于完全放弃史料 图书馆史研究从现实层面可以理解为图书馆史研究者与过去发生事实之间的相互作用 失去事实(史料) 研究者所呈现的历史话语必然沦为空谈式的想象艺术;失去图书馆史研究人 记录图书馆发展历史的资料只能继续以原有方式存在或者因为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消失。

2馆史研究中史料的考证

笔者强调人在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主体作用 必然被人冠以后现代性非理性思想对史学自身科学性的破坏 是对我国传统史学建构体系的亵渎。但后现代性对历史的否定最主要一点是质疑史料自身的真实性 认为史料在建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人的思想意识 最终只能沦为文学式的想象或者精英群体记录游戏 无法体现历史的真实层面。只要确保史料的真实性 任何质疑言论都将不攻自破 史料真实性的考证同样需要人来完成 强调人的作用绝不是为了否定史料的自身价值。

2.1史料选择

理想状态下 一段历史的书写必然建立在对大量事实考证基础之上 通过引证、旁证或者其他方式考证最终确定历史事实自身真实性 研究者本身具备挑选事实摒除其中思想烙印能力 真实还原过去存在的历史过程。

英国史学家斯科特(Ernest Scott)对史学研究做出如下论述:“判断 资料的整齐排列与呈现 证据的审查 真理与伪误的区分 从大量不相关烦琐资料中选择突出事项 通过个性衡量 叙事艺术 动机与本原理解 这些方法有效地自历史研究(The study of history)发展而来。”

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史研究同样可以理解为以现代的价值取向去衡量过去发生的事实。我国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留下大量事实依据 因为一些原因 图书馆史研究者无法做到全面收集同时进行一一考证 即便如此 面对大量文献资料 又该如何选择?这就要求史学研究者应当博学。英国史学家克拉克说过:“真正的史学家 必须以学者兼为思想家。”[4]图书馆史研究者当懂得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图书馆存在形态以及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化 同时具备史料考证精神。

我国学界在图书馆史研究过程中对史料考证相关内容提及相对较少 笔者有幸阅读其中几本专著 多是采取叙事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的历史内容或者历史事件进行描述 史料在其中所起作用只是用来证明相关文字叙述内容 对史料的真实性、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等方面论证极少或者几乎没有。

2.2史料考证

我国历史发展中 伪书、伪史不在少数 且多是在其独特政治环境下产生 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影响所形成的 如晋代的《孔子家语》《古文尚书》等都是伪书。虽为“伪”并非“真” 但在一定意义上同样可以反映当时某一现象 图书馆史研究者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通过比对、分析等方法找出伪造事实。

在辨伪方面 梁启超提出以下十点:“前代未曾著录或无人征引而突然出现 十有八九皆伪;前有著录然久经散佚 后出者与原书内容不符为伪;出处不明不可轻信;原本经引 今本歧义 今本为伪;其中提某人撰 所记事迹在其人后者 全伪或一部分伪;记录与事实相反必伪;同载一事 绝对矛盾者 则必有一伪或二者皆伪;记录形态与事实不符者;思想与时代不相符者皆为伪。”[5]

从梁启超辨伪思想可以看出 史料考证应该把握以下几点:①史料所处年代是否符合。史料流传越久 所处年代越难考证 原则上越精确越好 如果无法具体考证 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判断大体范围。②史料出处是否准确。若出处不明 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则不能作为史料直接使用 可以根据其他文献记载查找具体出处。③是原著留存还是后人编纂。相同资料出现不同著者 年代越早真实性越高 查验年代同时需要对内容加以考证。

史料考证要求研究人本身具备怀疑精神 同时根据自身学识、掌握资料进行准确判断 一旦发现引用错误应该及时纠正 保证历史真实同样是图书馆精神的一种体现。图书馆史研究同样需要考虑历史赋予人类的特殊意义 不能一味去追求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元史学”思想 保证史料真实责无旁贷 同样是历史赋予图书馆人的使命。纵然史料在手 也要细读 同样需要加以考证 这是历史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精神 同样是痛并快乐的历史研究方式。

任亚忠:馆史研究中史料建构存在的几个问题3口述历史能否带来一场新的史学革命

史料根据自身特点分为直接史料、间接史料 其中直接史料自身价值要在间接史料之上。直接史料包括当事人的记录以及一些留存的实物记载 间接史料多是建立在旁人的叙述、引证之中 同时包括一些口头叙述。以口头叙述记录历史事实方式在我国发源较早 在文字产生之前一些历史事件完全通过人的记忆保存 最终通过口口相传方式流传下来 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在大量口述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

3.1产生、内涵与发展

口述历史(Oral History)术语正式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 据美国口述历史协会记载:“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开始记录美国生活中显要人物的回忆 从那时起口述历史作为当代历史研究的新手段而正式创立。”[6]

口述历史作为史学分支很快延伸到社会学、档案学、心理学、图书馆学等相关领域 同时掀起“新史学”运动。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认为:“口述历史就是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评论。”[7]我國学者做出不同解释 钟少华指出:“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 利用人类特有语言 利用科技设备 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都是口述史料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 再经研究加工 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8]白君礼在《图书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同样做出解释:“口述历史是指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收集和运用口述史料客观真实地再现某一历史阶段或事件的过程。”[9]

口述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 即口述资料与历史研究。采访人建立主题 与受访者之间就某一历史时期事件通过录音或者其他方式共同完成 过程中形成语音资料、文字记录等。口述资料为口述历史研究提供史料支撑 历史研究人要对口述资料加以佐证 进而形成对过去历史有价值的事实依据。口述历史是通过口述方式还原过去事实的一种有效方式。

口述历史的出现引起学界重视 尤其是热衷于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试图以口述历史来实现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史的振兴。口述历史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图书馆史空白 尤其是在史料缺失方面。口述历史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呼吁。从思想上认识到口述历史对图书馆史研究的作用 呼吁更多人关注口述历史研究。②对比。通过对比国内外口述历史现状发现不足。③探讨。就口述历史在图书馆史研究中的现实意义 对相关内容、方法进行探讨。

3.2本质、记忆与认同

口述历史的本质在于通过对话方式找回那些被“遗忘的事实” 这种独特方式需要通过受访者自身回忆来完成 记忆的不可靠导致这一方式饱受质疑 矛头纷纷指向口述史料的真实性 其中包括受访者记忆是否准确、过去发生事实是否受到后来经历所影响、受访者本人是否有意夸大一些事实或者带有个人偏见等。

这些质疑导致口述历史实证研究发展缓慢 很多人怀疑花费大量精力得到的资料是否可以成为事实依据。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其曼对口述历史提出质疑 她认为:“虽然口述历史或许会向学者们提供一些‘宝贵的线索 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保存了‘一大堆废物。”[10]对此 口述历史学家提出有力反驳 不可靠的记忆作为口述历史的来源不是一个问题 采访者本身应该具备识别、控制受访者表达方式的能力 同时应该对相关内容进行佐证研究。

笔者认为应该认同口述资料对近现代图书馆史研究的价值。口述历史是一部活着的历史 记录了受访人对图书馆发展历程的宝贵回忆 这些回忆与相关实物资料 如照片、书信、印章等形成呼应 更能引起他人共鸣。对口述历史资料的挖掘同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现有馆藏内容 是服务上的创新。

以史为镜 笔者相信随着我国对图书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必然掀起一场新的史学革命 并涌现出更多拥有治史精神 敢于担当、奉献的图书馆人。

参考文献:

[1]谢灼华.评建国以来中国图书馆史研究[J].图书与情报 1989(3):5-14.

[2]Carleton B, Joeckel. The Government of the American Public Librar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5.

[3]傅荣贤.中国古代图书馆史研究的叙述模式[J].山东图书馆学刊 2008(2):49-51.

[4]G.N.Clark. Historical Scholarship and Historical[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4:22.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6:153-158.

[6]Paul Thompson. The Voice of The Past:Oral Histo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7]Donald A.Ritchie. Doing Oral Histo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8]钟少华.进取集:钟少华文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414.

[9]白君礼.图书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建设 2011(7).

[10]Barbara Tuchman. Oral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M].Altamira Press 1996:94.

(编校:马怀云)

猜你喜欢

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史料实证精神的培养
少说否定话
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深度学习——以《“鼎卦”的历史智慧》一课为例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