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的资源意识及其生成

2016-06-01田晓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校长

田晓伟

摘 要校长的资源意识是校长对办学资源的理念和识知。它指导着校长的办学行为,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率和质量。校长的资源意识具有主体性、经济性和属教育性,并可根据资源属性划分为物质资源意识和人力资源意识等多种类型。在资源构建合理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掌握科学的方法,能够促进校长资源意识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校长 办学资源 资源意识

学校的办学活动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关涉到的资源种类繁多且使用复杂,相应地也形成了一个办学资源系统。校长处于学校办学资源系统的顶层,同时也处于学校与外部资源环境的端口,决定着学校办学资源的获取、配置和使用。因此,校长对资源的理念和识知即校长的资源意识就统摄着整个学校的资源系统。

一、理解校长资源意识

1.明晰校长角色,理解其主体性

资源意识是校长在学校办学活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和有目的的获取、配置和使用资源的理念和识知,它依附于校长作为生物和社会存在的个体,属于校长职业的主体附着物,具有主体性。校长资源意识的主体性是校长在办学资源的获取、配置和使用中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地位和特性。校长资源意识是其职业生命个体的特有现象,它衍生出校长的管理思想、管理意志、管理个性和管理行为等。资源意识的衍生功能对校长职业主体具有依附性,它不能脱离校长主体而单独存在,是资源意识主体性的表达。主体性决定了校长资源意识既是既成性的,同时也具有生成性。首先,所谓既成性就是校长资源意识存在于校长的思维品质、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中,校长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是资源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所谓生成性就是校长资源意识在主体与环境的双向构建中不断完善与自我改进,可以通过后天的习得、锻炼和反思来发展,这种生成性与主体性伴生,随校长自身认识、思维和行动能力的变化而改变。

2.认识资源价值,理解其经济性

办学资源是学校办学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物质、人力、制度和其他各种要素的总和。从资源作为办学要素价值的角度来看,校长的资源意识必须包括对办学资源价值特性的理解,这就使得校长资源意识具有了经济性。校长资源的经济性具体表现为:第一,校长的资源行为基于资源稀缺性的思考,即要把有限的办学资源投入到无限的人才培养中;第二,校长的资源行为基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限制,校长必须基于学校办学资源的可获得性开展办学活动,无法超出生产可能性边界;第三,校长的资源行为面临权衡取舍,需要对各种办学活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第四,对边际数量变化的思考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校长的资源行为[1]。校长必须在对办学资源的使用中渗透其资源意识的经济性,否则将会造成资源使用的无度和无效。这种无度和无效的使用短期来看是资源浪费,长远看就是对人才培养的延迟和抑制。

3.把握教育过程,理解其属教育性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学校教育过程就是发现和塑造人的价值的过程,而校长的使命就是通过获取、配置和使用办学资源促进教育过程的实施,把办学资源转化为学生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形成。因此,学校所有的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办学资源的获取、配置和使用活动必须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展开,任何资源活动必须接受教育根本目的的统领和指引。学校虽然在资源使用的技术环节上与一般的生产企业无异,然而却必须在资源使用的终极价值目标上凸显以人为本的特点。校长的资源意识不同于其他部门和其他经济活动中存在的资源理念,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指向,时刻把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资源获取与使用的标准。如果校长的资源意识脱离教育的目的,那么,学校教育活动就沦为一个单纯追逐经济利益而无视人的价值的经济生产活动,作为价值塑造过程的教育活动却成为消解价值的祸首。因此,校长的资源意识必须凸显其属教育性。

二、校长资源意识的合理构成

1.物质资源意识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构建教育空间和教学条件的基础,这些物质的资源包括土地、房屋和设备等。时至今日,学校办学所需物质资源的品类已经超越了原有的校舍和教具的局限,校长的资源行为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购买和使用这些资源。现有的办学资源的种类已经涵盖了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陈列品和其他资产,资源管理的技术环节也细化为新增、修改、退出、转移、删除、借用、归还、维修、计算折旧率及残值率等内容,校长的物质资源意识也相应地根据这些资源的类型和管理的环节进行划分。在更大范围内,校长无法决定一所学校的物质资源条件,只能接受既有的资源状况。然而,校长内在的积极主动性和技术能力可以把既有的物质资源进行各种组合使用,使之发挥最大的效力。校长物质资源意识的主体内容已经从如何获得资源转向如何高效配置和使用这些资源。

2.人力资源意识

在学校办学资源中,人力资源始终处于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地位,所有其他办学资源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转化才能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动力。从行业技术特点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活动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投入其中。因此,校长应当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源意识。教育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传统的人事事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学校发展,迫切需要校长树立以规划意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意识。校长应该根据学校内外环境的发展和自身的战略目标,通过对学校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预测,针对学校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的特点确定具体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和经费预算等。按照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校长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实现管理模块化,即教师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开发与实施、绩效考核与实施、薪酬福利、关系管理、人事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八大模块,通过模块化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3.制度资源意识

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物之间的现实性关系集中体现在制度方面。同时,技术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必定存在于一定的上述关系之中,亦即存在于一定的制度之中。制度确定的关系不仅使人具有社会性机制,而且是使这些关系成为人的现实关系的机制[2]。这些外显的制度和内在的机制便促成了动态的学校运行。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以及隐藏其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制度来进行调节和规约。这些关系问题充盈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通过校长、管理层、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互动而形成。条理、规制和发展这些关系依靠的便是学校制度,而不同的制度汇聚成了制度资源。学校的制度和制度资源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规则程序和价值规范,是保证和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资源对于学校办学效率和质量的影响已经广为认识,然而这些制度资源以何种状态存在、发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仍旧没有被校长们所掌握。校长的制度资源意识当下正处于一种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换过程中,需要以专业的知识与可见的指导来实现这种转换。

4.课程资源意识

课程是学校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载体,课程资源是关于课程形成、实施和发展的各类资源的总称。它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集合,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素材,涉及生态环境、人文景观、教师的素养、学生本身等等。因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教材、通过教室或课堂来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3]。因此,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校长树立宏观的教育观念,同时能够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保障,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资源支撑,为课程知识与体验、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层面交互的实现提供可能性,为学生探究性、开放式、合作式学习提供支持系统。

5.社会资本资源意识

学校社会资本是指那些能够被学校所控制的,有利于学校实现其目标的嵌入学校网络结构中的显在和潜在的资源集合。学校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本要素,具有推动学校生存和发展、推动组织创新、推动学校对外合作的作用[4]。作为社会组织存在的学校是社会资本富集的部门,在网络化的社会情境下社会资本与学校的发展已经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组织文化、师生员工之间的氛围以及学校的教风学风等都属于学校社会资本范畴,当然校长的社会交往和学校在办学活动中形成的社会资源也形成了独特意义上的学校社会资本。通过学校社会资本的内外联动与共建,学校的社会资本将实现积累和增殖,从而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同时,校长也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社会资本具有两面性,即不良的社会资本会导致如信任度缺失、短期行为和路径依赖等问题,容易约束教育教学目标,产生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等,影响学校的发展。

三、校长资源意识的有效生成

1.基于资源建构的合理性原则

人类建构资源的活动虽然存在着种种主观随意性和偶然性,但是只有以合理性为根本原则,才能获得建构资源世界的成功。合理性原则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建构资源活动的自觉要求和根本原则[5]。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校长要形成资源意识也必须基于这种资源建构的合理性原则。对校长而言,资源建构的合理性包括资源建构的可得性、整体性、适切性,这些合理性原则貌似模糊和空泛,实际上却无时无处不在影响校长资源意识的生成。其中,可得性原则就是办学资源应当是校长通过努力可以获得并使用的,整体性原则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资源应当在学校发展目标下形成密切相关性,适切性原则是资源的使用应当量才而用和适才适用。这些基本原则统领着校长的各种管理行为,体现着校长资源意识的主体性、经济性和属教育性特征。

2.掌握科学的资源管理和使用方法

现代组织管理活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一种资源获取、配置和使用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也愈加需要专业化的知识和方法来推进。在企业管理领域已经形成了成熟可靠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方法,这些制度和方法具有资源管理与使用的普适性。如前所述,就资源使用的技术过程而言,企业和学校是同质的。因此,学校可以并且应该借鉴业已成熟的资源和使用管理方法,如科学严密的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等。然而,现实中学校的单位组织性质和校长的培养选拔方式导致了学校管理存在经验主义倾向,缺少科学性和严密性。很多校长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背景缺乏资源管理和使用的相关内容,仅仅依靠常识性的判断或者零散的经验来从事这种专业化的工作。所以,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大量存在着资源的粗放管理和盲目管理问题。促进校长应对资源管理和使用专业化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校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当务之急是要结合教育发展的形势与要求,研究现代校长在资源管理与使用中的工作内容、岗位条件和素质要求,构建校长关于资源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为校长生成资源意识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3.反思有效学校和有效教学等问题

资源的有限性对校长提出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于是有效学校和有效教学等日益成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价值目标。作为资源使用的校长已成为有效学校和有效教学的核心推动者,有研究甚至认为有效校长是有效学校形成的先决条件[6]。如前所述,校长的资源意识除了经济性和主体性之外还有其属教育性,校长所从事的办学活动最终指向的是学生个体发展,对资源的获取、配置和使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果在“经济有效性”目标的“怂恿”下,学校办学活动见物而不见人,错把手段当目的,那么必然带来学校教育价值和功能的损伤。经济学和管理学对学校办学行为的借鉴作用是有限的,很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概念与方法在引入到教育管理中时需要具体地还原语境。如果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绩效管理等不加甄别地生搬硬套,校长对办学资源的使用必将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无法触及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而看似“有效”的学校实际上偏离了教育发展的正确轨迹。这是在校长资源意识生成的过程中应当特别引起警醒的。

参考文献

[1] 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吴向东.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2004(8).

[3] 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4] 庄西真.学校社会资本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3).

[5] 刘敬鲁.经济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8).

[6] 谌启标.美国有效学校研究评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校长
假装校长
记华南女院前三任校长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论校长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