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禀赋与精要

2016-06-02

第一财经 2016年20期
关键词:合作者汽车业禀赋

汽车从业者往往给人一种过于正经的印象,一群西装革履的菁英男,夹上个公文包就能开始推销了,一身甩不掉的大公司官僚气,他们讲话振振有词却不苟言笑,仿佛摆在身边的不是台发动机,而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什么发明—100年前的确是这样。

这一观察也许片面。实际上,我只参加过一次车展,两年前在日内瓦。当大厅里挤满了一群老派“生意人”,你会觉得:wow,这里跟硅谷太不同了。那一年,汽车业正式与硅谷拉手了,包括奥迪在内的汽车公司就是在那个车展上宣布与苹果当时刚推出的CarPlay合作的。它们对如何在苹果还是Google之间选择犹豫不决,你能感受到它们不愿放弃传统又想试探新机会的心情。

汽车业这两年的变化真是惊人。正如本期封面故事《模仿游戏》中提到的,眼下,汽车业不是与IT公司合作,而几乎想把自己变成IT公司,处处模仿它们的挑战与合作者。我们敏锐地观察到,汽车业正在发生的变革足以改变整个产业链,制造不再被当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与智能手机业的改变一样,它们开始思考如何转变为一家出行服务商。苹果以10亿美元投资滴滴出行让人感到惊讶,但当你看到这篇文章中描述的滴滴出行和蔚来汽车—这两家根本没生产过什么汽车产品的公司—在北京车展上受到的热情关注,就懂得这一行业转变的要义了。滴滴出行手握的大数据改变了未来它的想象空间,为其吸引了汽车业相关的大公司—比起那些无法分辨用户是谁的4S店,滴滴这样的合作者更能帮助它们向出行方式领域转型。

汽车公司假如死死抓住自己的禀赋效应,它们就无法做出改变。禀赋效应,是一个经济学和金融术语,指人一旦拥有一样商品,对其价值的判断就会产生非理性的偏离,比如认为自己的东西更有价值。在本期杂志中,有几篇文章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一现象,比如崔鹏在理财栏目中的提醒,以及李翔在读书笔记《精要主义》中提到的,他不愿丢掉不怎么看的书,是因为一种敝帚自珍的心理在作祟。

如同本期全球专栏作家布鲁克斯指出的,自从电视和互联网发明后,人们乐于享受私人世界,从而让社会关系变得异化。更别提现在有了手机。理查德·布兰森在他的专栏中不无忧虑地举例说,这种敝帚自珍的沉浸感为公司管理带来难题,同事之间哪怕只隔着一堵墙也要发信息,一场半小时的会议里大家也要花20分钟操作手机……“说到底,商业就是关系,”他说,“不论你的营销和产品做得多好,如果你得不到投资人、雇员和其他所有相关人士的信任,你的生意很快就会摇摇欲坠。”我还向你推荐杂志最末的十问栏目,音乐剧大师菲利普·夸斯特在其中感叹这个世界变了,人人追求“更多的钱,更大的汽车,更大的肌肉,什么都要更大,每个人也要唱得更大声”,可能也包括泛滥的信息和甩不掉的手机。

这一时代的禀赋效应就是移动互联网会颠覆一切。但这时我们也许需要一点精要主义来与之对抗,就像汽车业敢于迈出的这一步。你正在读的这本杂志打算与禀赋效应做做斗争:我们既不会死守纸刊,也不会屈从于生产海量碎片化消息—相反,你将获得每日精选的商业新闻及故事。省省你的注意力吧。

猜你喜欢

合作者汽车业禀赋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全球汽车业碳博弈升级 中国汽车业面临挑战
有“德”的人
怎样是最好的合作者
汽车业四大新政将出台
车易链:做汽车业的“以太坊”
汽车业能否重构新生态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