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用条件变化与政策完善

2016-06-02邹力行�お�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信用

邹力行�お�

〔摘要〕:本文应用平衡思维方式分析了中国货币条件、金融条件和信用条件的变化与政策完善问题。与货币和金融产品相比,信用是更高层次的社会交换媒介,反映了更加广泛的社会经济协作平衡关系,在“生产—交换—消费”运行过程中的功效更全面、更持久。在新形势下,信用条件以及影响信用条件的重要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适应新形势和市场信用条件变化,我们有必要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信用建设。在思想层面,亟需增强思想定力。在金融改革发展层面,亟需完善体制和机制设计。在宏观调控层面,亟需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建设。在政策和技术手段层面,亟需改进和丰富工具箱。

〔关键词〕信用;货币条件;金融条件;信用条件;信用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6)02000310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在“生产—交换—消费”循环往复运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信用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什么是信用发挥作用的条件?在新形势下,信用条件有什么变化?本文拟从货币条件、金融条件和信用条件逐层进行分析。

一、货币条件与货币政策

货币条件,原本指将某种东西视为货币的条件,本文着重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一件东西只要具备“交易媒介、计量单位、价值贮藏、支付手段”功能,就可充当货币。但货币要转化为资本,还必须具备创造价值的特殊作用,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并不是资本。他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相互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值自己所占有的资产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有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1\] 。马克思在这里讲的很清楚,货币转化为资本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可雇佣的劳动力。如果没有可雇佣的劳动力,那么货币只能是一般的商品,只能是一张借条。只有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所有权相互分离,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货币才能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才能在使用中转化为资本。因此,从所有制角度看,社会分工是货币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社会分工,劳动者才可能占有劳动产品;只有剩余产品出现,才有交换行为和借贷行为的发生。翻阅原始积累的发端,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早期,建立可雇佣的劳动力市场,或者说创造资本关系的条件,是一场残酷的革命。进入近代和现代市场经济,虽然劳动力市场得到普遍发展,劳动者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权利,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但原始积累和原始创造仍然是很复杂的,有勤劳致富,有资源禀赋,也有暴力、欺诈和偷窃。

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现代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劳动力向人力资本转化,技术因素对劳动者影响很大,劳动者技能和效率差异很大,创造财富的能力差异很大。另一方面财富原始积累的方式更加复杂。比如,劳动资本股份化,个人入股、家庭入股和职业经纪人占股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现象;人力资本网络化,劳动者可在全球范围寻找职位,在世界各地创造资本关系。另外,电子货帀和网络支付有力地推动了金融大众化的进程\[2\]。因此,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控制社会资本流通总量,货币管理当局仅仅依靠传统货币管理工具和常规办法是不够的,需要政策创新,改善货币条件。比如,货币条件除了考虑传统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互联网金融给传统货币带来的影响,特别需要考虑互联网金融流通速度加快对基础货币倍增功能的影响。

二、金融条件与金融政策

金融条件,原本指获得对有价值东西的索取权的条件,本文着重指金融资产转化为金融资本的条件。这个条件不仅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一般索取权,而且反映了金融资产创造价值的特殊作用,这是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特征。

金融资产是一种金融索取权,只要拥有对某件有价值东西的索取权,你就拥有这种金融资产,也就意味着你对某人可以进行索取,让他向你让渡有价值的东西\[3\]。目前,金融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股票、债券、外汇和证券化贷款五类资产。其中货币存储银行可以生息,股票有股息,债券有利息,外汇有汇率,证券化贷款也可以生息。这些资产在条件具备时都可以转化为资本,所谓条件具备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资产必须有增值能力。二是对这些资产有索取权,即拥有对金融资产在增值后所占有价值总额的索取权。三是资产必须有流动性,其中流动性是金融资产转化为金融资本的特殊条件。流动性反映各种资产按要求兑现的能力,决定了市场的认可程度。我们在考察金融资产时,只关注资产增值能力和价值总额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流动性。市场很在意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流动性较高的投资,投资者愿意接受的利率水平可以低一些,反之亦然。对流动性较差的债券,为了补偿流动性方面的损失,投资者希望得到比较高的收益。

目前金融市场主要有五类资产,由于其市场交易的难易程度不同,其市场兑现能力的特征是不同的。如果一个部门拥有的金融资产都是货币,那么这个部门的资产有较高的流动性。如果一个部门拥有的金融资产都是一些长期债券等不易转换为现金的资产,那么这个部门的资产流动性较差。在国际收支中,流动性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填补对外收支余额的能力,也反映了必要的外汇储备情况。在商业银行系统,流动性反映了商业银行满足储户兑现的能力,也反映了银行持有的现金和短期资产的情况。当人们认为一些银行可能会破产时,银行存款有可能发生流动性危机。在证券市场,流动性反映了可交易的产品市值,发行的股票数量越多,市场的缔造者就越多,持股面越广,市场中股票的流动性越强。当人们对某些证券产生些许怀疑时,流动性危机就可能产生。在货币市场,流动性反映了货币总量和经济活动中短期金融资产的情况。在货币政策过松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和其他类别的流动资产难以区别,容易导致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在金融管理方面,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根据其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宏观金融政策。这些金融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价格稳定和促进就业\[4\]。

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的非流动性资产变得具有流动性,各种类型的资产都有可能成为货币用来结账,甚至成为资本用来投资。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金融资产结构越来越复杂,金融流动性越来越难掌控,越来越多的资产具有资本属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且适时改进金融条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金融资产能够在金融体系顺畅流动取决于三个条件:

第一,从根本上说,取决于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金融资产的使用者能够健康运作。在金融资产的供应者方面,供应者能够提供充裕的金融资产。这要求企业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使更多利润转化为留存收益;要求各级政府能够廉洁自律,保持预算的平衡和适当的结余;要求个人能够合理安排收支,在满足需要之外留有一定的储蓄。如果满足上述条件,那么金融资产的供应必定是充分的,它将有利于保持低成本的资金供应。在金融资产的使用者方面,使用者能够把资金用好,使投资取得最大的效益。这要求企业能够在扩大生产时选准项目,使之有利于产业升级和新产品上市;要求政府能够把钱更多地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促进知识创新体系的发展;要求个人能够把钱用于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个人生活素质和文化素质。如果满足上述条件,那么金融资产的使用必定是合理和有效的,扩大再生产必定能在良性循环中运行。

第二,取决于金融中介能够遵守金融准则,不违规操作,通过自己的良好服务使金融资产得到最好的配置。在金融法规不完善的灰色区域,金融中介要用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应当为了追求私利而搅乱整个社会的金融秩序。如果金融中介在资金使用者需要资金时惜贷,不支持使用者的合理要求,造成金融紧缩,经济就会出现滑坡;反之,在经济已经过热时,如果金融中介继续盲目放款,就会给已经沸腾的经济火上浇油,导致经济灾难。

第三,取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程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密切,但两者又有根本不同的属性。虚拟经济以金融资产为载体,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实体经济以实业资产为手段,提供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太离谱,就容易出现金融危机,历史上有过深刻的教训。1637年,英国一棵郁金香的期货价格达到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已涨了几百倍甚至几千倍,这就是现代金融史上第一次投机泡沫。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看到当时英国经济兴盛、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和股票发行量极少,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与政府交易换取经营特权,同时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刺激股票发行,导致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飙到1 000英镑以上,与公司真实业绩严重背离,最后倒闭,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巨大影响。1837年,美国经济恐慌引起银行业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导致经济萧条。1907年,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票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一些主要股票的价格缩减超过2/3。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造成华尔街大崩溃,出现“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20%。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美国次级债问题进一步恶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衍生行为泛滥,涉及面广,脱离实体经济太离谱。这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告诉我们,如果金融创新和金融条件把控不妥当,很容易引起金融危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有必要改进金融条件。比如,提高诸如抵押贷款的标准,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不能高于基本价值,要求金融企业储留一定的信用风险金(美国不少于5%)等。

中国金融资产总规模目前已达到GDP的3倍以上,超过120万亿元,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如何用好这笔资产,使这笔资产不断创造更多的财富。特别是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既维护好金融资产的安全,又适时地创造价值,这是金融行业的根本问题。这不但要创造条件,鼓励金融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增加投资产品,还要掌控条件,规范市场,强化监管体系,掌握各种金融资产运动规律和特点。比如,根据流动性变化的新特点,有必要考虑制定监视市场的“正常、预警、异常”区间和监控手段;根据电子现金、电子货帀的发展趋势,有必要把单个公司的支付宝整合起来,建立综合的公共的安全支付体系等,以维护市场信用的平衡。

三、信用条件与信用政策

信用条件,原本指交易过程中相互信任的条件,本文着重指信用转化为资本的条件。这个条件不仅反映诚信在信用交易中的重要性,而且反映信用创造新的价值的特殊作用,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信用作为资本,使国家的财富概念发生重大变化;信用作为财富,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重大变化;信用作为实力,使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

信用是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一是这种稀缺资源“用进废退”,越使用,越丰富,而不像一般稀缺资源一样,因使用而减少。二是这种稀缺资源与人格的魅力、政治的智慧、友谊的情感和时间的锻炼密切相关。三是这种稀缺资源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没有信任的基础,任何社会的发展成本都会大大增加,很多方案很可能因为成本太高(或不愉快)而无法实施。四是这种稀缺资源自由地存在,网络化地联系,不存在强制和义务。信用之为物,无声无色无形,不像劳动力可以时间计算,不像商品可以数量计算,信用交易完全是一种相互信任的交流。比如,顾客把工资存入银行,是信任银行,银行收入的是信任,顾客得到的是利息,这种利息实质是因信任而得到的特殊报酬。

信用包括的范围比金融资产要广泛得多,不仅仅包括货币,等于货币甚至可以代替货币,也不仅仅包括金融资产,等于金融资产甚至可以代替金融资产;信用还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创造价值。信用价值在形态上除了实体形态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之外,还有虚拟形态,如商标、品牌和声誉等。信用价值在功能上除了传统的保值、交易、储存和支付之外,还有增值功能,如不动产、版权和专利等。美国大银行收购,其营销技巧和商誉等无形资产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支付手段,支付比率达到70%\[4\]。信用转化为资本的条件,除了需要具备货币条件和金融条件之外,还需要考虑可靠性和规范性两个特殊条件。

信用可靠性反映了信用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无障碍地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具有优质、安全和赔偿三个基本要素。优质体现于信用在设计和产生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安全体现于信用在使用过程中的寿命和无故障情况,赔偿体现于对信用采取的保险措施。因此,建立在优质、安全和赔偿基础上的可靠性是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信用转化为资本的基本条件。比如,土地有产生信用的可能,但它不一定是资本。“土地只有在产权保护制度和契约权益保护相对可靠的情况下,既使不卖掉,也可以被抵押转换成资本”\[5\]。由此进一步说明:信用,无论是以一件产品的形式出现,还是以一项制度协议或其他形式出现,都应该是可信赖的、可信任的和可靠的。信用可靠性反映了信用的虚拟价值转化为实体价值的程度,也反映了社会对信用价值的认可程度。信用可靠性可以通过信用发展度等重要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和评级。目前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三大国际评价机构占据国际信用评级的制高点,他们不时地发布信用评级报告,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公司的财富成本有重要影响。

信用规范性反映了信用价值在市场中的稳健程度,也反映了信用产品、信用工具和信用形式在正常环境中的规矩和标准性。信用产品、信用工具和信用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但不论式样如何,信用从设计到运行,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和每个流程都应该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标准化有助于信用的培训、扩散和推广,有助于增强信用的稳健性和公允价值,有助于建立职业经理制度,有助于代理人在代理权范围内开展代理业务,有助于拓展一些比较专业的信用业务。因此,规范、规矩和标准是信用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信用转化为资本的重要条件。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这种经济需要借助规范、规矩和标准的信用手段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工艺、更新设备和推销产品。无论是国内债权债务关系,还是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关系,都有赖于信用规范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信用规范性在信用创造资本和财富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更加突出。

在新形势下,在信用可靠性和信用规范性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一些影响信用条件的重要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在大脑的认识功能不断受市场各种信息影响的同时,大脑的主宰功能对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结果完全有可能偏离参与者的意图,因而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就连不确定性程度也是不确定的,而且有的时候几乎是无限的\[6\]。与此同时,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如网络化技术,虽然改变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也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在加剧社会经济不平衡的同时,还制造了许多难以预测的新的不确定因素。比如,“羊群行为”和情绪化的赌博行为,从而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降低了信用可靠性。市场调节产生的冲撞力加大,市场情绪加重,市场系统风险增加。

第二,市场的动态需求和约束增加。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广泛应用,在智能前端市场,信息采取、处理和回馈越来越方便,数据有可能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激发人们更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在信息化时代,大量的碎片信息充斥人们的头脑,容易使其产生奇异的联想,形成动态需求和欲望。这种动态需求不一定有长久固定的目标,完全是在变化中提出的,而且只能在拓荒式的行进中得到满足,为我们研判形势和制定政策带来难度。在动态需求增加的同时,传统货币的一些功能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弱化。比如,传统的货币交换和储存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弱化。很多年青人喜欢随身携带信用卡,而不愿意携带现钞。通过货币借贷形成的负债与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受限趋多。比如,美元是美国中央银行的负债,我们拿到美元,应该说我们可以用美元购买所需要的东西,但实际上美元的购买力紧紧控制在美国人手里,不是你想买什么就可以买到什么。

第三,市场的不对称性增加。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对称性增加。虚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实体经济,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存在这一问题,正在通过“再工业化”进行调整,在中国这一问题要更严重些。二是城市金融与乡村金融不对称性增加。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造成资金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向大城市、大企业和优势行业集中。三是不对称代理问题突出。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分离倾向加重,代理人更感兴趣的是赚手续费,而不是保护委托人的利益。

第四,市场的波动性增加。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国内外金融市场异常波动明显加剧。在国际市场,全球股票市场波动性增加,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低。其表面原因是缺乏鼓舞人心的经济信息和政策,其深层原因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东西方市场博弈加大,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在国内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幅度大、时间长。上海证券综合指数曾一天下跌85%,出现近四年来最大幅度震荡,对经济运行构成新的压力。究其原因,除国际因素之外,还有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资金流入、流出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外资流入、场外配资和公司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处于失控状态。二是融资融券业务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杠杆融资比例扩大,助长了赌博行为,规模失控,结构化资产管理业务中的杠杆偏高,增加了市场系统性风险。由于问题的缘由与制度和结构调整有关,因而市场激烈的波动性可能不是短期的,而将是伴随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现象。

第五,市场文化内涵正在发生调整和变化。其突出表现是分期贷款和网络金融成为消费文化的重要内容。虽然以分期贷款为主要内容的消费信贷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但在中国还是近十年的事。中国消费信贷后发优势很强,在互联网金融的协同支持下有很大的市场,特别是八零后、九零后新一代市场生力军,正在推动消费信贷大力发展。中国实际上正在发生一场消费信贷和互联网金融革命,家庭理财模式,特别是年轻家庭理财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

第六,金融资本向社会资本转化的趋势明显。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新型分散合作式的微型制造业和网购市场,扁平式的经济模式日益成熟,企业和个人分散的财富可以社会资本的形式,通过“桌面工厂”和“社会制造”,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物产品,并从中获得新的价值。在互联网和智能网中创业,企业家和合作者所需要的成本比较低廉,社会资本所发挥的作用要大于金融资本。而且社会资本不断改进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存量资产的再配置以及规模定制的生产流通消费模式有可能代替增量融资和随之而来的市场规模扩大。这是因为全球性供应链有可能发展到“无尺度”阶段,可以为大众和小众同时提供服务,可以及时调配全球范围的供求关系。在此过程中,商品所有权关系逐渐被租约所取代,买卖关系向供租关系转换,所有权交换向特定时间获得服务转换。在一个使用权的重要性大于所有权的世界,财产虽然掌握在供应者手中,但通过租借、分时共享、定点和其他临时性分时段出租等方式,就可以及时得到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社会资本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大。如果说传统的经济模式强调纪律和勤奋的价值,遵循自上而下的权威,注重金融资本,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模式更多地注重互动、社会资本参与、开放共享和加入全球网络。实体经济与金融商品之间的分界渐渐模糊,“金融商社”的动向越来越明显\[7\]。集资工具大众化,公众筹资(众筹)—公众制造(创客)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和价值创造新源泉,这也对传统信用的规范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信用条件和政策也有重要影响。比如,新兴经济体主导的新的金融机构建设加快,金砖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世界银行IMF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份额增加;金融危机后,国际监管制度相应进行重大调整。 这些重大事项,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两个市场互动、互利的关系,促进国内信用体系的改善和政策的完善。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的信用条件和市场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中国信用缺损现象比较严重。近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赶超西方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在近三十多年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轨道上,市场经济极端化现象比较严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用缺损问题,表现为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偏低,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虚报冒领和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价值不适合地延伸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策、教育、科学、宗教和文化等,赤裸裸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成为普遍现象。二是片面追求高速度、洋跃进,忽视了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规律。三是政府忙于招商引资、抓项目,对规划、监督、保障和服务职能重视不够。四是没有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五是在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同时,忽视了制度变革,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真谛并没有真正学以致用。

四、关于加强信用建设的思考

适应新形势和市场信用条件变化,我们有必要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信用建设,把握工作主动权,提高管控风险的能力。

1. 在思想层面,亟需增强思想定力

第一,对金融市场有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和解释。市场信用体制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但凡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市场信用体制比较健全的国家。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市场信用体制的支持。很难想象一个市场信用体制落后的国家,其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会非常顺利。在以信用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是社会活动价值形态的反映,是金融活动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信用是促进生产规模扩张的强大杠杆,也是促使资金供应和需求趋向平衡的调节器。

第二,强调信用建设的基础性。金融业务的精髓是为社会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发现需求(商机)和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市场价值和信用。不管金融形态和市场形式如何变化,不管金融产品如何创新,金融以信用为核心的基本内涵和本质没有变化,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强调信用建设是市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强调以诚实这样的内在价值作为自我行动的指南。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科技手段越来越发达,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仍然存在。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客观存在的现实,更不可能完全主宰客观存在的现实。监管者也是市场构成的一部分,在识别风险方面,不可能超越市场,因而需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第三,明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今后三十年,我们可能需要把加强信用体制建设作为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建立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奖惩机制,大力宣传和培育社会契约精神,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坚持契约实际上是依法办事的集中体现,无信不立,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在对待契约问题上,需要一种热情与能力、足够的动机与压力以及很强的守约意识;需要营造履行契约的环境,灌输严格的行为规范,建立互利的关系。履行契约的环境包括五方面:对违约的严厉惩罚,让其赔不起;社会言论的谴责,让其在社会无立身之地;经常稽核检查,让其保持警醒;符合现实的契约条款,让其有能力履约;明确的契约价值和重要性,让其增强责任感。

第四,坚持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导向。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金融理论、金融市场观念和金融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一是改变市场观念和管理规则。优质优价、高风险高回报应该成为市场的基本理念和重要规则。金融机构不再单一地以规避风险为目标,风险同时作为金融机构的一种重要盈利手段被合理利用和开发。二是改变市场结构和市场份额。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和市场的细分,市场将按成本和风险分化,在风险和收益、成本和利益的驱动下,资金市场将按照高、中、低融资成本和高、中、低风险分化,大量适用于不同细分市场的金融工具和手段不断涌现,如各种债券、证券、担保、保险和中介服务等,从而使市场得到进一步细分,以适应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三是改变市场竞争方式。银行间将从简单的贷款条件、贷款程序和一般性服务的竞争,转向以利率为核心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成本核算、客户关系和经营策略的全面竞争。四是改变客户的融资观念和负债观念。利率市场化遵循的信用等级定价原则,将有效提高客户的信用意识,使企业改变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大的观念和做法,同时也对银行的信用评级水平,尤其是对公司的财务分析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五是改变客户融资风险管理理念。利率市场化不仅表现在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贷款利率高,而且对一些比较看好的、有稳定利润的行业,银行所确定的利率也是有差别的。即利率会随着贷款额的增加而提高。就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从外部融资的成本会因依赖程度而变化,对外依赖程度越高,成本也越高,如果超出合理的融资成本界限,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这是银行和企业共同认可的融资风险控制理念,有助于控制企业盲目融资的内在冲动,增强企业的融资理性。

2. 在金融改革发展层面,亟需完善体制和机制设计

第一,构建立体化和多样化的金融生态。目前中国平面型的银行业组织体系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和细化发展的需要,将面临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适应开放的市场环境,必须建立立体化的金融组织结构。立体化和多样化的金融体系对应经济利益的结构化特征,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银行机构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金融需求。通过市场竞争推动银行业务专业化、集中化和创新,造就各类银行机构在细分市场中占据有利地势。立体化的银行组织体系由于能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发达的金融触角,从而敏锐地感应市场中潜在的风险,特别是捕捉到风险初始凝聚和传导的信号。中国银行业的立体化组织体系需要大量中小银行的发展,形成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市场竞争力强的金融体系。因此,围绕着“做强做大”的改革目标,需要正确处理好“分散”和“集中”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目前中国银行业主要选择的是“集中”战略,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过多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在全国有近5万个网点、50万人,工商银行有28万个网点、42万人,建设银行有24万个网点、31万人,中国银行有近13万个网点、20万人,这种过度集中有优势也有不足,不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因此,监管体制变革的战略方向应考虑“分散”,“分散”后再“集中”。所谓“分散”是指国有特大商业银行适当分解出一些中小银行,面向地方、区域或跨区域客户资源,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吸收社会资本成立更多的银行,增强市场竞争力。“分散”的途径有“减法”和“加法”。“减法”是指银行通过机构缩减和人员下岗等增强企业竞争力,社会有可能增加新的就业压力,不一定真正能提高银行竞争力。 “加法”是指将银行拆分,同时鼓励民间建立地区性银行,这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很大,但仍很难满足所有细分市场、所有地区和所有客户群的金融需求。为了有效运用数万亿国家金融资源,需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寻找答案。既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差异化,也可以通过组织拆分直接形成差异。五六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银行需要成百上千个具有竞争力的中小银行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中国银行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在中国金融体系中还必须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基于国家信用、服务于国家中长期战略的特殊金融部门,是政府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不可替代的战略工具。

第二,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一是把“风险补偿”这一关键理念贯彻到整个信贷审批和管理过程。二是从机构设置上把信贷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检查三项工作分离开来,确保制衡和约束机制的有效性。三是把贷款发放和贷后组合管理结合起来,逐步通过积极主动的组合管理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提升总体资产回报率。四是切实做好基础工作,把精力放在风险管理工作的根部而非顶部,让一线信贷人员减负,深入客户动态了解情况并进行技术性的信贷风险分析。设法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让独立审贷人无论在审贷时还是审批后均有足够的信息支持其做出正确判断。五是积极探索信贷创新及信贷组合产品,大力推进开展银团贷款业务等管理资产工作,探索资产证券化及各种信贷风险管理工具。六是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任职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和持续学习机制,从人力资源上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长期计划和配套措施;系统引进需要与业务流程、信贷决策和内部机构重组配套进行;系统建设需要与银行专业队伍的调整与培训同步进行。只有建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中国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强化金融服务手段。金融作为一种媒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产品为核心,通过增加销量实现利润;20世纪80年代,以顾客需要为核心,一体化的营销,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利润;20世纪90年代,以质量和价值为核心,一体化的公司行为,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利润;当今,以价值为核心,一体化的供应链,通过顾客终身价值实现利润。强化市场营销一般要考虑三方面:一是金融服务营销结构。具体包括组织核心、价值沟通、交付价值和绩效评估。组织核心的要点是评价市场环境,分析竞争形势,决定发展规模和能力;价值沟通的要点是理解客户价值,了解掌握客户心声和客户满意度;交付价值的要点是市场细分,差异优势,适应客户需要,提供一体化的供应和服务;绩效评估的要点是建立评价标准,并在标准中考虑客户价值的体现。二是新老客户的服务战略。对新老客户采取不同的战略,争取新客户,维持老客户。通过提高市场份额、扩大市场规模等方式吸引和争取新客户。通过增强客户满意度以转换障碍方式留住老客户,特别是要通过频繁接触和了解竞争对手情况,随时调整服务策略方式维持老客户。三是建立客户资产管理体系。客户资产管理体系是金融服务战略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确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关键特征,设计客户能够满意和理解的应答语言,建立一套完整的客户资产、资源模型。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银行业有必要系统地研究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服务营销战略、标准、方法和绩效考核制度。

3. 在宏观调控层面,亟需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建设

第一,关注市场其他主体和因素对货币供给的重要影响。货币供给对经济的稳定和健康运行有独特的作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影响,市场其他主体和因素对货币供给同样产生重要影响。经典货币供给模型列举的“货币供给函数”,如不可借货币基数(MBn)、贴现贷款(DL)、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准备金余额与活期储蓄之比(ER/D)和通货与活期储蓄之比(C/D),它们均与货币供给有直接关系。货币供给分别与贴现贷款(DC)的水平和不可借货币基数(MBn)成正比例关系;货币供给还分别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通货与活期储蓄之比(C/D)、准备金余额与活期储蓄之比(ER/D)成反比例关系。在货币市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储蓄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央银行通过市场操作控制不可借货币基数(MBn)、法定准备金率(Rd)和基准利率(R),掌控市场货币流动性;商业银行通过商业决策影响准备金余额与活期储蓄之比(ER/D)和从中央贴现窗口所借的贷款量,进而影响市场流动性;储蓄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他们对通货与活期储蓄之比(C/D)有决定性影响。这说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货币供给机制的理论框架仍将对经济发挥重要指导作用。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网络银行、电子货币和聪明信用卡等金融创新越来越普及,银行“脱媒”带来的资金主传导渠道进一步弱化,货币政策中价格政策与数量政策的非联动性关系比较明显,行政性因素如对信贷规模的隐形控制和对货币金融市场的各类价格约束增加,信贷市场与债券市场割裂,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跟不上,造成货币口径变化、货币政策扭曲现象比较严重。中国M2占GDP的比重近期比较高,但市场资金缺口总是显得比较大。因此,M2、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社会融资总量和企业融资条件变化不足于维持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

第二,有针对性地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有一个目标体系,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除了通常考虑的“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价格稳定、贸易平衡”之外,还应该包括平衡发展,这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最终目标所要达到的中间调节目标,包括一些可供观测和调整的指标以及传导性金融变量,如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社会融资总量等。除中介目标之外,中央银行还常设立操作目标,即货币政策操作要达到的短期直接目标,如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等。从金融角度看,实现上述目标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熟程度、市场主体对货币政策的接受程度以及外部压力和博弈程度三方面因素的制约。改革开放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从人民银行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再到企业,过程简单直接,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货币政策初步形成从中央银行到金融机构,再到企业的传导体系,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变,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从中央银行到货币市场,到金融机构,再到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起从政策工具到操作目标,到中介目标,再到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近年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比如,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在制度上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真正转向货币供应量控制奠定了基础;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集中资金和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改革再贴现机制,使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脱钩;积极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体现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公平性特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包括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参照国际市场利率确定。总体上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取得进步,但水平不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利率尚未进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系统,宏观调控缺少灵活性手段。二是货币市场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市场参与主体不多,市场分割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票据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三是中国尚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银行运行机制,金融服务难于实现深度和广度发展。四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企业和居民)行为有待进一步成熟。正是这些因素和现实情况使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打了不少折扣。随着网络银行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提高了商品交易效率,扩大了资金覆盖范围,同时也增加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不同市场主体对货币政策的偏好不同,增加了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外部对中国的压力,使一些国内问题国际化,又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中国货币政策还受金融变量,如利率、通货膨胀、汇率和信用分配政策等的影响。在世界格局调整和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目前,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更有效地传递政策信息、明确政策姿态,从而有效地引导市场预期,弱化各方的悲观情绪”\[8\]。

4在政策和技术手段层面,亟需改进和丰富工具箱

在货币政策方面,除了传统的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贴现率、中央银行资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之外,还可以考虑债券组合等工具创新。相机选择政策工具,组合使用货币政策。为了防止资产泡沫,仅控制货币供给是不够的。可以考虑更多地利用证券化手段对资本市场的存量和增量进行调控,还可以考虑通过调节流动性来控制规模,如定向借贷、倾斜政策和控制渠道等。

在股票市场方面,为了降低市场波动性,在加强信用建设基础工作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熔断机制。比如,适当缩小涨跌停板幅度,由目前正负10%的熔断点调整为正负7%,提高熔断机制对市场的灵敏度;适当细化熔断机制内容,有效控制程序化交易可能产生的现货与期货市场风险“互灌”;大力强化跨市场的协同运作,当A股市场股指期货启动熔断机制而暂停交易时,相关的衍生市场也应该暂停交易,以便维护市场的统一性。近期股票市场涨得太快,跌得太重,均非正常。原因是:投机多、投资少;散户多、集群少;激情多、理性少;非专业多、专业少;求胜心切,市场建设不够。基本结论是:市场不成熟,七分投机,三分信心。需高度重视,但不至于乱了分寸。应对措施是:不随舆论起舞,在市场教训投机者时,加强思想引导和知识教育,严控资金流向,严控场外配资,适当放慢IPO,控制融资融券规模,严控头寸转手频率和规模,特别关注建仓、斩仓的间隔波段情况、信贷违约互换情况、合成证券发行情况以及证券集中持仓规模所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针对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需要有一些明确的政策。比如,控制杠杆率;对储蓄存款的使用有必要的限制,储蓄存款不能用作自营交易;提高银行持有证券的风险评级;不同市场之间应该有防火墙。完全分业经营不太现实,但应该有内在机制将各种市场的自营交易彼此分开。

应对扑朔迷离的形势和信用条件的变化,我们有必要统筹考虑,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战略目标坚定与战术手段调整相结合。在坚固战略定力的同时,增强工作弹性,讲究实效。二是坚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资本市场出现的问题可能还要从实体经济找原因,在加快建立股票市场平稳基金、完善相关政策和严格监控资金流入流出的同时,大力加强创新母子资金,创建国家土地基金,建立劳保食物供给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避免股票市场波动影响改革开放大局。三是坚持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欲进先退,近期政策和长远战略可能完全相反,为了稳定经济,近期增加货币基数和增强流动性是必要的,但需要适时以同样的速度控制流动性,防止出现通货膨胀。四是坚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结合。以国内市场为立足点,大力实施扩大“内需、内供”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地缘政治的各种机会,拓展市场,深耕细作,合作共赢。

五、小结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信用的核心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不仅包括货币资产和金融资产,而且包括创新能力、品牌质量、市场规范和规则制定等无形的价值形态。这些价值形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度发展和国际治理结构调整的市场基础,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创新思想、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力量。因此,信用与货币、金融产品相比较,是更高层次的社会交换媒介,反映了更加广泛的社会经济协作关系,在“生产—交换—消费”运行过程中的功效更全面、更持久。本文特别分析信用与货币、金融产品的不同之处及其变化,除了强调信用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之外,还从平衡思维角度考虑战略构思。一是为解决国内当前的一些紧迫问题寻找战术上的措施。比如,为了掌控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熔断机制,提高熔断机制对市场的灵敏度。二是在国际经济贸易竞争发展的形势下,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避免与美元的正面冲突。通过信用建设和利用多种价值形态,构建信用保障体系。比如,用无形资产构建担保,用非货币的价值形态进行交换,达到既支持发展又防范风险的目的。三是在国际货币体制改革中,探讨以信用支撑为基础的国际交换媒介,而不是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主权货币为主。这种构思有可能为我们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博弈环境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和拓展空间。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减缓、结构调整和模式转换是一种新的长期趋势,不是短期的非常现象,在这种长期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条件既有变化之处也有不变之处。比如,金融条件、货币条件和信用条件都有很多变化,但以信用建设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内核没有变化,而且越来越重要。应对形势的变化和挑战,既要对相关政策做相应调整,又要体现一定的思想定力和稳定。比如,在货币政策上,需要慎重对待“大转弯”、“政策重构”和“采用以价格为工具的宽松货币政策”等。中国货币稳定增值是老百姓信心所在,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走向国际的重要条件。中国不同领域流动性是有差异的,但总体上流动性是充裕的;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完全是货币政策的问题,也不完全能够靠货币政策解决。中国如果出现流动性过剩,是不可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可以依赖国际市场的帮助吸纳,而是完全要靠自己的市场吸纳,因而货币政策还是以维持稳健的政策为妥。

中国正处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期,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期,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正处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拓展期。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和防范经济风险的重要举措,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前提,是增强社会诚信、促进社会互信和减少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深化国际合作与交往、树立国际品牌与声誉、降低对外交易成本、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必要条件,是推动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和平衡的国际信用体系、适应全球化新形势以及驾驭全球化新格局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大政方针已经有了,关键在于落实。在金融领域,深入分析信用条件的变化,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行动,把中央的大政方针落实到实处,改进和创新社会治理手段,加快信用体制建设,提高信用水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782-783

[2]罗伯特·席勒新金融秩序——如何应对不确定的金融风险[M]束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37

[3]格伦·哈伯德,安东尼·P 奥布赖恩货币金融学(第2版) [M]刘启, 蓝波涛, 王引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4

[4]邹力行金融帝国——美国的发展与启示[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29, 219-220

[5]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21

[6]乔治·索罗斯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纪念版)[M]宋嘉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30

[7]高田创,柴崎健,石原哲夫金融社会主义:从“华尔街时代”到“华盛顿时代”[M]程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7

[8]刘元春重构中国货币政策[J]财经,2015,(10): 36-40

(责任编辑:孙艳)

猜你喜欢

信用
神秘的植物工厂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信用惩戒也要“讲信用”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失信商人的悲剧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
湖北省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