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药方法对花生田蛴螬的防治效果评价
2016-06-02苏卫华陈浩梁谢明惠姜晓静曲明静
鞠 倩,李 晓,苏卫华,陈浩梁,谢明惠,姜晓静,曲明静
(1.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0;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不同施药方法对花生田蛴螬的防治效果评价
鞠倩1,李晓1,苏卫华2,陈浩梁2,谢明惠2,姜晓静1,曲明静*
(1.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0;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为寻找轻简、高效、安全控制花生主要害虫蛴螬的技术模式,连续4年对六种防治方法进行了评价,对解决蛴螬防治难题、提高防治技术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辛硫磷微囊悬浮剂(辛硫磷CS)+性诱剂及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毒死蜱CS)+性诱剂的防虫效果、保果效果、产量及增产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连续使用4年后,两混剂与单独使用辛硫磷CS或毒死蜱CS的各指标间无显著差异。辛硫磷CS+性诱剂及毒死蜱CS+性诱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51%和82.4%,保果效果分别为79.99%和79.46%。不同施药方式下,花生产量均有所增长,但各处理间稍有差异。辛硫磷CS+性诱剂配合使用,产量较高,达到204.5kg/667m2,增产23%。辛硫磷CS+性诱剂或毒死蜱CS+性诱剂两混剂的农药用量均为250g/667m2,分别比单独使用两化学农药低100g/667m2;成本为37元/667m2,比单独使用两化学农药高2元/667m2。在不降低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前者能降低农药用量,符合国家两减趋势。
关键词:花生;蛴螬;施药方法;辛硫磷CS;毒死蜱CS;性诱剂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地下害虫蛴螬的为害是制约花生高产、高品质的关键因素[1]。因蛴螬生活在地下、隐蔽性强、种类多、食性杂等特性,使其防治尤为困难。当前生产中,化学防治仍是控制蛴螬的主要手段[2-4]。市售的一些药剂对蛴螬虽然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但由于蛴螬隐蔽在土壤中,若施药方法不当,药剂往往难以直接接触到害虫,从而导致药效无法发挥。传统的“播种期+荚果期多次用药防治模式”不仅防治次数多、操作难、费工、费力,而且防效不稳定,并易造成农残超标,导致花生蛴螬防治成为难题。针对以上问题,陈浩梁等筛选出了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在土壤中持效期长的两种药剂:辛硫磷微囊悬浮剂(辛硫磷CS)和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毒死蜱CS)[4],两种药剂均对蛴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花生保果效果,创立了“运用合适长效微囊农药,花生播种时一次施药防控全季蛴螬为害的技术模式”。
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parallelaMotschulsky)是蛴螬成虫,针对蛴螬在土下危害,存在防治方位不确定、对药剂持效性要求高、对花生、甘薯等作物和土壤易产生农药污染等问题,高效环保、防效显著的暗黑鳃金龟性诱剂的成功研制,不仅开启了蛴螬防治的新途径,还为生产绿色安全食品提供了可选技术[5]。李晓等明确了性诱剂对蛴螬成虫的引诱效果及对幼虫虫口密度的降低作用,一台诱捕器一天内诱到的最大成虫数为977头;幼虫减退率最高可达78.8%,保果效果最高可达68.6%[6-7]。
本研究选择上述两种蛴螬的防治方法,将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寻找轻简、高效、安全控制蛴螬的技术模式,不仅可解决蛴螬防治难题、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对实现花生安全生产、农民增收和提高山东省花生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及材料
试验设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站,地力中等,轻壤土。供试田块为常年发生暗黑鳃金龟的花生田。前茬作物玉米。花生起垄覆膜栽培,垄高15cm,宽83cm,播种双行,每穴2粒,穴距16.7cm,每666.7m2播种8000穴。供试花生品种为花育22号。30%毒死蜱CS购自江苏新沂科大农药厂,30%辛硫磷CS购自山东圣邦鲁南农药有限公司。
1.2试验方法
试验设7个处理(附表),分别为化学农药(30%辛硫磷CS拌种、30%毒死蜱CS拌种)、生物诱剂(性诱剂)、物理引诱法(频振灯PS-15Ⅲ)及上述三种方法的混合使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共28个小区,小区面积66.7m2,处理间设置防护带,带宽0.5m,试验区四周设有保护行。每年依据墒情于4月底到5月初播种,连续进行4年(2011~2014)。
1.2.1性诱剂使用方法试验中采用的暗黑鳃金龟性诱剂诱芯及其配套的诱捕器均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研制提供。诱芯活性成分为L-异亮氨酸甲酯和R-(-)-芳樟醇,两者配比为7∶1,总剂量为360mg。诱芯载体主要成分为脱脂棉,每月换一个诱芯。诱捕器由顶盖、漏斗型装置、交叉挡板和收集装置组成,其中交叉挡板设于顶盖下方,漏斗装置设于交叉挡板之间,收集装置设于漏斗装置下方。性诱剂诱芯冷藏保存[6]。
1.2.2频振灯使用方法试验中所使用的黑光频振灯PS-15Ⅲ为河南汤阴县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使用方法参照产品说明书。
1.3对花生安全性观察
花生出苗后,不定期观察花生有无药害发生及其症状,并观察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附表 不同药剂的施药方法及成本
注:*每2公顷一个频振灯光源。
Note:* One Frequency trembler grid lamps PS-15Ⅲ/2.00 hm2
1.4调查计算方法
暗黑鳃金龟调查方法:在花生收获前,每小区随机10点取样,每点取2穴4株,共调查40株,随即挖土调查取样株的蛴螬活虫数。然后对取样株的花生荚果被害情况进行分级。花生荚果被害分级标准如下:0级:荚果完整,无被害状;1级:荚果表皮有被害痕迹;2级:荚果有被害小洞,但果仁完整,不影响产量;3级:荚果有被害大洞,果仁被害 1/2,影响产量;4级:荚果、籽仁均被害 1/2 以上。
收获时各处理小区花生单收计产。数据采用DP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保果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施药方式对蛴螬的防虫效果调查
由图1可知,辛硫磷CS+性诱剂及毒死蜱CS+性诱剂的防虫效果逐年增加,连续使用4年后,两混剂与单独使用辛硫磷CS或毒死蜱CS的防虫效果相当,都在82%以上,无显著差异。单独使用频振灯或性诱剂的防虫效果稍差,这可能与两者的诱虫特性有关。
2.2不同施药方式对花生的保果效果调查
由图2可知,除单独使用性诱剂或频振灯外,连续使用4年后,几种施药方法对花生的保果效果相当,均在79%以上,无显著差异。单独使用性诱剂或频振灯,荚果被害程度逐年降低,保果效果上升明显,性诱剂保果效果稍好于频振灯。
2.3不同施药方式下的花生产量调查
由图3可知,在不同施药方式下,花生产量均有所增长,但各处理间花生产量稍有差异。单独使用性诱剂或频振灯的小区产量较低,均低于200kg/667 m2。辛硫磷CS+性诱剂配合使用,产量较高,达到204.5kg/667 m2。
2.4不同施药方式下花生的增产率分析
不同施药方式下,花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由图4可知,辛硫磷CS+性诱剂配合使用,花生增产率最高,连续使用4年后,花生增产达23%,其次是毒死蜱CS。单独使用性诱剂或频振灯的小区,花生增产率稍低,分别为15%和16%。
图 1 不同施药方式对蛴螬的防虫效果
图 3 不同施药方式下的花生产量
3小结与讨论
研究显示,辛硫磷CS+性诱剂及毒死蜱CS+性诱剂的防虫效果、对花生的保果效果、产量及增产率是缓慢上升的,连续使用4年后,两混剂与单独使用辛硫磷CS或毒死蜱CS的各指标相当,无显著差异。而单独使用频振灯或性诱剂的效果稍差些,这可能与两者的诱虫特性有关。频振灯在诱杀蛴螬成虫金龟子的同时也诱杀了部分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而性诱剂只能引诱大多数的雄虫,同时两种成虫诱集法由于诱集到的是成虫、幼虫诱集效果滞后等以上原因导致了上述两种方法较低的防虫效果[8]。但通过性诱剂或频振灯的使用,荚果被害程度逐年降低,保果效果、产量等上升明显,这说明上述两种方法适合多年连续使用。
辛硫磷CS+性诱剂或毒死蜱CS+性诱剂两种混剂的农药用量均为250g/667m2,成本为37元/667m2;辛硫磷CS或毒死蜱CS的农药用量为350g/667m2,成本为35元/667m2(附表),成本相当,在不降低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前者能降低农药用量,符合国家两减趋势,值得大力推广。目前,暗黑鳃金龟性诱剂的研发也已进入新阶段,新型诱芯克服了释放速率不可控及持效期短的缺点,以药用淀粉或β-环糊精作为载体的缓释型诱芯,性诱剂成分均可实现可控释放[7],最长持效期可达30d,即在暗黑鳃金龟发生全季只需放置诱芯两次即可。
总体分析,两混剂与单独使用辛硫磷CS或毒死蜱CS的各指标相当,选择辛硫磷CS+性诱剂或毒死蜱CS+性诱剂对花生蛴螬进行防治是目前可行的轻简、高效节本、可持续的花生蛴螬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1] 肖嵘. 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2] 陈建明,俞晓平,陈列忠,等. 我国地下害虫的发生为害和治理策略[J]. 浙江农业学报,2004(6):389-394.
[3] 刘小民,郭巍,李瑞军,等. 12种药剂对蛴螬的田间药效评价[J]. 花生学报,2010,39(3):12-15.
[4] 陈浩梁,谢明惠,林璐璐,等. 三种不同药剂及施药方法对花生蛴螬的防效[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6):1688-1690.
[5] Zhou L M, Ju Q, Qu M J, et al. EAG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the large black chafer,Holotrichiaparallela(Coleoptera: Scarabaeidae) to its sex pheromone [J].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2009, 52(2): 121-125.
[6] 李晓,鞠倩,姜晓静,等. 利用性诱剂防治花生田暗黑鳃金龟的研究[J]. 植物保护,2012,38(3):176-179.
[7] 李晓,鞠倩,金青,等. 不同种类诱芯及诱捕器对暗黑鳃金龟的田间诱捕效果[J]. 花生学报,2015,44(3):41-46.
[8] 曲明静,郭巍. 花生蛴螬的生物防治[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The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 Methods on Peanut White Grub
JU Qian1, LI Xiao1, SU Wei-hua2, CHEN Hao-liang2,XIE Ming-hui2, JIANG Xiao-jing1, QU Ming-jing1*
(1.ShandongPeanutResearchInstitute,Qingdao266100,China;2.InstituteofPlantProtection,AnhuiAcademyofAgri.Sci.,Hefei230031,China)
Abstract:The study tried to find the suitable reagents and method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ite grub. 6 application methods were carried and evaluated in peanut field for 4 years. During the 4 years, the grub control infect, peanut pods preservation, peanut-yield and yield increasing rate under the treatment of phoxim CS+ sex lure or chlorpyrifos CS+ sex lure were continuously elevated. The control indexes of phoxim CS+ sex lure or chlorpyrifos CS+ sex lur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o phoxim CS or chlorpyrifos CS. The grub control effect of phoxim CS+ sex lure or chlorpyrifos CS+ sex lure was 82.51% and 82.4%, respectively. The peanut pod preservation effect of phoxim CS+ sex lure or chlorpyrifos CS+ sex lure was 79.99% and 79.46%, respectively. Peanut yield were all increased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Peanut yield under the treatment of phoxim CS+ sex lure was higher than other treatments, which was 204.5kg/667m2, with the yield increasing rate as 23%. The dosage of phoxim CS+ sex lure or chlorpyrifos CS+ sex lure were both 250g/667m2, which were 100g/667m2 lower than phoxim CS or chlorpyrifos CS. The cost was phoxim CS+ sex lure or chlorpyrifos CS+ sex lure were both 37 yuan/667m2, which were 2 yuan/667m2 more expensive than phoxim CS or chlorpyrifos CS. The former methods with higher control effect and lower pesticide dosage were much worthy to be promoted.
Key words:peanut; white grub; pesticide application method; phoxim CS; chlorpyrifos CS; sex lure
中图分类号:S435.652; S433.8+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鞠倩(1983-),女,山东济南人,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通讯作者:曲明静,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花生病虫草害研究。E-mail: mjqu2013@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CARS-14);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研基金(2014QNM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31401741)
收稿日期:2015-12-24
DOI:10.14001/j.issn.1002-4093.2016.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