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防治技术
2016-06-01朱斌
朱斌
中图分类号:S858.321.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6)01-0039-03
目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极为广泛,几乎在有养鸭的地方均有本病流行,小鸭发生本病后,可引起大批死亡或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一方面是与应激因素的存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倘若并发感染其他疾病,可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常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造成更大的死亡,是当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的传染病之一。防治本病最主要和根本的办法是做好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工作,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持之以恒的防疫制度,尽量减少不良的应激因素,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通过药敏试验合理选择高敏药物和科学地施药,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1 预防
1.1 综合预防措施
1.1.1 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育雏、雏鸭转舍或由舍内迁至舍外或放牧于水域中时,特别要做好保温工作。尤其在冬季,避免早上放牧,在舍内或在避风处设一小水池任其戏水,避免过激驱赶。平时应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饲养密度要适中。圈养的雏鸭棚舍要通风,避免过度拥挤,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网上饲养的雏鸭,应定期冲洗地面,减少污染。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
1.1.2 做好鸭舍及用具的消毒工作 防止鸭只足部受伤而感染本病。若在水塘放牧,要注意做好水质消毒,可用漂白粉投撒水面。对污染严重的水域,可先用新鲜生石灰投撒水面。鸭舍和运动场在搞好清洁的基础上,每3~5d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带鸭消毒1次。当鸭舍空栏时应彻底冲洗,然后用烧碱液喷洒,用清水冲洗后,再用消毒药液喷雾1次。
1.1.3 采用降低本病感染率的饲养模式 引发本病的因素之一是水质的污染及水源性传播。因此,不少地方采用鸭舍与运动场相结合的旱养模式,鸭舍地面用垫料,运动场场面用粗砂;有些地方采用旱地平养与戏水相结合模式。这些模式对控制本病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1.1.4 不从疫区引种 不少鸭场由于从疫区引进受本病污染的种蛋或种苗而导致本病的暴发,这是不可忽视的沉痛教训。如必须引种,应做好疫病的调查。
1.1.5 加强营养管理 雏鸭出壳后,每只滴喂复合维生素B液0.5ml。1~7日龄用益生素拌料,必要时可考虑调整小鸭日粮,如蛋白质20.5%,粗脂肪4.0%,粗纤维3.8%。
1.1.6 药物预防 受本病污染的鸭场,用敏感药物磺胺喹沙啉等对易感日龄前2~3d 的雏鸭进行预防。
1.1.7 免疫预防 用有效的疫苗预防接种鸭群,可以有效地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国内已研制出不少有效的疫苗。
铝胶灭活苗:10日龄免疫后1周即可检出抗体,第2周达到高峰,但随后即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需要31日龄时进行二次免疫。据报导,已研制成功1、2、4和5型铝胶复合佐剂四价灭活疫苗,3日龄颈背注射0.5ml/只,1次免疫后23d抗体水平达到高峰,51~65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至93日龄仍能检出抗体的存在;10日龄进行第2次免疫后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水平,到65d时仍保持较高抗体水平。
甲醛灭活苗:这种疫苗的免疫保护期较短,同样也需要二次免疫才能产生较好的保护作用。
油乳剂灭活疫苗:从目前情况看,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较理想。肉鸭于7日龄时颈背部皮下注射0.3~0.5ml/只,约15d产生免疫力,在没有其他传染病流行或同时做好大肠杆菌及禽流感防疫工作的基础上,鸭群的发病率可大大降低,肉鸭出栏率达96%以上。
由于本病常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已研制成功鸭疫里默氏杆菌与大肠杆菌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广泛应用。
还有蜂胶灭活疫苗、荚膜多糖苗、左旋咪唑灭活苗,均有一定的免疫效果。据报导,提取鸭疫里默氏菌亚单位成分制成疫苗,7~10日龄皮下注射0.5ml/只,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1.2 免疫、药物预防方案
1.2.1 方案一 1日龄雏鸭饮水中加入维生素B饮水,并用微生态制剂拌料1周;肉鸭于3~7日龄在颈背部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与大肠杆菌油乳剂(或蜂胶)灭活二联苗,每只0.3~0.5ml,也可于2日龄首免,7日龄二免(每只1ml);对于祖代鸭及父母代种鸭,除上述首免、二免后,于产蛋前20~30d进行三免,160d四免,330d五免。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子代雏鸭的母源抗体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以提高种鸭抵抗大肠杆菌的免疫保护力。
由于疫苗注射后需10~15d产生免疫力(最佳保护率需在免疫后15~20d),因此,在产生免疫力之前,为了防止本病和大肠杆菌的侵入,必须在注射油苗当天开始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每隔3d投1次药,每4次为1疗程,同时加入蛋白粉,以保证疫苗的免疫效果。有必要时可在30日龄时添加不同的抗菌药。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建议在注射疫苗前2d至注苗后5d,在饲料添加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E。另外在注苗前1d开始,连续3d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1吨水加100g),可减少应激反应。
油乳剂灭活苗切忌注射腿肌和胸肌,以免使注射部位产生硬结块,从而影响鸭只的活动和降低肉的品质。正确的注射部位应在颈部下1/3处背部中央或腹股沟皮下。倘若是蜂胶疫苗,由于容易吸收,则可以肌肉内注射。
1.2.2 方案二 鸭群虽然已注射了疫苗,由于疫苗株的血清型号与流行株不符合而得不到免疫保护;或者由于疫苗注射时间太迟或由于未能及时免疫注射而造成暴发本病时,可参考使用此方案。
同时注射、饮水、拌料用药。每只鸭于颈部或腹部皮下或肌肉注射庆大霉素5000IU,或硫酸丁胺卡那霉素每公斤体重25000~30000IU,隔天注射1次,2~3d为一疗程;每公斤水加硫酸新霉素0.15g饮水,连饮3d,增加饮水器,饮水用药前停水1h;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3%比例拌料,连服3d,加喂维生素B饮水及益生素类微生态制剂,以提高食欲。
除由于疫苗的血清型号不符合外,可考虑用蜂胶疫苗作紧急预防注射,此苗反应小,产生免疫力快(3~5d即可产生抗体)。倘若流行株出现新的血清型,应及时作出确诊,及时更换新血清型菌株制作蜂胶或油乳剂灭活苗。
2 治疗
2.1 治疗方案 一旦鸭群发生本病,及时采用药物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发展。多种抗生素对鸭疫里默氏杆菌敏感,据已做药敏试验报道,红霉素、林可霉素、新生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以及头孢类药物都属高敏。对多黏菌素B和卡那霉素似乎具有天然耐药性。
治疗方案可选用下列药物:
丁胺卡那霉素(又称硫酸阿米卡星),每公斤体重25000~30000IU,颈部或腹部皮下注射,1次/d,连用3d。
硫酸新霉素饮水,按0.01%~0.02%,增加饮水器,边饮3d。饮药前停水1h。
庆大霉素(每公斤体重3000~5000IU)加阿莫西林(每公斤体重20~50mg)混合注射。1次/d,连用3d。
5%的氟苯尼考,按0.2%的比例混料,连用5d。
盐酸二氟沙星拌料,每40kg料用5g,或按0.015%~0.02%,每天喂完抗菌药物之后,为了调节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应喂微生态制剂2~3d。
2.2 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2.2.1 用药疗程不够 由于鸭只发病日龄过早,仅靠1个疗程药物治疗不能解决问题。而多个疗程服药又增加生产成本,致使不少养鸭户怀疑药物的治疗效果而中断治疗。
2.2.2 用药不及时或剂量不足 鸭只发病75h内,如果用药不及时,或剂量不够,致命使患病鸭只出现严重的心包炎、肝周炎及气囊炎时,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及减少死亡,但已出现的“三炎”却无法修复,患鸭生长受阻,弱鸭增多,一旦受到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还会陆续出现死亡。
2.2.3 诊疗不正确 由于诊疗不正确,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如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与大肠杆菌病不易区分,在同一鸭群中有些是大肠杆菌病,有些是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某些药物对本病有效,而对大肠杆菌病可能无效或效果不佳。
2.2.4 存在并发症 由于有并发症的存在,如大肠杆菌病、禽流感、“三周病”、病毒性肝炎等,也会影响药物的效果。
2.2.5 流行菌株存在耐药性 由于本病的流行菌株存在耐药性,不少养鸭户使用药物存在随意性、滥用、缺乏轮换用药的程序,有时即使对分离菌株进行过药敏试验,但在实际使用时拌料不均、剂量不足,或由于病鸭采食量下降、食不到应有的药量等,亦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