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机制提升效应

2016-06-02楚玉峰孙晓宇

北方经贸 2016年5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

楚玉峰 孙晓宇

摘要: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提出给孟中印缅区域合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分析孟中印缅四国货物贸易现状,四国货物贸易存在差异性的同时存在互补性。这种贸易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正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深化合作的基础,通过对孟中印缅四国货物贸易的实证分析得出贸易自由度、市场规模、产业差异等因素对孟中印缅合作机制提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5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011-02

一、孟中印缅四国合作机制现状及特征

本文选取货物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原因是:其一,货物贸易是区域合作最为初级的阶段和最直观的反应,是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其二,海关统计数据依据货物进出口进行分类汇总,因此收录的商品分类都是货物贸易,因而分析孟中印缅地区采用货物贸易比较方便也更能说明问题。

(一)四国间货物贸易结构现状

表1.1为孟中印缅四国主要货物贸易种类汇总,横向为出口实物类别,纵向为进口实物类别。可以得出,孟中印缅四国在货物贸易类别上存在较大差异。单从货物贸易数量上比较,孟加拉国同中国及印度出口贸易关联度较高,中国同孟印缅出口贸易均具有较高关联度,印度同样与孟印缅出口贸易有较强关联度。缅甸除与中国外,与孟印缅出口贸易关联度均不是很高。

横向比较来看,从实物出口贸易类别比较,孟加拉国主要依靠纺织品以及服装(第62、63类)贸易为主,这类货物贸易均出现在孟中、孟印的出口贸易中。中国主要以机械设备以及电机设备(第84、85类)为主,这类货物贸易在与孟印缅的出口贸易中均占据较大比重。印度在对三国的出口贸易中棉花(第52类)均占据较大优势,在对孟加拉国以及缅甸出口贸易中机械设备以及电机设备(第84、85类)占据较大优势,但是印度相对中国来讲并不具备显著优势。缅甸主要出口木材类产品(第44类),木材类产品均出现在与孟印缅的货物贸易中,但是除在中国具有较大的外贸市场外,在孟加拉国以及印度外贸市场并不突出。纵向比较来看,孟加拉国主要从中国和印度进口棉花以及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结合其对外出口特征可以得出,孟加拉国对外贸易重点依赖纺织业及服装业。中国则主要从三国进口矿砂以及钢铁、铜材、宝石、贵金属以及原油,特别是从孟加拉国进口纺织及服装产品。

综上,中国对外贸易主要着重于对资源的需求。印度则主要从孟加拉国进口食品、纺织品、钢铁以及铜制品,主要从中国进口肥料、机械设备以及电机设备等产品。缅甸则依赖于中国和印度,主要进口工业制成品,结合其出口特征说明其国内工业化程度偏低。

(二)四国间货物贸易特征

由分析得出四国间货物贸易存在较高关联度,孟加拉国主要依靠纺织业及服装业支撑货物贸易,支撑其纺织业与服装业发展的原料棉花则通过印度和中国输入。中国强势的制造业在孟中印缅货物贸易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但是对孟印缅的工业原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印度依靠特殊的地缘优势对孟加拉国以及缅甸有着一定的影响,印度工业制造业与中国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但中印同样拥有巨大的市场,这一方面吸引中方工业产品的涌入,另一方面印度丰富的工业原材料资源对中国同样具有巨大的市场。从四国货物贸易数据得出,缅甸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较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市场,其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木材、宝石、贵金属等在中国有较大的市场,中国工业成品在缅甸同样具有巨大的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经济空间中参与合作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贸易结构的互补是影响经济合作绩效的决定因素。因此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机制提升的分析是有必要的。

二、孟中印缅合作机制提升分析

(一)合作机制潜力分析

1.数据处理及指标选择

为便于分析计算,本文将海关收录的98大类(章)产品,按照产品特征,进一步汇总整理为三大类产业:将1—24大类涉及农林渔牧等汇总命名为农贸食品类产业;将25-83大类涉及工业初加工产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的产品汇总命名为工业原材料类产业;将84-98大类涉及工业制成品以及深加工工业制品汇总命名为工业成品类产业。由上文对孟中印缅四国主要货物贸易种类汇总的分析,孟印缅在中国的货物贸易均具有较大的市场,对中国贸易关联度均是较高的,这是三国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因此下文对孟中印缅合作机制潜力的分析以中国市场为中心分析四国间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的着重点。文章采用引力模型将经济变量指标归类为以下六个方面:

产业内贸易指数(GL),又称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反映一国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同类产品的程度,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其中Xi为该产业的出口值,Mi为该产业的进口值。GL值越大表明贸易双方在该产业相互贸易能力越强,即贸易潜力越大;GL值越小表明贸易双方在该产业只是单项贸易,相互贸易能力越弱即贸易潜力较小。

贸易自由度(TF),反映不同国家间贸易流动难易程度的指标,范围为0-100,数据采用美国传统基金会整理的各国贸易自由度指数表示。产业规模(IS)指某种产业在该国的重要程度指标,这里用该国该产业产值占当年GDP产值的比重表示。产业内贸易不平衡度(ITG)是反映该国该产业对外贸易平衡与否的指标,范围在0-1之间,用进出口差额的绝对值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市场规模(MS)是反映产业内贸易双方市场需求能力强弱的指标,用贸易双方GDP的均值表示。产业结构差异(ISD)即贸易双方相同产业规模的比较,这里用贸易双方产业规模差的绝对值表示。

2.模型说明

引力模型方程如公式2所示:

其中GLλij指第i国对第j国的第λ种产业内贸易参数;c为常数项;βλij指第i国对第j国的第λ种产业内贸易的常数项即各个合作对象之间的固定效应,TFλij指第i国对第j国的第λ种产业内贸易,第λ国的产业自由度(一国的贸易自由度在短时间内是不变的);ISλij指第i国对第j国的第λ种产业在第j国的产业规模;ITGλij指第i国对第j国的第λ种产业的贸易不平衡度;MSij指第i国和第j国的市场规模;ISDλij指第i国对j第国的第λ种产业的结构差异。

3.实证分析

将数据引入贸易引力模型建模,对方程分别进行HUASMAN检验,结果表明三种实物产业大类均不适合建立随机效应以及混合效应模型,应建立包含个体固定影响的固定效应模型。表2-1是三种实物产业固定效应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表2-2是三种实物产业个体固定影响结果。

表2-1中,中国与孟印缅在农贸食品类上的产业内贸易合作与该国贸易自由度、农贸食品类规模、农贸食品类内贸易不平衡度、市场规模以及合作双方农贸食品类结构差异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合作双方贸易自由度、产业规模、市场规模与产业内贸易存在正的影响。产业内贸易不平衡度以及产业结构差异对货物贸易存在负的影响。一方面从历史数据角度来看,贸易自由度以及市场规模在逐渐扩大,这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具有正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不平衡度的降低以及产业结构差异的降低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调整的趋势,同样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具有正的推动作用。因此未来中国与孟印缅在农贸食品类合作方面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

中国与孟印缅在工业原材料类上的产业内贸易合作与两国间的工业原材料类内贸易不平衡度存在显著影响关系。从三个产业分类依据可以分析,工业原材料类涉及制造、冶金等重工业,与该国自然环境以及工业结构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工业体系的构建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尤其是对实力有限的中小发展中国家而言,构建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够对工业原材料产生巨大的需求,然而这在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工业原材料类合作在短时期内只能出现单向合作。对中国来讲,凭借自身工业体系远远领先的优势,在未来对孟印缅的工业原材料贸易需求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孟中印缅四国间工业原材料类贸易潜力与贸易优势都是巨大的。

中国与孟印缅在工业成品类上的产业内贸易合作与该国贸易自由度影响不显著,与该国工业成品类规模、工业成品类内贸易不平衡度、市场规模以及合作双方工业成品类结构差异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该国工业成品类规模以及工业成品类内贸易不平衡度与产业内贸易参数存在负的影响,市场规模以及工业成品类结构差异与产业内贸易参数存在正的影响。孟印缅对中国工业成品的需求均是巨大的,这与其国内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无关系。

三、建议

由分析得出四国货物贸易存在较高关联度,并且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跨境经济走廊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找到各参与方共同的利益需求,更需要建立起实现这些利益需求的互补产业。只有依托本地区的地缘经济优势,密切产业合作,才能充分实现走廊沿线的经济发展潜力。

第一,孟中印缅国家间贸易结构方面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要求四国应充分发挥各自相对比较优势。中印应当利用自身资金与技术优势支持孟缅两国实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孟缅在引入资金与技术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中印的市场。在合作共赢的目标下共同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第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结中印两个巨大的经济体,作为纽带的孟缅影响着经济走廊的贯通。中印两个拥有经济实力的大国,在建设经济走廊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孟缅两国也应当意识到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四国共同利益所在。可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基金,建立经常性会晤机制,为经济走廊良好运行奠定经济与合作基础。

第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涵盖近四亿人口,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因此建立便捷的贸易渠道、深化孟中印缅经济一体化、提升贸易自由度、降低贸易流动成本将极大地拓宽孟中印缅四国贸易市场,有利于四国合作机制的进一步提升。

第四,鉴于现阶段孟中印缅之间政治互信度较低,尤其中印两国因历史原因使合作机制提升更不易。因此在进行经贸合作的同时也要关注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参考文献:

[1] 陈伟光.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的联动[J].国际经济探索,2015(3).

[2] 刘 云.共生理论视角下“孟中印缅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学术探索,2013(6).

[3] 刘 鹏.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的国际机制建设[J].南亚研究,2014(4).

[责任编辑:庞 林]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多元合作机制研究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完善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服务贸易合作机制研究
我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概念性框架及其政策建议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机构的合作机制研究
论金砖国家合作发展前景
基于博弈分析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