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进入社会公益组织就业障碍分析调查报告
2016-06-01陈钰瑶李倩易碧归刘蓝
陈钰瑶 李倩 易碧归 刘蓝
2015年4月21日,江西罕见病公益发展中心、江西省家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南昌青赣环境交流中心以及南昌市应急救援协会等8家公益组织于江西财经大学举办了南昌市首届公益组织联合进校园招聘会。尽管此次招聘声势浩大,但前来应聘的学生却不足10名。而依据光明网记者的问卷调查可知,有超过七成学生无意愿担任全职公益人,其中待遇不高、没有大发展以及家人不同意是主要原因。为此,我们的研究将以此次招聘会为切入点,从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入手,通过理论、数据分析,分析大学生进入社会公益组织就业情况的现状、问题,并寻找问题出路,得到结论,并对消除大学生进入公益组织就业的障碍、降低排斥意愿的可行性途径做尝试性探讨。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进入公益组织就业难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大学生对社会公益组织就业认知不够
NGO因为在日常运作中会需要大量志愿者,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了NGO里不做专职的印象,在他们看来,NGO的工作主要是倾向于志愿性公益性业余性的,重点在于为大家提供一个做些公益慈善事情的平台,很少考虑到对专业化、精神理想、使命感等角度的涉及。相对于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而言,NGO并不能作为一条有效的就业渠道。
二、公益组织的薪酬水品低
国内的情况NGO在1995年之前都没有的,即使后来成立,也一直在民政的阴影下。在政府的压力下,很多机构薪酬不足以维持正常生活,也很难说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同,很大程度上成了对理想的追逐。《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显示,三成的公益组织没有社保,能交齐五险一金的组织只有31.6%。2014年公益行业从业人员平均薪酬为3998元。
三、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大学生面临选择去公益组织工作还是其他工作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会选择其它他们认为更好的工作机会。即使有部分大学生会在就业的压力下将这些NGO作为跳板或暂时的落脚点,但一旦有其他机会就会选择离开,这类情况往往会给组织带来许多的人才流失。可以说在大学生眼里,在公益组织工作是只能作为一项兴趣。选择工作时他们更看重经济能力和发展前景。
四、家庭原因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针对大学生就业观与家庭影响的关联性,我们搜集了已就业的大学生父母对工作类型、工作待遇、工作地点期望的相关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家长的就业观还存在误区:①择业目标期望值很高,希望得到高薪水、高层次的工作。②就业地域向往大中城市、沿海城市,回避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③就业单位倾向事业单位、公务员,忽视创业、非公有制企业、私营企业等。
五、国内公益组织发展水平
中国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不过数十年,到目前为止主力任然是GONGO。政府乐于见到公众分辨不清传统慈善和现代公益的区别。因为传统慈善更多的是充当灭火器和慰安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NGO与政府之间是整体模式。而从法律、政策支持上来说,则是是以政府为主导模式。再加上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以及公益组织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的公益组织发展水平是远不如国外的。而这也导致大学生不太看好我国公益组织的发展,也不愿意到公益组织去工作。
六、国内公益组织体制、相关立法都不完善
我国公益组织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缺少良好的法治环境导致公益组织身份陷入尴尬境地,公益组织公信力不强,人们捐款积极性不高等。尤其是在2011年出了郭美美事件后,之后又陆续爆出红十字会相关高管中饱私囊的事情,让人们对公益组织的信任度急剧降低。
七、资金不足以及人员流失
公益组织做每个公益都是需要人力、资金成本的,而他们主要的资金来源,仅仅是来自社会人士的捐赠。由于社会接纳度、以及各种负面的新闻影响,其资金来源极其不稳定,再加上我国慈善事业本就是处于刚兴起阶段,相比国外,我国慈善的捐助力度远不如国外,资金窘迫。人员大多数也都因此选择其它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这也导致我国公益组织发展远不如国外,大学生不愿到公益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公益慈善的特殊主义
受不同组织 获取资源能力差别的影响,NGO及其捐助者经常集中在少数特定的次级人口群体,因而忽视了其他社会次级群体,不仅留下严重的缺口,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对此,我们认为要改善大学生社会公益组织就业状况有如下对策:
根据南昌市首届社会公益组织联合进校园招聘会的招聘情况及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社会公益组织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公益组织就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大学生、学校、政府乃至社会的多方面努力。而面对如此现状,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这一工程的有效发展。
1.大学生
第一,积极参加校园公益活动。在公益社团中积累社会经验、提升对公益事业的兴趣、培养志愿服务精神。
第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第三,加强公益创新就业能力。
第四,将专业发展与创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2.高校
第一,在教学上,对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内涵进行合理的定位,开设公益创业课程,将学校的创业教育师资与公益性组织管理者整合起来,把创业教育融人教学过程,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充实教学资源。
第二,在研究上,对国外公益创业理论和实践进行深人的研究,在引人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同时,组建公益创业研究中心,以项日研究为支撑,开设公益创业课程,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
第三,在实践上,注重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孵化,建设以校外实践基地或大学科技创业园为依托,集公益、信息技术和创业为一体的公益实践平台,开展各种类型的公益创业大赛、互动交流等活动,积极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大学生公益实践教学等。
3.政府部门
第一,进行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
第二,对于从事公益创业的大学生在个体经营税收减免、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适度倾斜和鼓励。
第三,建设公益服务园,运用优惠政策引人公益性社会组织,通过委托经营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交给社会组织运作,开发公益性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第四,政府须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搭建创业孵化平台、能力培训平台和互动沟通平台,促进各方力量形成推动创业联动机制,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