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生命的远方

2016-06-02韩莲花

今日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象牙塔疆域应付

韩莲花

打心眼儿喜欢“远方”这个词,奔放、热血、任尔遐想。是的,生命不只是劳苦,还有诗意和远方。

韩国作家朴善娥辞掉了从事20多年的工作,带着7岁的女儿进行了一次长达80天的旅行,游历英国、土耳其、希腊等五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印象最深的不是旅游攻略,而是一个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对人生的态度:“让孩子用双脚,用心灵,和这个世界聊一聊”。比之那些在象牙塔里教育孩子的人们,朴善娥这样善于拓展教育疆域和生命疆域的人,一定是有意修炼过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练就了进入儿童内心世界的“奇门遁甲”,变身为一个能快速激活孩子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寻宝人。

由朴善娥的“胆大妄为”我想到因为安全问题而把孩子禁锢于一时一地的做法。

的确,生命安全不可或缺,但是孩子们不去更远的远方扩大视域,不去时光的脉络深处汲取生命成长的养分,不去古今中外的“幽径”处寻觅生命的奥妙,那么生命的成长体系必将过于单薄,生命的容量、自由和丰富必将遭遇危机。这样的人,很容易就成为一个固执于封闭的自我一端的“赤贫者”,其精神底座和生命殿堂更容易坍塌。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应该有自己生命的远方,“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远方是可怕的。有了远方也就有了人生的高度,而一旦有了追求,远方也就不再遥远。”我们如果光待在自己的象牙塔里,不去寻找一片更大的更鲜活的乾坤,不知道石头缝里也有生命的真相,不知道花鸟虫鱼中也包孕着生活的哲理,那么我们的灵魂情态和生命状态,就会陷入“浅薄无神”的泥淖:无更新能力、无力激荡自己,更无力点燃别人,也不可能在纷繁浮躁的社会生态中独树一帜地“活在当下”。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副对联让左宗棠自励终生,从中可以看出,左宗棠有自己生命的远方,而且其疆域是何等的辽阔。一个人的生命场域一旦大面积地拓展,必将有更大的吸纳力,可以活成一座花园,可以活成一种传奇。

走向远方,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走远,也包括精神高度和思想疆域中的走远。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叫“生活在别处”。这个“别处”意味着从习见和惯常中走出来,从现在自己确认的你中走出来,去寻找一个比现在更高、更精彩、更有分量的自己。

深圳中学曾经有一个教师马小平(2012年去世),提倡人文教育,致力于“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里把人文教育的理念实现出来”。 他认为只要用高三一年来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平时他很少讲教材,却把众多思想者“带进”课堂,还自己编印了《人文素养读本》,“带动学生们跑进思考的草原”,引领孩子们走向生命的远方,在有限的行程内多看到些“不一样的风景”。

毕淑敏曾经发出感慨:“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是人生的必修。”如何“应付”?窃以为,不是被动地等待“客人”,而是主动地走向远方,在更大的生命场域中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

窗外和远方,也可能是人格成长室。在不可知的路上行走,闻一朵花,看一株草,追一朵云,吹一阵风,从不同的事物之间汲取营养,看似简单,但必须转化为孩子可以理解、体验、接受的东西。或许,教育的全部奥秘就隐藏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转化中。

一个教师,如果不想让孩子们的人生落入窠臼、闭目塞听、因循守旧,那么,请引领孩子们走向远方。好的教育,就是怀着一颗空白之心去走向远方,在行走的过程里让内心迅速地丰富饱满起来。就像徐霞客所说:“重要的是,我行走于天地之间。”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象牙塔疆域应付
拓展生活的疆域
Task 6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The Most Beautiful English Sentences
试析辽朝的疆域观
走出象牙塔仅仅是开始——性别批评视角下的“大女主”剧女性叙事
中国疆域内所见的丝绸之路(Ⅱ)
透视“学术象牙塔”里的腐败
CBTC系统是否可以应付复杂的铁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