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常见病毒病的防治
2016-06-01王宝迅迟静丛楠万丽娜曹志红
王宝迅 迟静 丛楠 万丽娜 曹志红
中图分类号:S858.321.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6)01-0034-02
为保证雏鸭健康生长,就要做好疾病的预防,特别要注意做好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雏鸭常见病毒病有以下几种:
1 鸭流感(innfluenza)
1.1 特性 鸭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A、B、C三型中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以鸭的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感染为主的高度接触性禽类烈性传染病。其病毒粒子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其毒株可分为好多种,毒株的致病力有很大差异,其中H5和H7被OIE(国际兽医局)定位为高致病性禽流感A类传染病,在我国农业部将其定位为一类传染病。
1.2 临床症状 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雏鸭几乎100%发病,死亡率达80%。主要症状是饮水量增加,腹泻、精神抑郁,不愿活动,不愿行走,不愿站立,不愿釆食,呼吸困难,拉黄白色稀粪,严重的粪便带血,鼻孔流血、瞎眼,甩头、转圈、瘫焕倒地,两脚划船姿势,2~3d消瘦脱水衰竭而死。
1.3 预防措施 一是对病雏要到国家规定的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验确诊,死雏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切断传染源,切不可随便乱扔。饲养场地用2%~5%的火碱浓度喷洒,并用3%的来苏尔洗刷用具、料槽和水槽,搬运的车辆及工作服、鞋等都要消毒;二是积极接种流感疫苗,7~10日龄接种流感H5N7灭活疫苗0.5ml,使体内获得特异性抗体,在一月龄再加强免疫重复接种一次;三是调整营养,合理搭配饲料,补充多种维生素类免疫增强剂,使鸭有健康的体质抵抗传染病的侵害。
2 鸭瘟(pestis anatis,Duck plague)
鸭瘟是鸭、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对雏鸭雏鹅都有极大的危害。
2.1 特性 鸭瘟病毒属疱疹病毒属,鸭瘟疱疹病毒I型,病毒核酸属双股RNA,立体颗粒对称型,病毒颗粒呈球形,在细胞核中存在两种颗粒:一种直径大约为91nm,其芯髓大约为48nm;另一种为较小的致密颗粒,直径大约为32nm。细胞质中可观察到一种较大的颗粒,直径大约为181nm,其致密的心髓大约74nm,这些粒子都有染色密度较小的囊膜。病毒悬液能通过220nm孔径的膜滤器。最大的病毒直径达384nm,容易在鸭胚上生长。不耐热,对酸碱敏感。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0.5%的漂白粉溶液30min可杀死病毒,加热80℃经5min就可杀死,在污染的鸭舍内4~20℃可存活5d,在-5~7℃经过3个月毒力不减。
2.2 流行特点 无明显的流行季节,每年春夏季节雏鸭发病较多,而呈地方性流行,以致使多数鸭群均有急性流行期。主要感染通道是消化道接触的传染媒介,特别是被排泄物污染的运输工具及饲料、饲槽、用具等是主要传染源。
2.3 症状 潜伏期2~5d,体温升高到42~43℃,口渴喜饮冷水,发病初期,眼睛流泪,眼睑肿胀,眼结膜充血,鼻孔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叫声嘶哑,头颈肿大,俗称“大头瘟”,后期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两脚发软,驱赶时两翅扑地,不愿下水,排出绿色稀粪,粘糊肛门周围羽毛,体温下降,3~4d后因衰竭死亡。产蛋鸭停产,死亡率增高。
2.4 病理 剖检首先发现肿大的头部变化,肿胀的眼睑因脱水而凹陷,口腔粘膜脱落,切开食道,有结节性粟粒大的浸润病灶,心脏、胰脏、肝脏表面有出血点,腺胃、肌胃、小肠有出血斑,直肠泄殖腔粘膜肿胀有出血点。
2.5 预防 做好疫苗的接种,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雏鸭出壳24h内颈部皮下注射鸭瘟疫苗0.1ml,21d后再次接种鸭瘟疫苗一次;或用高免血清注射一次,每只鸭1ml。
3 病毒性肝炎 (duck hepatitis virus, DHV)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雏鸭急性传染病,1~5周龄的鸭多发,其特点是突然发病,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3.1 主要症状 精神萎靡,不愿吃食,眼闭昏睡,行动呆滞,腹泻,翅膀下垂,运动失调,角弓反张,7~8日龄的鸭死亡率达98%。病理表现在肝脏肿大,表面有黄色脂肪变性,呈斑点状、条状或弥漫性的不同大小的黄色带。脾脏肿大,肾脏和输尿管积有尿酸盐。5~7d病程死亡的雏鸭小肠粘膜肿胀外翻,肠管壁薄如纸,贫血性泛白。急性死亡的雏鸭气囊有黄色絮状渗出粘附而粗糙不光滑。
3.2 防治方法 除做好环境消毒、合理的营养搭配外,重要的是提高母源抗体的保护力,母鸭可以在开产前注射病毒性肝炎鸡胚弱毒疫苗,雏鸭出壳7d内注射抗病毒肝炎高免血清1ml,也可以足噗皮内刺种肝炎弱毒疫苗,达到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首选的措施是做好主动免疫,按程序接种弱毒疫苗,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其次是采取被动免疫方法,注射高免血清,提高抗病力;三是做好环境卫生,坚持消毒制度,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抵抗力。